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竹林聽簫》委婉的響起,蔥綠竹林、碧綠水中暢游的魚兒,點水的蜻蜓,飛翔的鳥兒、竹林深處的瀑布、夾雜著風的呼嘯,帶我進入了夢幻的世界,仿佛漫步竹林中,感受大自然帶給遐想……
月夜時,竹林邊,池塘畔。竹影婆娑,水月相映,幽趣無邊。清風自竹林深處徐徐而來,簫聲婉婉清揚,如泣如訴,蕩漾林間水上,無塵之境宛然云端仙域。
幾何時,夢里的輪回中,枕著煙霞,掬著夢鄉(xiāng),幽著來世唇邊的一絲微笑……如風縷縷,如煙淡淡,如荷婷婷,如歌悠悠……從此鎖定了佛前求來的情緣……默守那瞬間的相知。
淡泊幽然溪澗邊,煙雨紅塵獨自戀,一葉扁舟隨風遠,但隨香夢問暖寒。
簫的音色柔和、典雅,低音區(qū)發(fā)音深沉,弱奏時很有特色;中音區(qū)音色圓潤、優(yōu)美。簫的演奏技巧基本上和笛子相同,但它的靈活程度遠不如笛子,不宜表現(xiàn)快捷花哨的內(nèi)容,只適合于吹奏悠長細膩、恬靜抒情的曲調(diào),多用來表現(xiàn)大自然的美景和抒發(fā)人物的內(nèi)心情感。
簫的表現(xiàn)力很豐富,它可以用于獨奏、重奏和合奏,簫不同于任何一種樂器。它沒有琵琶、古箏的鏗鏘激烈,也沒有二胡凄苦。同樣是《二泉映月》的曲譜,月光在二胡聲里慘淡一片,在簫聲中卻隱隱有晴朗之氣,它更沒有笛子的清越嘹亮。用簫吹奏的曲子的節(jié)奏比笛子緩慢許多,也低沉許多。笛子是清晨踏露或黃黃昏歸時,牛背上的孩童嘴角橫著的一抹歡愉;而簫,是寂寥深夜里一個靜靜的懷想。
簫是豎著吹得,吹簫者低著頭。這種內(nèi)省的謙虛姿態(tài),注定了嘯聲樸實的含蓄、毫不張揚。簫,是淺吟低唱,是自說自話。“洞簫聲斷月明中,唯憂月落酒懷空”—在夜的深處,蕭聲越發(fā)顯得孤獨無助。
綿長的簫聲,“別有憂愁暗恨生,此生有聲勝無聲”的相思與幽怨,是足以打濕江州司馬青衫的慨嘆。簫聲里有太多的離簫聲里有太多的離愁別緒、哀婉情思。蕭聲,是沉吟千年的的婉約詞。
徐悲鴻為蔣碧薇畫油畫《簫聲》,畫中吹簫女子手持長簫,神情嫻靜,如水明眸前方、眼神里確有揮之不去的憂傷。凝神觀畫,恍惚間似有簫聲溢出,一詠三嘆,縈繞不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