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文學(xué)中,定義剛剛能被望遠(yuǎn)鏡分開的天球上兩個發(fā)光點之間的角距離,稱為角分辨率(與攝影鏡頭的線分辨率的概念不同) 人眼的理論分辨能力是20角秒,可是由于感光細(xì)胞的分布以及本身的缺陷,實際上對5000納米黃綠光的分辨能力是1角分,寬度超過1角分的物體就和背景融在一起了。(摘自科教出版社《天文學(xué)簡明教程》) 那么,現(xiàn)在讓我們計算一下人眼在1m處能夠看到的“點距極限”,你可以簡單地理解為在1m處,你的眼睛能夠看到的最小點徑(或最小的直線徑)(小于以 上的大小,那么它們將溶入背景),或者也可以理解為能夠把兩個小點(線徑)能夠分開的最小間距(小于以上的間距,那么它們將溶為一點或者一條直線)。 弧度=弧長/半徑 或 ?。ɑ¢L=弧度*半徑) 所以,1m處能夠看到的最小點距(約等于弧長): 弧長=弧度*半徑=0.000291*1000mm=0.291mm 下面來實際計算,主要以16:9和4:3的屏幕來說明: 16:9之1920*1080: 所以,2M=50英寸,3M=75英寸,4M=100英寸,5M=125英寸…… 16:9之1280*720:
4:3之640*480:
4:3之800*600:
4:3之1024*768:
請注意,以上所說的人眼的分辨率1角分,是在十分理想的情況下--足夠明亮的晴天,同時無反光,對于白紙上的黑條測試(這種目標(biāo)被成為 extended object,人眼對于這種目標(biāo)有很強的分辨能力),并且是眼睛特別好的人得到的。實際上,一般人的眼睛沒那么好,而在70年代的《天文愛好者手冊》一書 中,引用Pickering的研究成果,實際上白紙上的黑條測試是一種極端情況(并且這是白天照明條件好的時候做的,想想如果在昏暗的燈光下做這個實驗結(jié) 果會如何),人眼對這種圖案的靈敏度高,會3到5倍于黑背景上的白點。另外,其他研究表明,人們對于昏暗中的點光源(點光源的亮度如果一樣的話,比方說天 文上的雙星觀測),分辨率最好的人能到2角分,一般人在3角分算是很不錯的,通常更差,一般人眼這種情況下的分辨率是3-5角分。這可以理解為大多數(shù)人 (包括我自己),在看VCD(352*288),用29英寸的彩電在3M處還可以忍受甚至津津有味的原因。請看以下分析: VCD 4:3之352*288: 現(xiàn)在,我們再來看一下DVD: 這同時也可以理解為,如果你的眼睛的分辨率是3角分的話,在3M處的距離,你需要用92.79英寸(約100英寸)的投影,而此時,你不會感覺到屏幕 的顆粒感,因為已經(jīng)達(dá)到你的眼睛的分辨率極限了,而如果你此時用一臺50英寸的1920*1280高清的話,相信效果絕對不如用100英寸的投影放DVD 來的震撼和真實。因為在3角分的情況下,1920*1280的高清在3M處需要75*3=225英寸的屏幕才適合你的眼睛的分辨率。呵呵,在3M處看50 英寸的高清,浪費分辨率啊!??! 再次聲明,以上的計算除非特別說明,是理想情況下人眼1角分分辨率的情況下的:屏幕分辨率、尺寸和觀看距離的關(guān)系,如果你的眼睛是2角分或3角分等其它的話,請相應(yīng)的加倍或者減倍。 也就是,在以下3個參數(shù)固定2個參數(shù)的情況下,眼睛的分辨率的“數(shù)值”(注:數(shù)值越大,說明你的眼睛分辨率越低),和
一般情況下,我們的觀看距離(一般是你的客廳的沙發(fā)和電視或者投影之間的距離)是不變的,所以就只要確定你要買的電視(投影)的尺寸,就可以確定你是要買高清還是標(biāo)清或者其它分辨率的顯示設(shè)備了。 在確定觀看距離和分辨率的情況下,屏幕尺寸和眼睛的分辨率的數(shù)值大小成“正比”,所以上面我計算出的是1角分下所需要的最小尺寸,也就是一般情況下, 我們的尺寸需要更大,需要乘以2~5倍,因為一般人的眼睛的分辨率大約是3-5角分!比1角分“大”得多!??!,這還沒有考慮觀看動態(tài)圖像時的眼睛的分辨 率的損失?。。?/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