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下人产国偷v产偷v自拍,国产午夜片在线观看,婷婷成人亚洲综合国产麻豆,久久综合给合久久狠狠狠9

  • <output id="e9wm2"></output>
    <s id="e9wm2"><nobr id="e9wm2"><ins id="e9wm2"></ins></nobr></s>

    • 分享

      專題筆談 l 血栓與出血

       昵稱22079085 2015-04-03



      專題筆談·心血管疾病抗凝抗栓


      血栓與出血


      袁晉青,張佳慧

      國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國醫(yī)學科學院阜外醫(yī)院,

      北京 100037

      中國實用內科雜志,2015,351):18-23

      關鍵詞: 抗栓治療; 血栓; 出血

      Keywords: antithrombotic therapy;thrombosis; bleeding

      血小板活化和聚集在冠狀動脈斑塊破裂、血栓形成過程中發(fā)揮關鍵作用。在過去的 20 年中, 冠心病患者病死率的降低得益于推廣應用聯(lián)合抗血小板藥物、抗凝治療和急性冠脈綜合征 (ACS) 患者的有創(chuàng)危險分層。雖然這些治療策略將缺血事件的發(fā)生率降至最低, 但也增加了出血風險和輸血需求。最新分析和隨機對照試驗顯示: 出血性并發(fā)癥、輸血和 ACS 患者不良結果之間存在獨立關聯(lián)性。因此, 既能減少缺血事件, 又能使出血風險和輸血需要降至最低的處理策略, 將改善 ACS 患者的預后。臨床試驗表明, 降低出血性并發(fā)癥的抗栓治療, 對近期和長期生存率均有改善。本文重點討論血栓與出血問題。

       

      1
      血栓與抗栓


      易損斑塊破裂、血小板黏附激活導致冠狀動脈內血栓形成, 是急性冠脈綜合征 (ACS) 重要的病理生理基礎, 血小板是凝血系統(tǒng)激活和血栓形成的前提和核心, 沒有血小板就沒有血栓的形成。鑒于血小板在 ACS 發(fā)病機制中的關鍵作用, 抗血小板藥物已成為 ACS 治療的基石。

      1.1 常用的抗血小板藥物及作用特點

      1.1.1 阿司匹林 不可逆地使乙?;h(huán)氧化酶-1 (COX-1) 失活, 降低血小板釋放血栓素 A2 (thromboxane A2, TXA2) 與前列腺素的水平, 抑制血小板聚集; 此外可能還有其他作用機制,例如抗炎作用。口服后 30~ 40 min 血藥濃度達高峰, 60 min 即可抑制血小板功能; 停藥后 3~ 4 d 血小板聚集功能部分恢復。阿司匹林是目前最經濟、應用最廣泛的抗血小板制劑, 抗血小板作用相對較弱, 同時存在胃腸道副反應, 尤其在大劑量使用時。常用劑量 75~ 100 mg/d。 阿司匹林禁忌證包括活動性出血、活動性消化道潰瘍、未控制的嚴重高血壓等[1-2]。

      1.1.2 氯吡格雷 噻吩并吡啶類衍生物, 自身活化后與血小板表面 P2Y12 受體不可逆結合, 通過阻斷二磷酸腺苷 (adenosine diphosphate, ADP) 抑制血小板聚集??诜S持量 (75 mg/d) 需要 3~ 5 d 達到作用高峰;負荷量 300 mg 6 h 起效, 600 mg 2 h; 停藥后 7 d 血小板功能恢復。常規(guī)用藥首劑負荷量 300 mg, 維持量 75 mg/d??寡“遄饔脙?yōu)于阿司匹林, 可與阿司匹林聯(lián)合用于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 (acute coronarysyndrome, ACS) 及冠心病介入治療患者。

      氯吡格雷作用特點: (1) 抗栓療效明確: 多項大規(guī)模臨床研究均證實, 氯吡格雷能使 ACS PCI 術后患者在抗缺血方面明確獲益。因此, 2011 ACCF/AHA PCI NSTEMI 指南、 2011 ESC UA NSTEMI 指南、 2012 年中國 PCI NSTE-ACS 指南均將 ACS PCI 患者服用氯吡格雷作為 Ⅰ 類推薦。目前 ACS PCI 圍術期抗血小板治療國內仍以氯吡格雷聯(lián)合阿司匹林作為首選。 (2) 高劑量氯吡格雷臨床獲益顯著: 能更高效地抑制血小板, 同時更好地改善終點事件。 CURRENT-OASIS 7 研究顯示, 氯吡格雷雙倍劑量 (負荷量 600 mg, 2~7 150 mg/d, 隨后維持量 75 mg/d) 相比標準劑量 (負荷量 300 mg, 維持量 75 mg/d), 能使 PCI 患者隨訪 30 d 時一級終點事件風險 (死亡、心肌梗死、卒中) 顯著降低 14%, 降低冠脈造影確診的支架內血栓風險高達 46%; 但與此同時, 大出血風險也顯著增加[3]。因此, 最新指南對氯吡格雷劑量有所更新: 2012 年中國 PCI 指南顯示: 擇期 PCI 者術前 6 h 給予氯吡格雷 300 mg 負荷劑量或術前 2 h 給予 600 mg 負荷劑量, 此后 75 mg/d 維持; 未服用過氯吡格雷的 NSTEACSSTEMI 的患者術前可給予 600 mg 負荷劑量,其后 75 mg/d 繼續(xù)維持 (,C)。 2012 ACCF/AHAUA/NSTEMI 指南示: 擬行 PCI UA/NSTEMI 患者,PCI 術前或術中應盡早給予氯吡格雷 600 mg; 早期行介入治療的 UA/NSTEMI 患者, 如無高出血風險,可給予氯吡格雷 600 mg 負荷劑量, 此后 150 mg/d 持續(xù) 6 d, 再以 75 mg/d 長期維持 (,B)[4]。

      1.1.3 GPb/a 受體拮抗劑 通過阻斷血小板 Ⅱb/a 受體與纖維蛋白原等配體的特異性結合, 有效抑制各種血小板激活劑誘導的血小板聚集, 達到抗栓目的。常用藥物包括阿昔單抗、依替巴肽和替羅非班, 均為靜脈給藥, 起效快、作用持續(xù)時間短。

      由于直接抑制血小板聚集的關鍵和惟一通路, 作用最強、最直接, 也是最昂貴的抗血小板制劑之一; 出血不良事件較常見。 GPb/a 受體拮抗劑作用特點如下: (1) 降低死亡風險, 增加出血風險: Gumina 等研究發(fā)現(xiàn): 相比單用雙聯(lián)抗血小板治療 (阿司匹林+ 氯吡格雷, dualantiplatelet therapy, DAPT), 聯(lián)用 GPb/a 受體拮抗劑顯著降低 PCI 患者院內、 30 d 和長期死亡風險,在置入藥物洗脫支架的患者中遠期死亡風險降低更為顯著; 但與此同時, 出血風險顯著增高。 (2) 早期常規(guī)應用無顯著獲益: 對于接受 DAPT NSTEACS 患者, 早期常規(guī)使用 GPb/a 受體拮抗劑相比 PCI 前即刻使用, 并未發(fā)現(xiàn)顯著獲益, 主要終點事件和病死率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 而非致命性出血和紅細胞輸注率顯著增加。(3) 僅減少梗死面積,未改善臨床結局: INFUSE-AMI 研究顯示, DAPT (氯吡格雷或普拉格雷 + 阿司匹林) 預處理的 STEMI 患者, PCI 術前注射阿昔單抗可以減少梗死面積, 但臨床終點事件與各型出血發(fā)生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值得注意的是, INFUSE-AMI 研究中臨床事件并未達到足夠效能, 需要大型隨機臨床試驗來進一步明確梗死面積的改善能否在不增加出血風險的同時改善臨床結局[5]。

      1.2 新型抗血小板藥物

      1.2.1 普拉格雷 2009 FDA 批準上市的新型噻吩吡啶類血小板 ADP 受體拮抗劑。與氯吡格雷作用機制相同, 但其代謝活性成分較氯吡格雷效率更高。負荷劑量 60 mg 即可達到比氯吡格雷 300 mg 更快速、持久的抗血小板作用。常規(guī)劑量: 負荷量 60 mg, 維持量 10 mg/d。普拉格雷作用特點如下:


      (1) 抗血小板療效增強,出血風險增高: TRITON-TIMI 38 研究是第一項比較普拉格雷與氯吡格雷的大規(guī)模、多中心、隨機雙盲臨床試驗, 其結果顯示, 普拉格雷在增強抗血小板療效的同時, 出血風險明顯升高。在中、高危 ACS 患者中, 普拉格雷顯著降低主要終點事件 (心血管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非致死性卒中) 發(fā)生率 (普拉格雷組 9.9% 對氯吡格雷組 12.1%, 危險比 HR 0.81, P< 0.001)。主要終點事件發(fā)生率的差異源于普拉格雷能顯著降低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風險 (普拉格雷組 7.3% 對氯吡格雷組 9.5%, P< 0.001), 而心血管死亡與非致死性卒中風險兩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普拉格雷組也將支架內血栓發(fā)生率從 2.4% 明顯減少到 1.1% (P< 0.001)。然而, 普拉格雷組出血發(fā)生率顯著增加, 主要是 TIMI 定義的大出血 (普拉格雷組 2.4% 對氯吡格雷組 1.8%, P= 0.03); 其中, 危及生命的出血與致命性出血風險均顯著高于氯吡格雷組。臨床凈臨床獲益分析顯示, 氯吡格雷組的主要有效性和安全性終點為 13.9%, 普拉格雷組為 12.2% (風險比 0.87, 95%CI 0.79~ 0.95, P= 0.004); 而兩組全因死亡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2) 普拉格雷適用于糖尿病患者,尤其是使用胰島素的糖尿病患者, 服用普拉格雷臨床凈獲益更加顯著。 TRITON TIMI 38 亞組分析顯示,非糖尿病患者主要終點事件 (心血管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非致死性卒中) 風險降低 14%, 糖尿病患者風險降低 30%, 而使用胰島素的糖尿病患者風險降低達 37%。在糖尿病患者中, 大出血風險在氯吡格雷組和普拉格雷組并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然而,對于有卒中史的患者, 氯吡格雷獲益優(yōu)于普拉格雷;在高齡、低體重患者中, 普拉格雷與氯吡格雷獲益相當。鑒于普拉格雷的上述特點, 2011 ACCF/AHA/SCAI PCI 指南推薦, 普拉格雷適用于擬行 PCI ACS 患者、因 ACS PCI 置入支架者, 尤其是合并糖尿病的患者。美國 FDA 明確指出: 活動性出血、既往腦卒中或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TIA)、 年齡> 75 歲、體重< 60 kg、計劃行 CABG、 合用易升高出血風險的藥物、有出血傾向者, 禁用或慎用普拉格雷。

      1.2.2 替格瑞洛 2011 FDA 批準上市的非噻吩吡啶類 ADP 受體拮抗劑。與氯吡格雷、普拉格雷不同,替格瑞洛能選擇性、可逆性抑制血小板表面 P2Y12 受體。不需要代謝活化即具有活性。人體內吸收快,起效迅速。常規(guī)劑量: 負荷量 180 mg, 維持量 90 mg 每日 2 次。替格瑞洛在臨床試驗中最常見的不良反應是呼吸困難和各種出血事件 (胃腸道出血、鼻出血、皮下或皮膚出血等), 其他少見的不良反應包括緩慢心律失常、尿酸和肌酐水平升高等。另一方面,其可逆結合 P2Y12 受體, 停藥 72 h 后血小板功能與停藥 5 d 的氯吡格雷相當, 從而降低了出血風險[6-8]

      替格瑞洛作用特點: (1) 抗栓療效顯著, 出血風險較低: PLATO 研究比較替格瑞洛 (180 mg 負荷量后 90 mg 每日 2 次維持 1 ) 和氯吡格雷 (300~ 600 mg 負荷量后 75 mg/d 維持 1 ) 在預防心血管事件發(fā)生方面的療效。其結果顯示: 替格瑞洛主要終點事件 (心血管死亡、心肌梗死、卒中) 發(fā)生率顯著低于氯吡格雷 (9.8% 11.7%, 風險比 0.84, P< 0.001), 心肌梗死、心血管死亡、支架血栓等次要終點發(fā)生率均顯著降低, 僅卒中發(fā)生率與氯吡格雷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替格瑞洛組的心血管病死率和總體病死率均顯著低于氯吡格雷組 (心血管病死率: 4.0% 5.1%,風險比 0.79, P= 0.001; 總體病死率: 4.5% 5.9%, 風險比 0.78, P< 0.001)。替格瑞洛是繼阿司匹林后, 首個降低心血管病死率的新型抗血小板藥物。安全性方面, PLATO 定義的大出血和致死性出血、 TIMI 大出血、需要輸注紅細胞、致死性出血方面, 替格瑞洛組與氯吡格雷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但替格瑞洛組非 CABG 相關的大出血增加[9]。

      (2) 臨床研究亞組分析顯示替格瑞洛具有以下特點: 預防卒中無明顯獲益;UA 患者獲益不明顯。 FDA 批準替格瑞洛上市時同時給予黑框警告: 替格瑞洛和其他抗血小板藥物一樣有時會導致明顯, 甚至是致命出血, 勿用在有活動性病理性出血或者顱內出血史患者; 阿司匹林劑量大于 100 mg 降低替格瑞洛療效, 除了起始劑量, 阿司匹林應該每天 75~ 100 mg

      綜上所述, 目前 ACS PCI 圍術期抗血小板治療國內仍以氯吡格雷聯(lián)合阿司匹林作為首選。 PCI 術前盡早給予氯吡格雷負荷劑量 600 mg, 可實現(xiàn)顯著臨床獲益, 并且安全性良好。 PCI 術后 DAPT 持續(xù) 12 個月以上可明顯獲益, 尤其對于伴有糖尿病、多支血管復雜病變的高危患者。新型抗血小板藥物由于其出血副反應、對特殊人群使用的限制以及真實世界應用經驗有限等原因, 仍需要更多的循證醫(yī)學證據(jù)支持。臨床實踐中, 應全面評估與減少出血事件, 謹慎平衡抗栓療效與出血風險, 針對患者特點采取個體化治療策略, 爭取臨床最大獲益。

       

      2
      出血與抗栓


      在抗血小板、抗凝藥物治療安全性方面, 出血已成為 ACS 發(fā)生率最高的并發(fā)癥之一, 臨床試驗報道顯示: ACS 患者嚴重出血發(fā)生率 1%~ 14%, 病情越重出血率越高。出血與 ACS 患者卒中、心肌梗死、非計劃血運重建、死亡等不良臨床結局顯著相關。隨著 GUSTO 出血嚴重程度的增加, 30 d 6 個月病死率均不斷增加。一旦發(fā)生出血事件, 臨床面臨停止抗栓治療, 同時貧血和輸血率增加、近期和遠期病死率增加等多方面危害。

      ACUITY 試驗顯示: 心肌梗死僅與近期 (30 d) 死亡風險增高相關, 而嚴重出血與遠期 (1 ) 死亡風險增高顯著相關?;仡櫺苑治鲲@示: 輸血是院內與 1 年病死率的獨立預測因子, ACS 患者接受輸血將導致 30 d 死亡風險增加近 4 倍。藥物抗缺血和出血效應分離決定了其治療窗的寬窄。即便通過藥理學探索, 新型藥物在治療窗上不斷拓展, 但嚴重出血事件仍然是臨床不可回避的問題。

      2.1 出血影響臨床預后的機制

      (1) 已知的出血與臨床不良結局預測因子部分重疊: 高齡、貧血、高血壓史、腎功能不全、既往卒中、基線 ST 段改變等。 (2) 大出血致血流動力學不穩(wěn)定, 去甲腎上腺素、血管緊張素等神經體液因子水平升高, P 選擇素、血管細胞粘附分子 -1 等表達上調, 誘導左室偏心性重塑與心肌缺血惡化, 均會增加心血管不良事件與死亡風險。(3) 出血導致貧血, 而貧血是嚴重心血管不良事件和病死率的獨立預測因素 , 已缺氧心肌氧供需失衡, 加重冠脈缺血; 同時輸血可能性增加。(4) 出血致停用抗栓治療, 激活血小板、凝血級聯(lián)反應、炎癥反應,誘發(fā)支架內血栓與心肌損傷。(5) 輸血需要增加, 而輸血與病死率增高顯著相關。庫存血中 2, 3- DPG NO 含量降低, 致血紅蛋白氧親和力增強、血管收縮、組織氧供減少; 輸血亦可致促炎與促栓因子增多,對臨床結局不利。

      2.2 出血的預防與控制

      2.2.1 出血風險評估 識別出血高?;颊呤穷A防出血的基礎。出血危險因素包括: (1) 不可干預因素: 高齡、女性、慢性腎功能不全、貧血、既往卒中、低體重、糖尿病史、高血壓病史、 ST 段改變等。(2) 可干預因素: 抗栓藥物種類、劑量、療程, 圍術期因素等。 2011 ESC NSTE-ACS 指南首次推薦應用 CRUSADE 評分評估患者院內出血風險, 包括入院時的 8 項基線指標: 性別、糖尿病史、血管病史、心率、收縮壓、充血性心衰體征、基線血細胞比容、肌酐清除率。出血風險分層將有利于制定更安全的診療策略, 防范和控制出血風險。

      2.2.2 合理選擇抗栓藥物和優(yōu)化技術操作 對于 ACS 患者應謹慎進行抗栓治療, 重視缺血與出血的平衡。 2011 1 , JACC 發(fā)布了 PCI 術后出血性并發(fā)癥的三類規(guī)避策略, 即藥物、操作與技術。

      2.2.2.1 藥物選擇原則 首先, 減少普通肝素 (UFH) 用量。由于出血率低, 低劑量 UFH (70~ 100 U/kg) 比傳統(tǒng)劑量 (140 U/kg) 能顯著降低 PCI 患者死亡、心肌梗死、緊急靶血管血運重建、大出血的四聯(lián)終點事件 (7.3% 8.7%, P= 0.045)。

      第二, 選擇其他抗凝藥物。出血高?;颊邞獌?yōu)先選用抗缺血療效好且出血風險低的藥物。(1) 依諾肝素: 低分子肝素作用途徑與肝素相似, 但其抗 a 作用強于抗 Ⅱa 作用, 較少引起出血。在減少出血方面顯著優(yōu)于 UFH。 指南推薦應根據(jù)患者的體重、年齡、腎功能適當調節(jié)給藥劑量: 年齡< 75 , 起始給予 30 mg 靜脈負荷量, 隨后 1 mg/kg 皮下注射 12 h 1 ; 年齡≥ 75 , 停用起始負荷量, 直接給予 0.75 mg/kg 皮下注射 12 h 1 ; 無論年齡, Ccr<30 mL/min, 不用起始負荷量, 直接給予 1 mg/kg 皮下注射每天 1 次。(2) 磺達肝癸鈉: 磺達肝癸鈉是第一個人工合成的肝素類似物, 被稱為第三代肝素, 11 的比例與抗凝血酶 Ⅲ 上的戊糖結構結合而抑制因子 Ⅹa, 并且這種結合是可逆的, 主要以原型從腎臟緩慢清除 (64%~ 77%)。 OASIS- 5、 6 研究顯示: ACS 患者應用磺達肝癸鈉在降低缺血事件風險方面與依諾肝素療效相當, 但嚴重出血發(fā)生率降低 50%, 輕微出血降低 > 60%, 從而使得患者遠期病死率顯著降低, 但其局限性在于導管相關性血栓發(fā)生率高。因此, 不推薦單用于 PCI 患者。有報道聯(lián)用低劑量 UFH 可以預防導管血栓, 有待于臨床試驗證明。(3) 比伐盧定: 直接凝血酶抑制劑, 可直接與凝血酶的活化位點結合而抑制凝血酶, 從而抑制纖維蛋白原轉化為纖維蛋白。 ACUITY 研究顯示: 單用比伐盧定組較普通肝素聯(lián)合 GPI 組嚴重出血發(fā)生率減低 (HR 0.52, 95%CI 0.40~ 0.66, P< 0.01)。 HORIZONS-AMI 研究表明: 接受急診 PCI STEMI 患者, 相比肝素聯(lián)用 GPb/ a 拮抗劑, 單用比伐盧定抗凝治療能顯著降低 30 d 嚴重出血和臨床不良事件發(fā)生率; 24 h支架內血栓發(fā)生率明顯增加。隨訪 12 個月時嚴重出血事件在比伐盧定組較普通肝素聯(lián)合 GPI 組降低 3.4%、 3 年時降低 3.6% (P= 0.01)3 年隨訪結果顯示:單用比伐盧定顯著降低全因死亡率、心源性死亡率、再次心肌梗死率和非 CABG 嚴重出血發(fā)生率。大規(guī)模注冊研究也顯示比伐盧定與降低出血性并發(fā)癥顯著相關。上述臨床試驗結果表明: 比伐盧定和磺達肝癸鈉有較低出血風險。 (4) 縮短 GPI 療程或僅采用冠脈內注射 GPI 的給藥途徑能顯著降低出血風險,但這兩種方法是否優(yōu)于單用比伐盧定目前缺乏研究證據(jù)[10-12]。

      第三, 謹慎選擇新型抗血小板藥物。新型抗血小板藥物增強抗缺血療效的同時, 出血風險也有所增加。 (1) 普拉格雷: 比氯吡格雷抗缺血更有效, 但出血率高。美國 FDA 明確指出: 活動性出血、既往卒中或 TIA、 年齡> 75 歲、體重 < 60 kg、計劃行 CABG 和有出血傾向者, 禁用或慎用普拉格雷。 2011 ACCF/ AHA/ SCAI PCI 指南推薦: 擬行 PCI ,存在既往卒中或 TIA 病史者不推薦給予普拉格雷 (B)。 2011 ESC NSTE-ACS 指南: 對普拉格雷給予優(yōu)先推薦 (60 mg 負荷量, 10 mg/d) 尤其糖尿病,只有在無法獲得普拉格雷時才考慮氯吡格雷, 除非有危及生命的高危出血或其他禁忌證。(2) 替格瑞洛: 與氯吡格雷相比, 心血管不良事件發(fā)生率顯著降低, 嚴重出血率無差異, 但非 CABG 出血率明顯增高。 2010 ESC 心肌血運重建指南: NSTE-ACS STEMI 患者應予替格瑞洛負荷量 180 mg, 維持量 90 mg 每天 2 (,B)。 2011 ESC NSTE-ACS 指南推薦: 替格瑞洛 (180 mg 負荷量, 90 mg 2 /d) 推薦用于所有中高危缺血患者, 不管起初的治療策略 (,B)。指南對替格瑞洛給予優(yōu)先推薦, 只有在無法獲得替格瑞洛時才考慮氯吡格雷。 2012 ACCF/ AHA UA/ STEMI 指南, 2013 ACCF/ AHA STEMI 指南: 氯吡格雷、普拉格雷及替格瑞洛均為一線選擇 (,B), 替格瑞洛并未獲得優(yōu)先推薦[6]。

      第四, 合理優(yōu)化抗栓藥物劑量、種類和療程。抗栓藥物過量、給藥種類過多與出血風險增加直接相關。根據(jù)患者的體重、年齡、腎功能適當調節(jié)劑量、使用最小有效劑量、采用可能的最短療程, 是最小化出血風險的明智選擇。 2010 ESC 心肌血運重建指南關于雙聯(lián)抗血小板治療療程推薦如下: 置入金屬裸支架 (BMS) 者術后應用 1 個月, 置入藥物洗脫支架 (ES) 者術后應用 6~ 12 個月。 2011 ACCF/ AHA/ SCAI PCI 指南推薦: ACS PCI 置入支架 (BMS 或天 ES) 者應給予 P2Y12 拮抗劑至少 12 個月 (,B); 因非 ACS 適應證置入 DES , 若無出血高風險因素, 應給予氯吡格雷 75 mg/d 至少 12 個月 (,B); 因非 ACS 適應證置入BMS , 應給予氯吡格雷至少 1 個月, 理想為 1 , 若患者出血風險持續(xù)增高, 則至少給予氯吡格雷 2 (,B)??梢娔壳?DES 置入者術后雙聯(lián)抗血小板最佳療程尚有爭議。

      2011 ACC/ AHA NSTE-ACS 指南中強調: 如果應用 P2Y12 拮抗劑后出血所造成的死亡風險超過預期獲益, 應考慮及早停藥 (a, C)。擬行 CABG ,術前應停用氯吡格雷 5~ 7 d, 從而最小化出血風險,且并未增加缺血風險[11-12]。

      2.2.2.2 優(yōu)化操作技術策略 主要包括盡量縮短手術時間、減小動脈鞘管型號、及時移除鞘管、盡量選用橈動脈通路, 股動脈通路穿刺技術優(yōu)化。選用橈動脈通路能顯著降低 PCI 術后出血率, 在上述策略中最為重要。

      2.2.3 技術規(guī)避策略 指應用血管縫合裝置 (vascularclosuredevices, VCDs)。 相比人工壓迫, 應用 VCDs 使血管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降低 22%, VCDs 血管閉合失敗率為 2.3%, 失敗后血管并發(fā)癥風險將增高 4.8 倍 。2011 ACCF/ AHA/ SCAI PCI 指南推薦: 考慮應用 VCDs 的患者應行股動脈造影確定其解剖結構是否適合 (, C); 相比人工壓迫, 應用 VCDs 有利于快速止血與早期離床活動 (a,B); 不推薦以減少血管并發(fā)癥與出血為目的而常規(guī)應用 VCDs (, B)[13]。因此, 應用 VCDs 仍需結合各種檢查手段謹慎選擇合適患者群體, 同時提高術者熟練程度, 減小 VCDs 失敗率。

      2.3 其他出血性并發(fā)癥的預防與處理

      2.3.1 消化道出血 是最常見的 ACS 出血性并發(fā)癥之一, 與近期死亡風險顯著相關。 2011 ACCF/ AHA/ SCAI 指南推薦具有下列危險因素的接受雙聯(lián)抗血小板治療的患者聯(lián)用質子泵抑制劑: (1) 上消化道出血既往史; (2) 高齡, 聯(lián)用華法林、類固醇、 NSAIDs; (3) 幽門螺桿菌感染。

      2.3.2 顱內出血 PCI 術后腦出血發(fā)生率較低, CURRENTOASIS 7 研究報道約 0.04%, 然而一旦發(fā)生顱內出血, 急性期預后差。高血壓病、年齡是 PCI 術后發(fā)生顱內出血的重要危險因素。 2004 年美國 ACC/AHA 急性 ST 段抬高心肌梗死指南建議溶栓治療后腦出血的患者停用所有抗血小板、抗凝和抗纖溶藥物, 根據(jù)臨床狀況輸注新鮮冰凍血漿、魚精蛋白或血小板。但 PCI 術后患者停用抗血小板藥物, 支架內血栓風險高。因此, 其治療應個體化, 視出血部位與出血量而定。如出血量小、出血部位對神經功能影響輕, 臨床癥狀體征及影像學提示出血停止,同時心血管缺血風險高時, 應盡快恢復抗血小板治療。神經科處理, 主要為甘露醇脫水降顱壓及神經營養(yǎng)治療, 一旦影像學確診, 應立即啟動。是否需要神經外科治療, 可參考專科指南。 2010 年美國心臟協(xié)會和美國卒中協(xié)會 (AHA/ ASA) 自發(fā)性腦出血指南推薦, 對大多數(shù)腦出血患者, 外科手術作用尚不確定 (b, C); 小腦出血伴神經功能惡化、腦干受壓和 () 腦室梗阻致腦積水者應盡快手術, 清除血腫 (, B); 腦葉出血超過 30 mL, 且血腫距皮層表面 1 cm以內者, 可考慮開顱清除幕上血腫 (b, B)[14-16]。

      除消化道、顱內出血危及生命外, 股動脈穿刺處大血腫、介入路徑上分支動脈損傷致腋下血腫、縱隔血腫、腹膜后血腫等, 同樣可危及生命。 2011 ESC 專家共識中, 將出血處理策略總結如下: (1) 輕微出血不推薦中斷積極治療 (, C); (2) 嚴重出血不能充分控制時, 推薦中斷或中和抗凝與抗血小板治療 (, C); (3) 輸血對臨床結局存在不利影響。因此, 應個體化考慮, 對于血流動力學穩(wěn)定、無明顯出血、血細胞比容 > 25% 或血紅蛋白 > 8 g/d 的患者, 不推薦輸血 (, C)。除顱內出血外, 消化道出血、腹股溝皮下血腫、腋下血腫、縱隔血腫、腹膜后血腫等情況, 血紅蛋白迅速下降導致明顯休克癥狀、體征時, 輸血仍然是緊急措施之一, 必要時應急診外科手術止血。

      綜上所述, ACS 治療往往是有創(chuàng)策略與藥物策略的結合, 在顯著改善缺血事件的同時, 出血風險亦明顯增高, 而出血與 ACS 患者不良臨床預后強烈相關。臨床實踐中, 應該全面評估患者出血風險進行危險分層, 謹慎平衡缺血與出血風險, 預防控制出血性并發(fā)癥, 爭取臨床最大獲益。而目前 ACS 出血方面仍存在許多問題: 如缺乏統(tǒng)一的出血分級標準, BARC 標準化出血定義仍需要今后的臨床研究驗證; 出血的分子機制尚未明確; 抗栓藥物治療的劑量、療程、適用患者亞群未細化完善等。這些問題有待于進一步的臨床與基礎研究予以闡明。


      參考文獻
      略。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