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窩·紅粉石上的人家 ——東莞文化發(fā)現(xiàn)之旅之尋訪紅石文化系列(二) 總策劃:舞者 作者:巨野子木 醉紅顏
倚山傍水的燕窩——燕居福地 我們首次進入燕窩西邊村是從燕嶺旁的綠道過去的,遠遠望去,燕窩村仿佛浮在水面上,恍若孤島,其背靠的青山,似乎將燕窩村攬入懷中,再觀村兩側左有石螺山,右有燕嶺,端地的為人間福地,一方風水寶地。 中國風水中對環(huán)境四周的形勢,常用一專有名詞代表,叫做“四獸”,但,何謂“四獸”? 其實,“四獸”并不是代表四只野獸,而是以四種動物,來稱呼居住地“前后左右”的地理環(huán)境的形勢。《白虎通義》曰:“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即為“四獸”,用以形容居住地的四周環(huán)境。 簡而言之,居住地的環(huán)境要能夠平安興旺、瑞氣云集,一定要在其左右二邊,有山巒、小丘、樓房或河流、樹林圍繞,呈現(xiàn)“環(huán)抱狀”,就如同媬姆伸出雙手,保護嬰兒一般。 燕窩村原名為“石下村”,乃“紅石山下”的意思,為何改名燕窩呢?據說與一個人有關。 清朝順治年間,上汴村明末大學士隱居家園的王應華,偶爾來燕嶺瀏覽山川美景,佇立山巔,忽而望見石下村緊靠紅石山,村舍依地形而建,狀如窠臼,酷似一個牢掛半山腰的燕窩。 這位素重風水的老書生,便依形而論,遙指紅石山指點石下村人:“美哉福地,從龍脈氣象去看,你們村恰如這綿延紅石山麓中的一窩石燕,可得靈山秀嶺的庇護,當獲萬代繁盛?!?/font> 村人素來尊重文化人,何況是大學士呢? “應把村名心為‘燕窩’,這樣以來既符合地形物象,又收到‘因名得勝’的效果,而且,燕乃吉祥之鳥,所謂‘燕居福地’是也?!蓖鯌A的一番宏論,深深折服了石下村人,從此更名為“燕窩”。 燕窩村頭石螺山炮樓再次映入眼簾,山角處的古榕參天,樹下的有土地廟一座,供奉土地公、土地婆的塑像,而其旁有一刻有花紋的紅粉石構件,不知何用?山角下還立有一尊紅粉石的石雕,狀似石獅,但不能確定。 定睛細視,雖然石雕的頭部已被人為毀壞,但從殘存的石雕上仍然可以還原昔日的風采。石雕的工藝盡管粗陋,但明快的幾條線勾勒出逼真的形象。最終我們確定這是一尊石狗。
“村里為何刻石狗呢?”我們還是好奇,希望了解更多一點民俗。 “古人相信狗有靈性,因此村里人請工匠雕刻石狗守護在村頭路口,以保衛(wèi)村民人畜安全,也有放在墳前以阻擋**之物擾亂墓主的安寧?!敝心甑拇迕袢绱私忉尩?。 燕窩西邊村前為寬闊的柏油路,左為一池清水,右為一字排開的祠堂、民居,一輛花車停在祠堂前,村中今日有人在“喜燕堂”擺喜宴。縱觀西邊村約有六條紅粉石小巷,一二百間紅粉石基礎的青磚老屋靜臥在山坡,歷經數百年的風風雨雨,沉淀下深厚的紅石文化的底蘊,傳承著祖祖輩輩的傳統(tǒng)風俗…… 村頭一間祠堂,三開間兩進的格局,首進廊下兩根紅粉石柱,紅粉石的墀頭,紅粉石的門臉、門匾、門枕石,還有紅粉石的兩側包臺,梁架上的木雕毫無例外地被人鑿去,這是時代的傷痕,廊下堆滿各種雜物,顯然這間祠堂已經人跡罕至,它的前途也是可以預知的。 巷子左右皆為青磚老屋,紅粉石的基礎、門框、窗戶框、門坎比比皆是,在青磚的映襯下格外艷麗,分外妖嬈。 池塘前一、二條巷之間有“喜燕堂”和維勝王公祠?!跋惭嗵谩遍T大開,許多人正在摘菜、洗菜,準備中午的喜宴,不時有客人前來恭賀新禧。我們沒有過多的停留,而是關注維勝王公祠。 維勝王公祠是一座新修的三開間三進祠堂,門口對聯(lián)為“青湘世胄,烏巷文宗”,整個祠堂的廊下石柱、基礎、包臺等皆用麻石,這讓我們納悶,怎么紅石之鄉(xiāng)舍近求遠用麻石呢? 祠堂中最吸引我們的還是二進“維積堂”上供奉的水神洪圣公,全稱“敕封南海廣利洪圣大王”,但見洪圣公端坐龍椅,身著龍袍,頭戴朝天冠,臉色穆肅,凝視前方,而尤為奇怪的是左臂搭毛巾一條,右臂執(zhí)紙扇一枚。此時懸念再起,洪圣公不居洪圣宮內,為何來此民間宗祠?或許今日村中有喜事而專門拜請洪圣公? 第二巷口有一對紅粉石門枕石,刻有“麒麟吐玉書”、纏絲花紋、夔龍紋等精美圖案,我們推測這才是原來的維勝王公祠的門枕石,沿著紅粉石的小巷前進,宗祠后橫巷一座青磚老屋為“求祖家廟”,大門緊閉,我們從縫隙中窺得院中皆為紅粉石臺階、石柱等構件。 幽幽小巷中,紅粉石的艷麗表面已被綠苔侵蝕,間隙中綠草叢生,唯有中間一條窄窄的被行人小道,直通山上。 二巷、三巷間有一排青磚老屋,屋前空地荒草之下約有近百平米的紅粉石,足見紅石山下紅石的充裕。我們轉入三巷,許多老屋已經閑置,綠藤似瀑布般從墻上垂下,染綠了閑游人的心。 踩著紅粉石的小路舉步向上,小巷之左有老屋一間,觀其結構布局應是一間祠堂,但已無匾額,無法確定。唯紅粉石的門楣“五福臨門”的雕花令人贊嘆不已,門框邊上的石刻仍然清晰如昨,院內野樹叢生,雜草似氈,二進已經坍塌,唯幾根紅粉石柱,幾段殘垣斷壁,毅然立于草莽之中,讓人觸目傷懷,感嘆物是人非。 小院外墻的三巷臺階上有一眼古井,井水清澈見底,只是不見當年打水之人,繼續(xù)向前則是數十級的紅粉石臺階,兩側綠竹雜生,野芋似傘,荔枝如蓋,一直延伸到山崗上的人家中…… 我們由三巷,過橫巷準備走到四巷,橫巷中“燕窩西邊村74號”老屋矮門大開,一位老者正坐在門口編雞籠,細長的竹篾在老人的手中刀下歡快地滑過,我們來了興趣,一邊觀察一邊搭訕。 老者很開心,不時抬頭打量一下我們,他告訴我們,自己也是跟別人學的,現(xiàn)在也編得不好。我們一邊和老人聊天,一邊詢問燕窩村的名勝地。老人告訴我們燕窩水圍村頭有五仙凼,也是古采石場的石坑,現(xiàn)在成了水潭,聽說還有故事,其中一位仙姑的家就在這條巷子里。 從橫巷出來即是四巷,四巷鋪滿整齊劃一的紅粉石路面,路邊明渠中長滿野草,一直下行,紅粉石的小巷隨地勢起伏,青磚的老屋多已荒廢,小院內斜出一簇甘蔗,映襯著紅粉石的小巷,筆直的紅粉石墻基,仿佛到了一個紅石的世界,目光所及,皆被紅色點染。 小巷右側一眼老井,井口已被修整,一位婦女正在打水洗東西。小巷左側“燕窩西邊村46號”也是一座老屋,不知是否是剛才那位老者所說的仙姑家之一? 拐至五巷,巷口“燕窩西邊村14號”是座保存較完整的經典民居,紅粉石的臺階、墻腳、基礎,非常醒目,但最吸引我們的還是門牌,“燕窩西邊村14號”門牌是現(xiàn)在新?lián)Q的藍牌,而藍牌上還有一個白鐵皮的門牌,上面用毛筆寫著“六區(qū)云崗鄉(xiāng)第五甲第三牌第八十九號”,后經查證,此門牌使用時間應為**23年至**36年間期間,當時石排地區(qū)分屬第六區(qū)云崗鄉(xiāng)、石排鄉(xiāng)、福溪鄉(xiāng)。 五巷仍然為紅粉石鋪地的小巷,一直延伸到山坡上。 轉至六巷,巷口立一土地廟,廟內供奉一尊紅粉石的土地公坐像,雖然土地公的面容已經被人毀壞,但整體效果令人肅然,廟內后墻散放著四個紅粉石雕像,或缺頭或斷臂,唯有一紅粉石頭像面容尚清晰,我們猜測是觀音。雙手合掌,禮佛而去。 六巷口榕樹下果然蹲著一只紅粉石雕刻的石狗,保存比村口的較完好。稍遠處即是我們探訪燕嶺后山所見的圍門。我們從石狗旁小巷上去,小巷內不再是紅粉石鋪地,而是裸露的紅粉石山體直接成了鄉(xiāng)間小路,兩側低矮的小屋多數已經無人居住,只在山坡上遇到一位駝背的老太太,她熱心地告訴我們十八間房在石貝,并給我們指點路徑。 至此,燕窩西邊村已經全部走完,我們徐徐行走在村前池塘的馬路上,維勝王公祠前的花車已經將新娘接回,鞭炮聲聲,紅紙屑鋪地,喜燕堂前人聲鼎沸,灶間的菜香彌漫了山間小村。 我們感覺這座古村落完全是建在紅粉石上的家園,依山傍水適宜人居,從這個意義上講,燕窩村就是一座完全符合中國古代風水布局的古村落,數百年來燕窩人在此生息繁衍,開創(chuàng)了今日繁榮昌盛的新燕窩新社區(qū)。 ……(未完,待續(xù)) 溫馨提示:【麒麟合創(chuàng)】系列皆為原創(chuàng)作品,轉載請注明“總策劃:舞者 作者:巨野子木 醉紅顏”感謝關注! 相關聯(lián)接: 1、[麒麟合創(chuàng)] 東莞,紅粉石的故鄉(xiāng)——東莞文化發(fā)現(xiàn)之旅之尋訪紅石文化系列(一)http://bbs./viewthread.php?bfid=30&tid=1068951&extra=page%3D1 |
|
來自: 麒麟合創(chuàng) > 《東莞文史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