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題導入:你知道“中國”嗎? 師:相信在座的各位同學,都看過《舌尖上的中國》這部紀錄片。這是一部非常好的片子,讓人過目不忘、回味無窮。我問大家一個“簡答”的問題,這部記錄片的名字叫做——《舌尖上的中國》,請問,我們的舌尖上有“中國”嗎?這里的“中國”,是什么樣的“中國”? PPT1:《舌尖上的中國》… 生:交流探討。 師:這是什么樣的“中國”呢?如果我們在“中國”一詞前面加上一個修飾的詞語,我以為最合適的是“文化中國”,或者倒過來也可以,“中國文化”。這里的“中國”是一個“高度抽象的”,或者非?!靶味稀钡母拍睿拔幕袊被蛘摺爸袊幕?,是無形的,但又是有形的,傳統(tǒng)中國的文化,就在我們?nèi)粘5摹帮嬍衬信敝?,就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之中?/span> 這一堂課,我們一起走進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 二、教學主題展開:你印象中的“中國”又是什么? 師:我們印象中的“中國(或者中華)”,其實可以從四個方面界定,但是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我們所說的“中國”、“中華”、“華夏”乃同義詞,實質(zhì)上是一個“文化符號”,比如說,大家都知道臺灣海峽兩岸的關系,應該叫做“一個中國”,這個“中國”又是指什么呢?或者說,在什么意義上,什么層面上,大家都會認同“我是中國人”? PPT2:中國是什么? 1、從地理位置上看,所謂“中國”主要是指黃河、長江流域一帶。炎帝、黃帝兩部落融合成的“華夏民族”多起源于黃河流域一帶,古人認為該民族居住在中央位置、文化發(fā)達、歷史悠久,因此稱該地為“中華”。 2、從歷史發(fā)展看,所謂“中國”,其時間維度非常漫長,《上下五千年》,一直得以延續(xù)和發(fā)展,因此累積類非常厚重深邃的內(nèi)涵,主要表現(xiàn)在“史書典籍”上。 3、從政治上說,所謂“中國”,當然是在這片東北亞的廣闊土地上所建立的政權(quán),今天可以代表中國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這一點無可置疑。 4、但是,無論是地理的、歷史的、還是政治的,最為大家所認同的,還是文化的?!拔覀兌际侵袊恕保愀鄹枋謴埫髅羲摹吨袊摹?,這里的“中國”,我以為主要是文化意義上的中國。這是一個什么樣的“中國”呢? 從文化的構(gòu)成看,“中國”是生活在這一廣闊區(qū)域的各民族(群體)、各區(qū)域文化的總和;但是這種文化的主體是“漢文化”,而“漢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文化”。“中華”(中國)代表了一個群體(族群)特有的思想觀念、生活習俗和方式(文化認同)。 一說起“中國”,我的心里就有一種沉甸甸的感覺,“上下五千年,縱橫十萬里”。這是一個太大的問題,所以,我們這一課的學習,只能則其要者而簡述之。 我想先請大家造一個句子,一個比喻句, PPT3:中國文化像….. 生:共同研討、回答。 PPT4呈現(xiàn):書的形象(圖片);問題 2、你認為這本書中最精彩的一頁在哪里?(主要說明中華文化博大精深) 3、這本書的目錄是怎么編排的?應該包括哪些內(nèi)容(章節(jié))?主要寫了什么?(主要說明中華文化博大精深) 4、這本書的作者是誰?(主要說明人民群眾是文化創(chuàng)造的主體) 5、這本書是用什么樣的文字\材料書寫的?(主要說明漢字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標志) 1、這本書的第一頁在哪里?最后一頁在哪里? 師補充:介紹“夏商周斷代工程”。 2000年11月9日,“夏商周 斷代工程”正式公布《夏商周年表》,把我國的歷史紀年由西周晚期的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向前延伸了1200多年,彌補了中國古代文明研究的一大缺憾。根據(jù)這份年表,我國的夏代始年約為公元前 2070年;夏商分界約為公元前1600年;盤庚遷殷約為公元前1300年;商周分界為公元前1046年。 2、你認為這本書中最精彩的一頁在哪里? 生(不同的回答):是唐詩宋詞;是中國的儒家學說;是中國的書法…… 師補充:每一個人都可以選擇自己認為最精彩的一頁,那么,請你在課后,一定要仔細地讀一讀這一頁上的內(nèi)容,相信你會有自己的體會和發(fā)現(xiàn)。 3、這本書的目錄是怎么編排的?應該包括哪些內(nèi)容(章節(jié))?主要寫了什么? 生(不同的回答):可以按照時代(不同的歷史時期)來編排,也可以按照地域或者民族來編排(教材“一方水土,一方文化”;“中華之瑰寶,民族之驕傲”)…… 師:每一個人都可以用不同的標準來編排,我們也甚至可以用不同的人物為主線來編排,你會選擇那些人物作為單獨的章節(jié)呢? (引出下一個問題) 4、這本書的作者又是誰? 5、這本書是用什么樣的文字\材料書寫的? 三、教學主題升華:中國文化何以如此深遠厚重? PPT5:有一個現(xiàn)象值得我們思考 (結(jié)合教材P62,古代輝煌的歷程) 華夏文化(文明)不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在世界上其他的一些古老文明消亡之后,我們的文化卻仍然生生不息… “東亞的本土文化有它自己的特點,正是這些特點與外來文化的結(jié)合,構(gòu)成了偉大、獨特的中國文明,這一文明以舉世無雙的連續(xù)性從商朝一直持續(xù)到現(xiàn)在。” 《全球通史》,斯塔夫里阿諾斯,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第一版。 師:為什么中國文化能夠“以舉世無雙的連續(xù)性從商朝一直持續(xù)到現(xiàn)在?” PPT6:包容性是什么意思?有何表現(xiàn)? 3、氣象萬千,氣勢恢宏; 4、和為貴,和而不同,和實生物; …… 生:回答略。 師:中華文化之所以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在于它特有的包容性。大家有沒有發(fā)現(xiàn),我們手中的這本書(教材)其實是留有很多空白的(天頭、地尾),我們在讀書的時候,其實經(jīng)常要做一件事情,就是把自己閱讀過程的在感想、發(fā)現(xiàn),甚至不同的意見都可以寫在上面,無數(shù)的人讀,無數(shù)的人寫,你說這本書又會怎么樣呢? PPT7:再想一想 1、查閱詞典:“包容”是什么意思? 2、你能從“對立統(tǒng)一”的哲學思想簡單地解釋“包容”的含義? 3、“包容性”是如何體現(xiàn)的? 4、“包容性”對于我們今天發(fā)展中國文化有何啟示? 生:回答略。 師(結(jié)合教材簡要解釋提示): 1、從中華文化的內(nèi)部看,這種包容性表現(xiàn)為“漢文化”為主體的多元文化(各民族文化)的交匯融合(歷史上的民族大融合),從而形成了多元一體的格局(既有共性,又有個性); 2、從中華文化與外來文化(外部環(huán)境)的接觸看,這種包容性表現(xiàn)為中華文化善于兼收并蓄,即能“和而不同”,又能“求同存異”,且懂得“和實生物”,故而能夠?qū)崿F(xiàn)“吐納更新”。 中華文化的生命力所在,即在于其“包容性”,就像一個非常健康的人,“胃口很好”,“消化能力很強”,所以,在今天這樣一個全球化的時代,我們既要繼承傳統(tǒng),也要善于學習,尤其是要學習和吸收人類歷史上一切優(yōu)秀的文明成果,大膽地為我所有,以不斷增強中華文化的生命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