(京都清水寺)
日本佛教源自中土。從日本典籍記載得知,在繼體十六年(公園522年),中國梁朝人司馬達(司馬達止)等到達日本,結庵奉佛,為有記載以來最早到達日本傳播佛教的中國人。來自中土的信仰一度受到以世代信奉神道教的日本貴族物部家為首的排擠,幾經歷難才在圣德太子的倡導下逐漸興盛起來。佛法無邊,導人向善,在今天爭名逐利的社會有助于我們凈化自己的心靈,化解我們內心的浮躁。了解佛教文化,今天我們從鄰國的千日詣文化開始。
(清水寺的隨求殿)
“千日詣”是日本佛教的用語,意思是在千日之間連續(xù)到神社、寺院參拜(拜字日本語里寫作“拝”)祈愿。千日詣之風始于日本平安時代,到了后世,貴族們萌生了一切從簡的念頭,千日之間連續(xù)參拜的禮法被簡化為于每年的特別日子前往參拜也能收到千日詣的功德,而這一天就叫做“千日詣”。千日詣的時間并非是處處相同,不同的寺院、神社有不同的千日詣。秀輝參加的是清水寺的千日詣。
(門庭幽幽,宅院森森)
清水寺位于京都市的音羽山上,是京都著名的佛教古剎之一,與金閣寺、銀閣寺等齊名。穿過一條長長的仿古街,沿著上坡的小街登上音羽山,一道朱紅色的大門像是羅漢拱衛(wèi)著清水寺。傳說奈良子島寺的延鎮(zhèn)上人做了一個奇怪的夢,受到神仙的啟發(fā)去尋找木津川北流的清泉。后來延鎮(zhèn)上人不但在木津川北流附近的音羽山麓找到了音羽瀑布,還邂逅了在此結庵修行的行叡居士。行叡居士其實是觀音大使的化身,他把一棵擁有觀音法力的圣樹交給延鎮(zhèn)上人后就消失了。延鎮(zhèn)延鎮(zhèn)為了紀念和觀音大使的邂逅,就把圣樹雕刻成一尊千手千眼觀音的木像供奉在瀑布邊的草庵里。這就是清水寺起源的傳說。
(秀輝實拍の京都旅游地圖,清水寺離京都二條城很近哦!)
今年千日詣的日子是公歷的8月14日。既然是來清水寺參加千日詣,秀輝當然要嘗一口清水寺的“圣水”。清水寺旁就是所謂神仙托夢延鎮(zhèn)上人尋訪的三股甘泉,甘泉流出的水一向被日本人視為圣水,每來參拜之人定要先喝一口泉水,洗一下沾滿世俗塵土的雙手方才進殿內參拜。喝一口泉水,口中甜甜的,肚子里涼涼的,正好消除一下沿途的暑期。值得注意的是,從石龍嘴里流出的水是可以用長木柄金屬勺子裝來喝的,但流到池中的水則只用來洗手。不要顛倒過來鬧笑話哦!
![]() (粉紅菲菲的秀輝用清水甘露泉水洗手)
洗手儀式后我進入諸殿參拜薩。清水寺內的殿堂有西門、三重塔、經堂、開山堂、轟門、朝倉堂、本堂(又名“清水舞臺”)、阿彌陀堂、仁王門、馬駐、鐘樓、北總門,走到深處還有地緣神社。
(清水寺的本堂正殿——清水舞臺)
由于清水寺本堂正殿供奉著十一面千手觀音立像是每33年才開放參觀一次的,這回我未能進入本堂正殿給大家拍攝清水寺的觀音像。這里就簡單給大家介紹一下日本獨特的觀音造型。日本佛教雖源自中土但其觀音菩薩的形象則與中土不同。中國的觀音菩薩造型是一位和眉善目、手持凈瓶的女性神仙,故民間有“觀音娘娘”之稱呼。日本的觀音造型和中國的相差很大,日本人對觀音大使化身千萬的理解與別不同,觀音菩薩在日本人心中的化身是一位普渡眾生的男性菩薩,體態(tài)偏胖,穿藍色的袈裟。和中國人心中的觀音簡直是判若兩“神”。雖然觀音的造型雖然不同,但兩國佛教通過觀音菩薩這個偶像帶給信徒的信息是一樣的:慈悲為懷、普渡眾生、大慈大悲。
(円空制作的日本觀音菩薩像——秀輝攝于北海道)
雖然參拜不到本堂的觀音像有些掃興,但千日詣的本意就是誠心則靈、一切從簡嘛,不然也不會從千日參拜簡化成一年一拜了。
![]() (參加千日詣獲得的守護符,也算是一種紀念品吧!)
除了參拜大小菩薩,我們還可以求簽和購買平安符等紀念品。日本求簽的方式也比較特別,簽筒是在上方開洞的,求簽的時候必須把簽筒倒過來,否則是搖不出簽的。簽和符咒都是迷信品,秀輝一向不提倡。只是有感于它是日本佛教文化品,姑且買個權當作紀念品,也奉勸各位切莫因簽自誤。
為了照顧白天要上班的信徒也能趕上千日詣的佛教盛會,清水寺在8月14日當天晚上加開了夜間參拜服務,門票依然是大人300円,小中學生200円。以下有一段NHK對清水寺千日詣夜間參拜的采訪片段,放上來跟諸君分享!
【網上抓錯】在互聯(lián)網上閱讀了部分網友寫的千日詣,覺得他們熱情有余,但文章錯漏百出,為正視聽、還大家一個真相,特撰此文。順便指出一些比較低級的錯誤:有網友“二月XX”在其博客寫道“我看見了我熟悉的觀音塑像,有它鄉(xiāng)遇故知之感,于是納頭下拜……”,他寫文章的時間是2006年9月4日。對此,我十分納悶:清水寺的觀音像在本堂,也就是在被稱為“清水舞臺”的中心建筑內,它是每隔33年才開放一次的,最近開放的時間是2000年。也就是說,要在清水寺參拜到觀音像的時間要不是在2000年,要不是在未來的2033年,而絕對不是2006年前后的數(shù)年。所以我對他寫的“我看見了我熟悉的觀音塑像,有它鄉(xiāng)遇故知之感,于是納頭下拜……”表示懷疑,特意指出,以正視聽。這純粹是以事論事,無針對之意,若有異議,歡迎討論。
|
|
來自: 春雨 > 《娛樂 文化 國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