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基本簡介沙林,學名甲氟膦酸異丙酯,是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德國納粹研發(fā)的一種致命神經毒氣,可以麻痹人的中樞神經。 合成:甲基氧二氯化磷與氟化氫反應,得甲基氧二氟化磷,與甲基氧二氟化磷及異丙醇反應,即得沙林。 沙林毒氣可以通過呼吸道或皮膚黏膜侵入人體,殺傷力極強,一旦散發(fā)出來,可以使1.2公里范圍內的人死亡和受傷。它分液態(tài)和氣態(tài)兩種形式,一滴針眼大小的沙林毒氣液體就能導致一名成人很快死亡。中毒后表現為瞳孔縮小、呼吸困難、支氣管痙攣和劇烈抽搐等,嚴重的數分鐘內死亡。 2 毒氣性質常溫狀態(tài):無色水樣液體。 氣味:無或微果香味。 溶解度:可與水及多種有機溶劑互溶。 水解作用:慢,生成HF和無毒殘留物,加堿和煮沸加快水解。 純品為無色水樣液體,工業(yè)品呈淡黃或黃棕色,味微香;易揮發(fā),靠自然蒸發(fā)就可以達到戰(zhàn)斗濃度;150℃以上會明顯分解。 3 研發(fā)歷史1938年,德國人施拉德、 安布羅斯、呂第格、范·德爾·林德首次研制成功,這種毒氣遂以上述4個人的姓中的5個字母命名為“沙林”。 德國人很快發(fā)現這種毒氣的軍事價值,并投入生產,但是二戰(zhàn)期間并未使用。1945年,德國生產的沙林被銷毀。二戰(zhàn)后,這種毒氣才開始在世界范圍內生產。[1] 4 中毒原理沙林對機體的作用主要有三個方面: 一是選擇性抑制膽堿酯酶活性,使乙酰膽堿(ACh)在體內蓄積,引起膽堿能神經系統(tǒng)功能紊亂; 二是毒劑作用于膽堿能受體; 三是毒劑對非膽堿能神經系統(tǒng)的作用。 5 生理作用沙林可經由皮膚、眼睛接觸、呼吸道的吸入或由口食入等途徑危害身體,它在極小濃度就可以發(fā)揮極大毒性,60公斤的成年人只要吸入0.6毫克即可致命,1公斤的沙林毒氣可殺死100萬人。即使非致死劑量的沙林侵入人體,也會造成瞳孔縮小、在暗處視力困難、胸部緊塞、頭痛、惡心以及嘔吐等癥狀。而且這些毒性會在體內累積,如果更大濃度時會使人暈眩、焦慮、心智損傷、肌肉痙攣、呼吸困難,最后導致死亡。 神經肌肉的影響:痙攣、虛弱、癱瘓、呼吸困難。 自律神經系統(tǒng)的影響:視力減退、瞳孔縮小、流口水、出汗、腹瀉、惡心、腹痛、嘔吐。 中樞神經系統(tǒng)的影響:頭痛、抽搐、昏迷、呼吸停止、意識不清、說話不清楚、抑郁、呼吸緩慢減少。 6 中毒癥狀人體在吸入55~100(毫克·分鐘/立方米)的沙林后(或皮膚接觸1.7克),在1~15分鐘之內便會死亡,死前會出現抽搐、口吐白沫和視力模糊等癥狀;低濃度下(0.0005mg/L)暴露在沙林氣溶膠2分鐘內,便會引起瞳孔縮小、在暗處視力困難、胸部緊塞、頭痛、惡心以及嘔吐等癥狀。而且這些毒性會在體內累積,如果更大濃度時會使人暈眩、焦慮、心智損傷、肌肉痙攣、呼吸困難,最后導致死亡。 7 防護措施7.1 發(fā)現
7.2 防護防護是阻止毒劑通過各種途徑與人員接觸的措施。防護措施有兩種: 1、 集體防護:就是組織人員迅速進入有三防設施的人防工事,以便有效地防護各種狀態(tài)的所有毒劑。 2、 個人防護:即用防毒面具保護人的呼吸道和眼睛,用防毒衣保護人的身體。 7.3 消毒 日本東京地鐵“沙林”毒氣事件發(fā)生現場使毒劑失去毒害作用的措施叫做消毒。 1、 對人員消毒:當毒劑液滴落到人員身上時,應立即脫去染毒衣服,用棉花或干凈土塊吸去皮膚上的毒劑液滴(吸擦時應防止擴大染毒面積),然后用棉球醮專門的消毒藥液擦拭消毒,用小蘇打水、肥皂水或大量清潔水沖洗。 2、 對染毒服裝的消毒:在遠離居住區(qū)的下風方向,用熱堿水煮沸1-2小時即可消毒。 3、 對染毒食品的消毒:對有包裝的罐頭類食品,只需對表面消毒后,就可以食用。對沒有包裝的食品,一般應銷毀。 4、 對染毒水消毒:染毒水的消毒方法是在水中加入適量的漂白粉和混凝劑,然后攪拌,待沉淀后過濾。用明礬沉淀或長時間煮沸的方法,也可對染毒水消毒。無論用哪種方法消毒,都必須經過檢驗后才能食用。 8 使用情況 兩伊戰(zhàn)爭中,伊拉克軍隊使用了沙林,造成伊朗軍隊傷亡2700多人,其中1700多人死亡。 2013年3月18日,敘利亞政府和反對派武裝相互指責對方在阿勒頗使用了化學武器。敘利亞政府此后向潘基文提出請求,希望聯合國就化學武器問題展開調查,潘基文隨后宣布成立調查組,但該調查組工作一直進展不利。6月4日,法國外交部長法比尤斯發(fā)表聲明稱,有證據表明在敘利亞戰(zhàn)爭中使用了沙林毒氣。但是聲明沒有說是哪一方在敘利亞使用了沙林毒氣。[3] 9 相關信息中新社華盛頓2013年9月1日電 美國國務卿克里1日在華盛頓表示,美方確信敘利亞政府在21日的襲擊事件中使用了沙林毒氣,從大馬士革郊區(qū)獲得的首批受害者血液和頭發(fā)樣本分析結果顯示,沙林毒氣測試結果呈陽性。 這是繼白宮30日公布敘利亞化武事件情況評估報告后,美方公布的最新證據。評估報告曾指出,美方對有關人員生理采樣進行了實驗室分析,試驗結果發(fā)現這些人員已接觸沙林毒劑。但報告沒有提及實驗室針對哪些“有關人員”做了分析,也沒有透露分析過程。 克里當天在接受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全國廣播公司(NBC)等媒體采訪時稱,“最新證據”不是來自聯合國化武事件調查小組,而是美國在過去24小時內通過“獨立”渠道得出的分析結論,敘利亞使用化武的證據正變得更加“強大”。 美國總統(tǒng)奧巴馬31日宣布,他已經決定對敘利亞動武,但只有征得國會同意才會開打。即使沒有國會授權,他依然可以下令對敘利亞動武,但鑒于目前形勢,他歡迎各界展開討論。 如果國會否決了對敘動武的提案,奧巴馬會不會堅持動武,執(zhí)意開打會不會給美國帶來法律層面危機?克里稱,無論國會作出什么決定,奧巴馬都有權作出最后決定。但他同時強調,此事關乎美國的國家安全與全球可信度,關乎美國的盟友以色列、黎巴嫩、土耳其、約旦等國的安全,相信國會一定會作出正確的決定。 據法新社報道,敘利亞反對派全國聯盟表示,對奧巴馬的決定感到失望,希望美國盡快對敘利亞采取軍事行動。 克里透露,昨天他與敘利亞反對派通話,重申美國將繼續(xù)支持敘反對派。通過向國會尋求授權的程序,美國甚至可能會向反對派提供更大支持,幫助反對派對抗敘利亞政權。 目前白宮已經開始對國會展開“游說”。9月1日,白宮將舉行電話會,向參眾兩院議員通報敘利亞局勢,屆時白宮國家安全事務助理賴斯、國務卿克里、國防部長哈格爾等高官均會出席會議。[4] 10 沙林到底有多“毒”最主要的速殺性毒劑之一 被列入全球十大最致命毒藥 沙林是一種常用的軍用毒劑,無色,易流動,有微弱水果香味。由于沸點低,揮發(fā)度較大,比較容易蒸發(fā),使用后主要造成空氣染毒。沙林雖然不是殺傷力最強的毒劑,但是因能在較短時間內具備較強的殺傷力,曾是美國和前蘇聯等國家最主要的速殺性毒劑,被列入全球十大最致命毒藥。 曾在戰(zhàn)爭中瞬間造成上千人死亡 不計其數的受害者患上疾病 1938年,德國研制出沙林并很快發(fā)現了它的軍事價值,當年就投入生產。二戰(zhàn)后,這種毒氣開始在世界范圍內生產,曾造成大規(guī)模傷亡。 上世紀80年代的兩伊戰(zhàn)爭中,伊拉克軍隊使用了沙林毒氣,造成伊朗軍隊傷亡2700多人,其中1700多人死亡。 1988年3月,伊拉克空軍向伊拉克境內哈拉布賈小鎮(zhèn)施放包括沙林在內的毒氣,導致5000人死亡,大量的人失明、患上呼吸道疾病或癌癥。 無色透明難以識別 對毫無防護平民極具威懾力 1995年3月20日清晨,原奧姆真理教部分信徒受麻原彰晃指使,在東京市區(qū)3條地鐵電車內發(fā)生施放神經性毒氣“沙林”事件,造成13人死亡、約5500人中毒。 由于沙林無色,只有微弱果香,一般平民很難識別,加上沒有沒有專門的防具,在公共場合非常容易造成大規(guī)模的傷亡,極具威懾。 這件事給當時的日本蒙上了一層恐怖陰影。事發(fā)后,由于擔心犯罪分子在垃圾桶里放入毒瓦斯或炸彈,站內所有垃圾桶都被撤掉了。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樹將該事件與同年發(fā)生的阪神大地震相提并論,認為在這兩起事件后,日本人的想法發(fā)生了巨變,不再認為日本有著無懈可擊的反震體系和公共安全,帶來的心理陰影是巨大的。直到10年后,雖然日本車站工作人員視野所及的剪票口附近重新安放了垃圾桶,但每個車站頂多只有一兩個。 接觸微量沙林可在15分鐘內致命 1公斤的沙林毒氣可殺死100萬人 沙林毒性反應極快,在短時間較難有效的控制,被施放出的沙林可經由皮膚、眼睛接觸、呼吸道的吸入或由口食入等途徑危害身體,通過使自主神經系統(tǒng)的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失去平衡來麻痹中樞神經,它在極小濃度就可以發(fā)揮極大毒性,60公斤的成年人只要吸入0.6毫克即可致命,1公斤的沙林毒氣可殺死100萬人。人體在吸入55~100(毫克·分鐘/立方米)的沙林后(或皮膚接觸1.7克),在1~15分鐘之內便會死亡。 即便接觸沙林濃度非常低 毒性也會在體內不斷積累 即使非致死劑量的沙林侵入人體,比如,低濃度下(0.0005mg/L)暴露在沙林氣溶膠2分鐘內,也會造成瞳孔縮小、在暗處視力困難、胸部緊塞、頭痛、惡心以及嘔吐等癥狀。 而且這些毒性會在體內累積,日后會產生諸如慢性頭痛、持續(xù)疲勞等后遺癥。如果不及時遠離災區(qū),并作出適當的治療,在接觸越來越大濃度的沙林時,人會開始出現暈眩、焦慮、心智損傷、肌肉痙攣、呼吸困難等癥狀,最后導致死亡。 神經受損等病癥長期影響受害人 上世紀接觸沙林后遺癥持續(xù)至今 受沙林侵害的人即便沒有當場死亡,也容易留下長期的后遺癥。 2004年,日本各研究機構對經歷1995年東京地鐵沙林毒氣事件的受害人進行研究。實驗選取了36名當時地鐵的員工,對事件發(fā)生后七年內他們神經系統(tǒng)進行評估,并結合事件發(fā)生三年后相似實驗的數據,發(fā)現這些受害者在持續(xù)七年的時間內都出現了心理運動功能和記憶力的慢性衰退癥狀。[3] 無獨有偶,2007年5月,據紐約時報報道,在第一次海灣戰(zhàn)爭后,10萬士兵大腦都持續(xù)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缺陷(一度被稱為“海灣綜合癥”),科學家稱這和他們曾暴露在低濃度的沙林毒氣中相關。雖然報告中只是個初步的實驗結果,外界也有關于海灣綜合癥原因的爭議。但是當時和美國國防部一起工作的科學家表示,他們已經確定了受害者大腦結締組織發(fā)生過十分明顯的改變。部署在第一次海灣戰(zhàn)爭中的70萬士兵中,有大約1/7的人出現了不同形式的癥狀,包括持續(xù)疲勞、慢性頭痛、關節(jié)疼痛和惡心等。更糟糕的是,美國退伍軍人事務部表示,大約15萬士兵持直到該報告發(fā)稿日(2007年5月)還持續(xù)出現這些癥狀。 |
|
來自: HGDFABCD > 《戰(zhàn)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