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chuàng)國畫唐詩三百首(3)默認(rèn)分類 2009-08-18 14:50:22 閱讀12 評論0 字號:大中小 (注:文字與畫作所有權(quán)歸作者,如需轉(zhuǎn)載或作其他用途請與本人聯(lián)系!)
《秋登蘭山寄張五》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隱者自怡悅。相望試登高,心隨雁飛滅。 愁因薄暮起,興是清秋發(fā)。時見歸村人,沙行渡頭歇。 天邊樹若薺,江畔洲如月。何當(dāng)載酒來?共醉重陽節(jié)!
唐詩詩評: 映入我們眼球的是“蘭山”二字。山長滿了蘭,花開時節(jié),是何等馥郁芬芳? 孟先生此詩是“寄張五”,將自己秋天登高,心情隨“薄暮”,“清秋”這種一天內(nèi)及一年內(nèi)的變化綜合寫起。跟著,描述了“歸村人”“渡頭歇”等人的活動,還有所見到的遠樹如草小,沙洲狀如月的景色。最后歸結(jié)為“何當(dāng)載酒來,共醉重陽節(jié)。”一個“共醉”,分明向張五先生發(fā)出了邀約。 在中國傳統(tǒng)的美學(xué)觀念中,對自然美景,寄托自己的感受、愿望,是文士慣伎。借美景來議論,言此及彼,讓讀者與詩人幾有同感。孟、張二位均為隱士,氣味相投可見。
畫意解釋: 畫中出現(xiàn)一座草木茂盛的山巒。流泉歡快的橫流而下。用筆濕潤,是從元代吳鎮(zhèn)的筆法學(xué)來的。那薄暮的天色,斜去的飛鳥、遠山,一一在畫圖出現(xiàn)。
《夏日南亭懷辛大》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漸東上。散發(fā)乘夕涼,開軒臥閑敞。荷風(fēng)送香氣, 竹露滴清響。欲取鳴琴彈,恨無知音賞。感此懷故人,終宵勞夢想。
唐詩詩評: 勿用諱言,這個被“懷”的辛大,肯定也是個不一般的人物。亭座在南邊,叫南亭。孟浩然“散發(fā)乘夕涼”。大約,亭下較通風(fēng),古人也要時常洗頭發(fā)。從這個亭子望出,有荷池,竹子,好一個夏夜!只有一人“閑臥”(有時,這個“臥”并非真的躺在床上,而是描寫一種精神極放松的狀態(tài)。當(dāng)然,夏夜乘涼,也可以臥到竹床之類上的。)他想彈琴,但恨無知音在旁。辛大肯定是知音,可他不在這里。我們似乎能依稀聽見琴聲――那閑置的琴的自鳴:是孟浩然的心聲。
畫意解釋: 畫面中,是孟浩然先生洗頭后,便衣穿屐,散發(fā)在四周空敞的亭子下乘涼。其持壺喝酒,壺的扁平頗有現(xiàn)代感。荷、竹相連,整個氣氛是很輕松的。
《宿業(yè)師山房待丁大不至》孟浩然
夕陽度西嶺,群壑倏已暝。松月生夜涼,風(fēng)泉滿清聽。 樵人歸欲盡,煙鳥棲初定。之子期宿來,孤琴候蘿徑。
唐詩詩評: 詩里說:夕陽墮下西邊遠遠的山嶺,“群壑倏已暝”(壑為群峰之低處,處陰,故太陽下山后,壑最先暗――暝也)松間升起夜月,帶來涼意。流泉雜著風(fēng)聲灌入耳中,更使我心緒清寧。(“滿清聽”――聽的人心胸?zé)o雜念,入耳的聲音才顯得清。若煩躁,就會覺得一切都是噪音)。打柴的可能都回家了,暮色中的小鳥也群棲在樹頂。“之子期宿來”――丁大你先前有約要來就宿與老友相敘,我獨自擺下了琴等候在這青草矮枝的路邊。 看來這丁大很可能是孟浩然的同學(xué)。“業(yè)師”即孟氏所就學(xué)的老師。在山邊或山上筑房教授,取其清靜,且怡養(yǎng)眼目,有利精神的養(yǎng)成。不知丁大何故不至。
畫意解釋: 畫面是山間的別墅。木、石構(gòu)筑的露臺及屋旁通廊扶手從低往高處伸展,形成一種節(jié)奏,豐富了畫面的“等待”主題。詩人被置于前方,他的目光微微向下方遠望,撫琴沉思。那個方向,就是丁大先生將會出現(xiàn)的山間路口。天色是傍晚景象,中遠方有山澗泉水流下,其節(jié)律似與即將奏響的琴同調(diào)。
《同從弟南齋玩月憶山陰崔少府》王昌齡
高臥南齋時,開帷月初吐。清輝淡水木,演漾在窗戶。苒苒幾盈虛, 澄澄變今古。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千里共如何?微風(fēng)吹蘭杜。
唐詩詩評: 本詩前段,以月光照水反映在窗的變化將我們引入他設(shè)定的詩境。他在月光變化中陷入遐想,忽然想起老友崔少府,想象他可能在寫詩、吟誦。畫者以中遠景為主,水墨揮灑,勾畫此充滿光影的輕松之夜。池中有荷蓮之屬,遠草連天。本幅的繪畫特色是在墨法組織中,巧取西法,月光于蓮葉間造成斑駁的效果。以自然的景物變化,襯托作者遐思之高妙。該詩景與情互溶,微妙處,令人擊節(jié)。這是一幅不見人物,但能見情感的畫作。對整幅畫作的把握是:變化中的平靜。 詩中說:懶散地躺在南齋,拉開帷簾,月色正變得明亮。那清亮的光輝照到池中,照到水上及水邊的植物,光影還反射到窗戶上,(古人的窗戶空白處多糊上堅韌的麻制紙張。富人家的窗戶有以透明云母為“窗紙”;還有貴族之家用絲綢作糊窗紙用。取其透光且蔽風(fēng)之用)搖曳多姿。月亮每時每日不知不覺地盈虧,在光色的變幻中,多少日子就如此渡過。“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古人常以美人形容男子,美男子崔少府今晚肯定在古越地清江畔吟詠,由于山陰即紹興屬古越地,故云。)雖隔千里,好象蘭花及杜若之香氣籍微風(fēng)吹來(是說崔少府的名聲在越所播,到處皆聞)。
畫意解釋: 詩的角度是從室內(nèi)寫。畫的角度是從齋外天地描繪。整幅用筆以蘊藉的中鋒筆法表達水墨互溶形成天空。月勾邊,稍加淡黃色。水面不著一筆,以示月光之皎潔。那荷葉雜樹叢枝的勾染卻幾乎是一步呵成,其間甚少復(fù)筆。南齋窗口有燈光,坡邊有疏籬。整體色調(diào)顯出淺淺的藍綠。月下的光影效果得到了概括的表現(xiàn)。
《尋西山隱者不遇》邱為
絕頂一茅茨,直上三十里。扣關(guān)無僮仆,窺室唯案幾。若非巾柴車,應(yīng)是釣秋水。 差池不相見,黽勉空仰止。草色新雨中,松聲晚窗里。及茲契幽絕,自足蕩心耳。 雖無賓主意,頗得清凈理。興盡方下山,何必待之子。
唐詩詩評: 隱士已帶神秘性,尋不見的隱士,更令人神往。 作者一直登上三十里的西山,那里有隱者的茅屋。“扣門無僮仆(無人應(yīng)門),窺室唯案幾”(這“窺”字很傳神:門既關(guān)著,只能從其某個位置或孔洞望入去,雖不能全見,亦可了然大概)。假如主人不是去打柴(有注家認(rèn)為“巾柴車”這句是以巾飾車,去會朋友。按車須馬拉。若“巾”為斤字,可肯定是去了打柴。況西山那么高,馬車如何通行?打柴用的獨輪車倒是可行),就是去了釣魚。就差那么一點見不到了。作者滿懷失望,望著空屋子嘆氣。稍后,作者才注意到:這峰頂綠草如織,被秋日的毛毛細雨所籠罩。雨霧中的松林在秋風(fēng)吹拂中發(fā)出鳴響,風(fēng)吹過茅屋的草頂、窗戶……到了這時,人的心境自然和這個幽靜的環(huán)境相契合,足以讓人心曠神怡。雖然客人未能見主人,可這趟游歷也可以說體會了隱士隱居的樂處。所謂清靜,不就是這樣嗎?(作者留在那附近),邱為一直到興盡才下山。下山路上他想:能盡興就行,何必一定要等到隱士呢? 可見,預(yù)設(shè)的想法成與不成,都可以寫成詩歌。
畫意解釋: 畫中的山為詩中所言的峰頂。微雨中,山巖石上布滿草葉灌木及綠苔。有隱隱可見的雨水順澗下瀉。登山之徑頗規(guī)整,其橫線條構(gòu)成與籬笆的豎線構(gòu)成形成對比,茅頂?shù)男苯蔷€構(gòu)成,讓人感知雨的濕潤,清涼。那些似在風(fēng)中微微顫動的松樹葉冠,與飛動的煙云狀水霧氣,互為呼應(yīng)——近旁應(yīng)是有更高,更大的山峰。詩人在窺望。
《春泛若耶溪》綦毋潛
幽意無斷絕,此去隨所偶。晚風(fēng)吹行舟,花路入溪口。際夜轉(zhuǎn)西壑, 隔山望南斗。潭煙飛溶溶,林月低向后。生事且彌漫,愿為持竿叟。
唐詩詩評: 若耶溪這名字在西施在生的時候可能就有了。溪在會稽縣東二十八里。 詩中說尋幽的心情一直在持續(xù),這次乘船游覽,不預(yù)設(shè)目的地,隨心所欲吧!“晚風(fēng)吹行舟,花落入溪口。”――應(yīng)該是春深時節(jié)吧?景致多好!“際夜轉(zhuǎn)西壑,隔山望南斗”,入夜,船轉(zhuǎn)向東,轉(zhuǎn)向西,岸上峰巒不斷變化,隔著山峰,望見南斗老人星。“潭煙飛溶溶,林月低向后。”,泛溪而出現(xiàn)潭――即很深的水域,可能是因月亮被樹林遮?。〞r因夜深)光線暗了,顯得水特別的黑而深,客觀上也寫出了時間。霧氣在水面上形成。作者的心緒也隨煙霧生起隱逸之心。 其時,已不再是那個被王維相勸的“下第” 綦毋潛了!只有做了官的人,才會有“隱”的念頭。正在隱逸的,那會有“愿為持竿叟”的感嘆呢? 今天,有釣魚習(xí)慣的,只是短時間體驗“隱”的感覺。手機關(guān)了,他人不知其行蹤,失蹤一兩天,過過“隱士”的癮。
畫意解釋: 畫中截取詩中所說的溪之一段,表現(xiàn)了月色、波光、朦朧中的岸邊景色。泛舟的人顯得悠閑。水紋的波動似乎讓我們見到小船的慢慢移動。
《宿王昌齡隱居》常建
清溪深不測,隱處唯孤云。松際露微月,清光猶為君。 茅亭宿花影,藥院滋苔紋。余亦謝時去,西山鸞鶴群。
唐詩詩評: 這首詩寫的也是夜晚所見。難道以白天為背景不行嗎?可常建先生偏將詩境放在一個晚間環(huán)境來展開。王昌齡是很著名的詩人。他的隱居地是什么樣的? 整個詩境很有點深沉及象征的味道(因為是晚上)。深深的清清的溪流流過這里,王昌齡住地上空惟見孤云相伴。(說到隱居,許多詩里大多以山水,松云之類作襯托或描寫的構(gòu)成部份。這里說的“孤云”借喻王昌齡人品的孤高――是特立獨行,善于自行判斷,不隨大流的品性,是人性的高尚)。常建很細心觀察環(huán)境:松樹的干、枝、樹葉中微微見到的月光(并非圓月?光不夠強,故道“微月”)好像專為王昌齡的居所而照下。茅亭邊上,是睡著的花及影子。滿布植物的院子,地上墻邊長滿苔蘚。(這是生機勃勃的地方,是不染塵俗的地方)。常建從中感受到一種自由自在的生活,他想:我也要謝別塵俗而隱去,西山邊上與鶴為伍! 這首詩放在晚上環(huán)境展開,寧靜中,人物心理的脈動更加清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