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歸四逆湯 方劑來源 漢.《傷寒論》。 組成與用法 當歸9克 桂枝9克 白芍9克 細辛3克 甘草 6克 木通6克 大棗5枚 水煎服。 功效與主治 功能溫經散寒,養(yǎng)血通脈。主治血虛受寒,手足厥冷,舌淡苔白,脈沉細。 現(xiàn)代臨床 常用于治療血栓閉塞性脈管炎,肢端動脈痙攣,寒冷性多形紅斑,凍瘡,四肢拘攣癥,肥大性脊柱炎,末梢神經炎,小兒麻痹癥;也用于治療腹股溝疝,精索靜脈曲張,月經不調,痛經,經閉等病癥。例如, (1)血栓閉塞性脈管炎 本方為主,治療15例。寒凝型,重用桂枝、細辛,加肉桂、附子,血瘀型,加炮山甲、刺猬皮、紅花、桃仁、澤蘭;郁火型,去細辛,加金銀花、玄參、蒲公英、連翹、黃芩,氣血虧損型,重用黃芪、當歸,加黨參、雞血藤;疼痛劇烈,加制川烏。結果;治愈13例,顯效,進步各工例(《浙江中醫(yī)學院學報》1985年第5期)。本方去細辛,合 芪附湯、四妙勇安湯等,治療10例。病程在2-3年。結果:治愈9例; 1例因已作交感神經切除術,服藥后疼痛好轉(《上海中醫(yī)藥雜志》]965 年第8期)。本方合麻黃附子細辛湯治療。結果;3月余出院,繼服30 劑,經3次復查,癥狀全部消失(《福建中醫(yī)藥》1965年第4期)。 (2)肢端動脈痙攣 本方加黃芪、川草烏、乳香、沒藥、牛膝、獨活等治療?;颊卟∫?年,右足背和足趾疼痛如針刺、刀割,伴右小腿肌肉萎縮。每日1劑水煎服,藥渣熏洗患肢。結果;服藥3周后,疼痛緩解,后每有右下肢隱痛,皆以本法調治,獲效(《黑龍江中醫(yī)藥》1985年第1期)。本方加味,治療早期雷諾氏征患者2例。結果均獲愈。經隨訪未見復發(fā)(《江蘇中醫(yī)}1963年第6期)。 (3)寒冷性多形紅斑 本方加丹參、黨參、黃芪、紅花、川芎、雞血藤治療。水煎,趁熱用紗布外搽患部,注意避開水皰,每次20分鐘,每日3次。結果。治療半月而愈(《江西中醫(yī)藥》1987年第5期)。 (4)凍瘡 本方煎湯熏洗,治療數(shù)例。結果:用藥1—2次即愈(《新中醫(yī))1978年第6期)。 (5)四肢拘攣癥 本方加吳茱萸、黃芪、防風、鮮生姜治療。結果獲愈(<上海中醫(yī)藥雜志}1965年第12期)。 (6)肥大性脊柱炎 以本方加狗脊、伸筋草為基礎方,治療24例。病程為6個月一4年,均經X線提示有骨質增生。病在頸椎者,加姜黃、葛根;病在腰、骶椎者,加杜仲、牛膝。結果:顯效(隨訪6個月,癥狀基本消失,恢復正常工作)12例,有效兒例,無效1例(《湖南中醫(yī)雜志)1988年第1期)。 (7)末梢神經炎 本方為主,治療10例。病發(fā)于上肢者,加羌活、防風、荊芥,發(fā)于下肢者,加牛膝、蒼術、木瓜、薏苡仁,外邪已解者,加黃芪。結果。痊愈8例,好轉2例(《湖南中醫(yī)學院學報》1988年第3期)。 (8)新生兒硬腫癥 本方加人參、吳茱萸等水煎鼻飼,配合棉被保暖,治療2例。結果:均3劑獲愈(《四川中醫(yī)}1985年第4期)。 (9)小兒麻痹癥 本方治療。結果:服藥13劑后,病情明顯好轉,停藥觀察1月后,四肢活動恢復正常(<中醫(yī)雜志}1965年第9期)。 (10)腹申積塊 本方加味,治療腹中積塊及腹部硬滿或痛6例。結果:服藥數(shù)劑后,均獲痊愈({江蘇中醫(yī)}1965年第7期)。 (11)習慣性便秘 治療3例。結果均獲愈(<新中醫(yī)}1977年第 1期)。 (12)痛經 以本方加赤芍、益母草、川芎為基礎方,治療72例。氣血不足,加黨參、阿膠、山藥;寒濕偏盛,加小茴香、烏藥,氣血瘀阻,加香附、紅花;滯而兼熱,加丹皮、玄參等。經前5—3天開始服藥,日1劑,連服3—5劑。結果:治愈54例,好轉13例,無效2例,另有2例未堅持治療,1例受孕(崔中醫(yī)研究}1989年第2期)。 應用要點 主要用于治療血虛受寒,手足厥冷等。方用當歸、白芍養(yǎng)血和營,合以桂枝,細辛溫經通絡,為其配伍特點。臨床應用以手足厥冷。遇寒加劇,甚則皮色發(fā)紫、肢端麻木,為其辨證要點。 臨床如見四肢厥冷兼有疼痛者,可加附子,引伸應用于寒疝腹痛、睪丸掣痛,可加烏藥、小茴香。 對亡陽暴脫、四肢厥冷、熱病高熱、熱深厥深,以及熱郁在里、陽氣不能布于四末引起的厥逆,都不宜用。 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 (《傷寒論}當歸9克 桂枝9克 白芍9克 細辛9克 炙甘草6克 木通6克 紅棗12枚 生姜24克 吳茱萸48克 ),即本方加吳茱萸、生姜組成;功能溫經通脈,溫中降逆,主治血虛受寒,手足厥冷,兼有頭痛嘔吐涎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