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分明”二字著在第三句首者。如唐張祜《聽箏》 十指纖纖玉筍紅,雁行輕遏翠弦中。 分明似說長城苦,水咽寒云一夜風(fēng)。 宋楊萬里《龍山送客》 念念還鄉(xiāng)未得還,偶因送客到龍山。 分明認(rèn)得西歸路,又是回車卻入關(guān)。 ?。敚?BR> ![]() 以“分明”二字著在第四句首者。如唐王昌齡《長信秋詞》: 真成薄命久尋思,夢見君王覺后疑。 火照西宮知夜飲,分明復(fù)道奉恩時。 明童承敘《宮詞》 三三兩兩不知愁,結(jié)束羅裙學(xué)打球。 傍晚忽聞仙樂近,分明只在殿東頭。 ![]() 以“一種”二字著在第三句首者。如唐白居易《觀游魚》:繞池閑步看魚游,正值兒童弄釣舟。 一種愛魚心各異,我來施食爾垂鉤。 明劉績《聽胡琴》 胡弦輕軋語星星,破入甘州便淚零。 一種尊前沈醉客,解聽爭似不曾聽。 ?。敚?BR> ![]() “一種”二字著在第三句三四兩字。如明夏寅《春夜曲》:寶鴨煙消幾縷香,月移花影過長廊。 春情一種無聊賴,自起燒燈照海棠。 清沈受宏《同錢太史泛舟座有女郎湘煙戲題》 酒綠燈青夜語中,家鄉(xiāng)同隔海云東。 傷心一種天涯客,卿是飛花我斷蓬。 ![]() 第三句用表“記憶”之字(如“記得”、“長記”、“略記”、“猶記”、“猶憶”、“憶得”、“尚憶”、“還憶”、“偶憶”、“長憶”、“最憶”、“忽憶”、“空憶”、“卻憶”等),而第四句則其所憶之事也。如宋歐陽修《過中渡》 得歸還自欲淹留,中渡橋邊柳拂頭。 記得來時橋上過,斷冰殘雪滿河流。 明歸有光《《初發(fā)白河》 胡風(fēng)刮地起黃沙,三月長安不見花。 卻憶故鄉(xiāng)風(fēng)景好,櫻桃初熟正還家。 ?。敚?BR> ![]() 第三句用“莫怪”、“莫嫌”、“莫向”、“莫算”等字作起,而第四句則皆申明其意者也。如唐賈島《贈人斑竹拄杖》 揀得林中最細(xì)枝,結(jié)根石上長身遲。 莫嫌滴瀝紅斑少,恰是湘妃淚盡時。 李商隱《宮詞》 君恩如水向東流,得寵憂移失寵愁。 莫向尊前奏花落,涼風(fēng)只在殿西頭。 明王恭《春雁》 春風(fēng)一夜到衡陽,楚水燕山萬里長。 莫怪春來便歸去,江南雖好是他鄉(xiāng)。 ?。敚?BR> ![]() “莫向”、“莫怪”等字著在第四句首,而第三句則先說明其意者也。如唐鄭谷《席上贈歌者》 花月樓臺近九衢,清歌一曲倒金壺。 坐中亦有江南客,莫向春風(fēng)唱鷓鴣。 明王儒卿《寄吳郎》 舊事巫山一夢中,佳期回首竟成空。 郎心亦是浮萍草,莫怪楊花易逐風(fēn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