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眼底西山吞落日,園前伊水淌龍門。

蔣宋別墅待新客,滿清御碑記滄桑。西山佛影迷游人,凈界咫尺世路長。

香山小道臺階涼,幽草雜陳柏蒼茫。古杏樹下九詩老,乾隆殿里風(fēng)流皇。

龍門太傅曾吟唱,千古詩人枉斷腸。

一聯(lián)野火驚天下,兩闋長歌唱古今。妙筆生花珠綴玉,李杜而下屬斯人。

已別潯陽到洛陽,琵琶商女怨猶長。



高山仰止神游久,來謁先賢健步尋。

綠染高階映紫霞,名山古剎問精華。賦詩奪錦成佳趣,御筆題碑是舊話。

游白園
伊河泛著漣漪,一如洛陽女“此情綿綿無絕期”的柔情,流淌著“思悠悠,恨悠悠,恨到何時方始休”的情愁。太陽緩緩地探出云海,宛如少女:“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金光散落在伊河上,蕩漾出:“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lán)”的美境。岸柳依依,鶯歌燕舞,幻化“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的畫面。正陶醉于山水之間,忽然傳來幽幽的琵琶曲,我似乎看到了“弦凝指咽聲停處,別有深情一萬重。”的厚意,體味到了“轉(zhuǎn)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diào)先有情”的韻味。尋著琴聲過去,一彎溪流從山頂簾掛下來,像是水云梯,梯層處聚滿瓊漿,各色魚兒竟著自由。蜿蜒的山路沿南邊的山坡螺旋而上,路邊的小草訴說著“野火燒不盡,春風(fēng)吹又生”的頑強;越走花兒越多,有“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的感覺。
“銀屏乍破水將迸,鐵騎突出刀槍鳴”這是白居易的《琵琶行》,是誰模仿得惟妙惟肖?是誰彈湊得淋漓盡致?聽“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一定是白先生的千年知音所彈奏。
行至山腰,有“聽伊”亭,此亭是白居易晚年與其好友元稹、劉禹錫等對奕、飲酒、品茗、論詩之處。想當(dāng)年,他們“更待菊黃家釀熟,與君一醉一陶然”,何等地雅致,哪里有“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zhuǎn)入此中來。”的質(zhì)疑,哪里還有“獨出門前望野田,月明薺麥花如雪”的孤寂,分明過著“紅袖織綾夸柿蒂,青旗沽酒趁犁花”的生活,分明有著“閑征雅令窮經(jīng)史,醉聽清吟勝管弦”的仙姿。
由聽伊亭而上,在危巖翠柏中有一古樸典雅之閣廬,題額“樂天堂”,內(nèi)有漢白玉雕成的白居易塑像,素衣鳩杖,栩栩如生,飄然欲仙。站在大詩人的面前,我只能“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了;和白居易的詩歌相比,我的作品只能“門前冷落鞍馬稀,老大嫁作商人婦”了。
環(huán)顧四面的景色,前面是寬廣的伊河,“半江瑟瑟半江紅”;背后是直通山頂?shù)挠膹?,觀一眼就有“一看腸一斷,好去莫回頭”的感覺;南面是通向南詩廊和香山寺的彎曲小道,細(xì)瞅想起“忽憶故人天際去,計程今日到揚州”的佳句;與涼廳隔溪相望的是樂天府,對聯(lián):“為生民憂,極言直諫得山水樂,飲酒賦詩.” 十六字,刻生平。白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反對“嘲風(fēng)月、弄花草,而別無寄托的作品。”“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怨天寒”,書民生饑苦,表憂國之心。
沿樂天府右側(cè)盤石而上40米,聳立著一座迎石亭,門柱上刻:“樹集蔦朋友,云行雁第兄”,足見太子少傅熱情好客。從迎石亭直上臺階的途中,有一位牡丹少女,回頭朝我微笑,頓覺“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難怪唐玄宗與楊貴妃“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
55級石臺上完,來到琵琶峰頂。在翠柏叢中,有矮墻圍成的圓形墓丘,在圓形墓頂,芳草萋萋。墓前立有高大石碑3塊,其中1塊上刻“唐少傅白公墓”。登高望墓,形似琵琶,白墓所在之丘為“琴箱”,其東南是長長的芳草墓道,四周圍以整齊的冬青,翠綠色的草地中央,三根“琴弦”清晰可見,此即為琵琶的“曲頸”。詩人精通韻律,又作千古之頌的《琵琶行》。此山、此水、此門、此墓,是他長眠的最佳之處了。在此處,我久久的立著,想對詩人說“同時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直到日落西山,還默默地吟詠“兩處春光同日盡,居人思客客思家”。將來能否以此為家,伴你長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