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下人产国偷v产偷v自拍,国产午夜片在线观看,婷婷成人亚洲综合国产麻豆,久久综合给合久久狠狠狠9

  • <output id="e9wm2"></output>
    <s id="e9wm2"><nobr id="e9wm2"><ins id="e9wm2"></ins></nobr></s>

    • 分享

      洪洞大槐樹移民與山東人口的構成

       小新繪本館 2015-08-09
        “問我祖先來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祖先故居叫什,大槐樹下老鸛窩”。這些民謠,在我國廣大地區(qū)祖輩相傳,家喻戶曉。欲知緣由,還需從頭說起。
        洪洞縣位于山西省臨汾地區(qū),西周為楊侯國,秦漢置楊縣,隋代改洪洞至今,是—個歷史悠久的古老縣城。據(jù)文獻記載,唐貞觀二年在這里建起了一座廣濟寺,規(guī)模宏大,殿宇巍峨,僧侶濟濟,香客往來不絕;再加上官府在此律有驛站,房舍寬廣,環(huán)境境幽雅,常駐驛館辦理四方公差事務,更顯得熱鬧非凡。在廣濟寺旁,有一株“樹身數(shù)圍、蔭遮數(shù)畝’’的漢植大槐樹,陽光大道從樹蔭下通過,汾河上的老鸛在樹杈間構筑窩巢,星羅棋布,甚為壯觀。
        元朝末年,山西風調(diào)雨順,連年豐收,經(jīng)濟繁榮,人丁興旺。而在此時,中原地區(qū)卻因連年戰(zhàn)亂、水旱和蝗疫,哀鳴遍野,民不聊生。尤其是河南、山東、安徽、江蘇等省,平民百“十去七八”,不少地方“道路皆榛塞,人煙斷絕?!?明朝建立以后,面對中原地去的荒涼局面,以恢復生產(chǎn)、鞏固政權為目的,采取了大規(guī)模的移民措施,雖說當時不是專遷洪洞人,但因其人口密集、交通便利,把洪洞作為遷民重點卻是很自然的事。為此,明朝政府便在廣濟寺設局駐員,集中扣押移民,編排隊伍,發(fā)放“憑照川資”。當所遷之民啟程時,紛紛折槐為記,走出好遠仍頻頻回首,看著大槐樹和老鸛窩,戀戀不舍地告別了故鄉(xiāng)。因此大槐樹和老鵝窩便探深印在移民們的心中.以至流傳數(shù)百年,相傳幾十代。
        據(jù)有關資料統(tǒng)計,明朝洪武(公元1368—1398年),永樂(公元 1403—1424年)年間,在洪洞古大槐樹處的遷民,是我國歷史上規(guī)模最大、時間最長,范圍最廣的有組織、有計劃的移民之舉,移民所到之地,遍布我國二十一個省市,僅在山東就有六十多個縣區(qū)。其中尤以聊城、濟南、兗州、萊州、青州為最多。其輾轉遷徙而至海外者,也不計其數(shù)。這次移民,對于開拓疆土、發(fā)展經(jīng)濟.交流文化、締造文明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古大槐樹遷民遺跡雖然歷史久遠,但引起人們極大興趣的還有近代的一段故事。辛亥革命后,袁世凱命盧永樣第三慎兵進攻山西革命軍,所到之處肆意搶掠,但部隊到了大槐樹處卻都停步不前,紛紛下馬羅拜。原來,盧軍士兵多為冀魯豫藉,相互傳言“回到大槐樹老家了”。不僅如此,而且還將在別處搶得的錢財供施于大槐樹下。洪洞人民沾了大槐樹的光,托了移民祖先的福,便認為大槐樹有“蔭庇群生’’之靈,立下了“御災捍患”之功。由于上述原因,促進了大槐樹古跡的修建,相繼建成了碑亭,茶室和牌坊。新中國成立后,人民政府對這—古跡極為重視,多次撥款修茸。派出專人管理,精心育花植樹,還建起了門樓和圍墻。現(xiàn)在,這里已是一座翠柏綠槐、清靜幽雅的“大槐樹公園”了,在古大槐樹處雖然第二代槐樹已經(jīng)干枯,但她那傲立風霜的氣勢.仍然引發(fā)著移民子孫懷鄉(xiāng)思土、尋根訪祖之深情;尤其可喜的是第二代槐樹枝葉繁茂、生長茁壯,象征著古槐樹子孫的世代繁衍和興旺。

      (作者系山東政協(xié)辦公廳干部,本文摘《聯(lián)合報》1994年12月28日)
       遷往山東地區(qū)
       元末明初,山東地區(qū)人口同山西不相上下,但可耕土地比山西大多了。由于黃河泛濫,災疫盛行,再加上“靖難之役”,南北構兵,造成人煙稀少,也是移民的重點省之一。山東移民以明時的東昌府、濟南府、兗州府、萊州府、青州府最多?,F(xiàn)移民于山東有據(jù)可查者達六十余縣。其分布如下:

      山東移民分布表

      ┌───┬───┬───┬───┬───┐

        滕縣│  肥城│  益都│  聊城│  兗州│

      ├───┼───┼───┼───┼───┤

        汶上│  曹縣│濰坊市│  鄒平│  武城│

      ├───┼───┼───┼───┼───┤

        嘉祥│  商河│  定陶│  沂水│  金鄉(xiāng)│

      ├───┼───┼───┼───┼───┤

        魚臺│  歷城│  禹城│  無棣│  濰縣│

      ├───┼───┼───┼───┼───┤

        單縣│  鄒城│  壽光│  東阿│  陽谷│

      ├───┼───┼───┼───┼───┤

        莘縣│  惠民│  莒南│  臨清│  夏津│

      ├───┼───┼───┼───┼───┤

        沾化│  濟南│  菏澤│  沂南│  淄博│

      ├───┼───┼───┼───┼───┤

        臨朐│  博興│  樂陵│  平原│  茌平│

      ├───┼───┼───┼───┼───┤

        泰安│  寧陽│  安邱│  曲阜│  微山│

      ├───┼───┼───┼───┼───┤

        鄄城│  棗莊│  莒縣│  平度│  海陽│

      萊陽

      高唐

      濱州

      恒臺

      高清

      東明

      牟平

      文登

      清平

      東營

      青島

      萊西

      鄆城

      巨野

      濟寧

      洪洞大槐樹公園尋根祭祖堂

      古槐后裔姓氏抄錄

      一號供櫥:尤翟員桑遠敬赫國息初管貢艾渠保權覃黎睦深叢那舒尼步成燕滕靖都申羨及曾蓋日冀。
          二號供櫥:席文師龔俞易車宣普光鐵茍殷樂訾暢荊聶主碩宰金亓祿豈焦徐衛(wèi)孟詹陶甄馮儀夏谷龐鮑省路速佘司蘆抄原叢左季頤果智耿羅全行。
          三號供櫥:任林田郭孔楊薛段孫高喬魏苗許周秦錢黃耿杜亥賀柴龍駱常司馬牟上官傅皇甫莊查余。
          四號供櫥:張王李趙姬朱劉景斬鏡湛相白茍岳侯汪宗陸陰穆蔣彭芮潘程崔姚韓胡石唐牛宋梁賈鄭史何丁仇穗米海安郜桂柳咎柯梅計鞏藥。
          五號供櫥:邵洛介吉關薄榮蔡稅戈肖柏阮郝康范馬董尚蘇武樊曹吳霍姜冷鞠歲章狐顧滿凌蔚蒙項只花。
          六號供櫥:稽隆倘鐘曲由句虞雷向禹隋郗續(xù)臧回竇和茹家靄邱卞楚案蒲經(jīng)練槐草盧雷南睢魯呂晉郟晁么為萬包駢符
          七號供櫥:賽費仉遇仲神主胥繁謝施元璩池萌呼裘甘來華伊嚴侶佟單栗菜油祖生弭兀戰(zhàn)忠供官信牧。
          八號供櫥:麻村昌采時望干瞿遲脫加邸游卜祁裴戴狄窄斯曳方妙邊鈕莫寇厲邰奚支葛紀湯古隨班伏明衡畢拜盛戊后堅。
          九號供櫥:褚冉鋒操莒黨布溫籍廖卓黑萇刁寧闕郁從展腰宓江達沙門洪辛需平屈淮齊于尹警戶宮韋鄺解聞弓藺邢喻燕婁公尉鄔暴賴
          十號供櫥:隗逄要翁沈滑仝營倪鄧毛宏云索郎欽蚩房鐘離郯商降輝敦秘苑?;?。
      (因字跡模糊,個別姓氏可能有誤編者注)
      移民·山東人·山東民俗
      葉 
      “所謂移民,就是居住的位置發(fā)生了空間移動的人群,或者說改變了居住地點的人口。①”移民作為一種歷史文化現(xiàn)象,在中華民族的形成和華夏文明的創(chuàng)造過程中。曾經(jīng)發(fā)揮過重要的作用。從大的方面來看.中國疆域的鞏固和擴大,由56個民族構成的民族集合體的形成,中原和邊疆地區(qū)區(qū)域經(jīng)濟的開發(fā),歷代文化的傳播文融,等等,處處可見移民的影子,因此.有學者斷言:“沒有移民就沒有今天的中華民族,就沒有今天的中國?!雹?nbsp;  
      移民既可以是國內(nèi)的,也可以是國際間的;既可以是個人的行為.也可以是集體行為-我們所研究的移民,“—般是指具有一空距離、一定數(shù)量,井在遷移地居留了相當長時間的遷移人口,特別是其中對經(jīng)濟、文化、政治、社會各方面有重大影響的部分?!雹?nbsp;  
          山東歷來被稱作齊禽之邦、孔孟之鄉(xiāng),以歷史悠久、尊文尚禮而享脊中華。但是,在民間的傳說中,現(xiàn)在的山東人大多數(shù)又是由外地移民而來,尤其是明朝初年烘洞大槐樹移民而來的說法遍及全省各地。那么,歷史上洪洞移民山東的情況究竟如何?這種移民對山東人的構成有什么影響呢?移民對山東民俗有什么影響呢?本文就以上問題略陳己見,以就正于方家。
      一、洪洞大槐樹移民史實述略
          問我祖先何處來,山西洪洞大槐樹。
          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樹下老鸛窩。
          這是一首在山東、河北、河南、江蘇、安徽一帶家喻戶曉、婦幼皆知的民謠,它講述的是明朝初年從山西向外大移民的一段史實。
      說到洪洞移民的原因,民間最普遍的傳說就是胡大海復仇的故事:胡大海出身貧苦,參加元末起義軍之前,曾在河南討飯為生。因為他長得五大三粗,面貌丑陋,人們怕見他,即使有剩飯也不肯施舍給他,成天餓得他團團轉。后來,胡大海成了明朝的開國元勛,第一件事就是去河南報仇雪恥。朱元璋念他功勛卓著,特準他在河南只殺一箭之地??珊蠛R患湓谘阄采?,大雁一飛千里,胡大海就一路殺將北去,只殺得河南、山東一帶幾乎沒了人煙,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朱元璋只得從山西遷移來一批批人,充實河南、山東二省。④歷史上,胡大海確有其人,《明史》卷133有傳。據(jù)《明史·胡大海傳》記載,胡大海勇武過人,卻又是一位仁義之士,常對人講:“我一介武夫,不懂得書本上的大道理,只知道三件事而已:不亂殺人,不搶掠婦女,不燒房屋?!辈恢喂?,到了鄉(xiāng)野村夫們的口中,胡大海卻成了一位殺人成性、睚眥必報的屠夫。
      民間傳說自然不足為椐.但洪洞穆民山東的原因確元末明初的戰(zhàn)亂有關。
      元朝統(tǒng)治中國雖然只短短的89年(1279—1368年于它是在軍事暴力征服的基礎上建立起米的政權,它給人民帶來的災難是其他朝代無法比擬的。元末,階級矛盾旗矛盾空前尖銳,農(nóng)民起義此起彼伏。自元末至明朝初年,在中原一帶大的戰(zhàn)亂共有四次。第一次,劉福通干元順帝至正十一年(1351年)率眾起義,兩惟、河南、山東一帶從義之民10余萬,因義軍頭戴紅巾,史稱紅巾軍起義。紅巾軍與元統(tǒng)治的軍隊浴血奮戰(zhàn)十三載,最后,阻遭鎮(zhèn)壓。當時,元軍對農(nóng)義軍占據(jù)的地區(qū)“拔其地.屠其城”,所過之地的百姓“十亡七八”.連名城楊州城內(nèi)也樁殺得僅余18家。第二次,元朝集團內(nèi)部爭權奪利,內(nèi)訌加劇,先后在河南、山東、晉中、晉北和關中一帶展開爭城奪地的惡戰(zhàn)。-第三次,在諸路農(nóng)民起義軍中,朱元璋漸顯優(yōu)勢,他出兵江淮,進取山東,收復河南,北定幽燕,在山西、關中也大敗元軍,最后統(tǒng)一了中國。朱元璋的紅巾軍雖為正義之師,但戰(zhàn)爭本身的殘酷性,仍給當?shù)厝嗣駧順O大破壞。第四次,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租朱元璋去世,皇太孫朱允炆繼承皇位,年號建文。建文帝即位。燕王朱棣為了奪取政權,以入京鋤奸為名,同明政府進行了四年爭戰(zhàn)。靖難兵起,中原各省再次遭受戰(zhàn)火兵災,而尤以蘇、魯、豫、皖為甚。靖難之役,山東軍民抵抗燕軍最為頑強,山東參政鐵弦數(shù)敗燕軍于山東境內(nèi),民眾也多白發(fā)組織起來抵抗燕軍,后來,這一帶便遭到燕軍殘酷屠殺。據(jù)《明史》記載;“燕軍掠真定、順德、廣平、大名”⑤,在真定“斬首三萬級”⑥-白溝河一仗,燕王“乘風縱火奮擊,斬首數(shù)萬,溺死者十余萬人”⑦。山東臨清縣自塞村光緒20年(1894年)修《李氏族譜)記載:“蓋燕王靖難兵起,在建文時南北拗兵,南兵大軍追襲,則南兵自南而北,北兵勝,大軍犯闕則自北而南。想爾時,或殺,或刮,或逃,東西六七百里,南北近千里,幾為丘墟焉?!雹?br> 元末明初的中原大地.除卻戰(zhàn)火兵災,所遭受的自然災害也比以前任何朝代都要嚴重。最為嚴重的是黃河、淮河泛濫,釀成水災。據(jù)《元史.五行志》等書記載,元末至正元年(1341年)到至正26年(1366年)間,幾乎年年都有特大洪水泛濫成災。除水災外,為害較大的是蝗災。從至正元年(1341年)到至正5年(1365年),大蝗災便有18次.中原地區(qū)從元統(tǒng)三年5年)到至正末的20余年間,大的饑荒就有15次。另外,極大的瘟疫也多次流行于河南、山東、河北、陜西及南方,諸省。⑨
      與中原一帶兵荒馬亂、災疫叢生相比,山西尤其是晉南一完全是另一種景象?!矫?,山西四周皆為崇山峻峙,易守難攻,具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農(nóng)民起義軍雖然多次發(fā)兵進攻,但終因地形險要而屢屢敗北,這就避免了長期戰(zhàn)禍。另一方面,那些年山西風調(diào)雨順,連年豐收,同鄰省相比,就形成了社會安定,經(jīng)濟繁榮,人丁興旺的局面。據(jù)史料記載洪武十四年(1381年),河南的總人口是189.1萬人,河北總人口是189.3萬人,而山西人口卻多達403.4萬人,比河南、河北兩省總和還多。⑩為了開發(fā)中原荒蕪土地,平衡山西中原地區(qū)的人口不均,鞏固明王朝統(tǒng)治.從山西往中原一帶移民則成為大勢所趨。
      明朝初年的大移民,是明朝統(tǒng)治者所組織的有計劃的、大規(guī)模的政府行為。洪武三年(1370年)三月,朱元璋采納蘇州知府蘇琦“召誘流遷未人籍之民,官蛤牛種,及時播種”的建議,于三個月后,下詔遷移蘇、松、嘉、湖,杭五郡無田之民到他的老家風陽開墾屯種,此舉拉開了明初大移民的序幕。明初移民活動主要集中在洪武,永樂兩朝的50年間,據(jù)有的學者統(tǒng)計,其間的移民活動大小50余次.明朝政府移民的原則是‘‘移民就寬鄉(xiāng)”,即把農(nóng)民從窄鄉(xiāng)移到寬鄉(xiāng),從人多田少的移到人少地廣的地方;制訂的徙民條例,則是“四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
          明朝初年.山西為5府,3直隸州,16散州,79縣?!睹鲗嶄洝酚涊d的山西外遷移民主要有太原和汾州府(轄7縣)遼州(轄2縣)、沁州(轄2縣)、澤州(轄4縣)、潞安州(轄8縣)平陽府(轄28縣),這些地區(qū)共有58個縣。山西外遷移民的地區(qū)如此廣泛,為什么在民間一致認為移民來自洪恫縣呢?這種傳說是和史實相符的。洪洞縣地處山西中、南部交界處,此處交通便利,易于聚散;經(jīng)濟發(fā)達,可解決外遷移民的食宿問題。另外,洪洞屬于平陽府,山西外遷移民涉及50余縣,平陽店占20縣。由于地理、交通、經(jīng)濟、移民來源等方面的原因,使洪洞成為山西外遷移民的聚散地,這就是后來山西移民全部把洪洞作為故鄉(xiāng)的真正原因。
          在供洞移民的傳說中,都有“大槐樹”和“老鸛窩”的說法。  洪洞古大槐樹,在洪洞城北2華里的賈村西側,西面二、三百米處是汾河,東面圍墻緊靠南同蒲鐵路。據(jù)《洪洞縣志》記載,明朝時,洪洞縣有一座廣濟寺院,寺院宏大,殿宇巍峨,自唐宋以來,便建有驛站,常駐驛官.處理四方往來的公差事務。在廣濟寺旁有一棵”樹身數(shù)圍、蔭遮數(shù)畝”的漢槐,陽關古道從樹蔭下通過。汾河灘的老鸛在古樹上構巢壘窩,年長口久,特別是到了冬季樹葉凋零之時,老鸛窩在古樹上星羅棋布,甚為壯觀。明初移民時,政府在廣元寺和大槐樹下設局駐員,集中移民,編排隊伍,并發(fā)給“憑照川資”。當移民起程時,依依惜別,不忍離去,走了好遠回首之時,只能看見大槐樹上的老鸛窩。因此,大槐樹和老鸛窩就成夢繞魂牽的家鄉(xiāng)的標志,幾百年傳去,有的甚至把老鸛窩誤傳為村莊了。如今,大槐樹依然屹立在 洪洞城北,不過,現(xiàn)在見到的已是漢槐同根孳生的第三代古槐了。
      明初移民采取的方法和步驟主要有軍屯、商屯、民屯等幾種。所謂軍屯,“籍民為軍,選民丁立都衛(wèi),置衛(wèi)屯田?!避娡蜌w衛(wèi)隊長官管理,每個士兵授田50畝,在邊防地區(qū)三分守城,七分屯種,在內(nèi)陸二分守城,八分屯田.軍屯為鞏固邊防,擴大生產(chǎn),增加財政收入都起了積極作用。商屯,即募商人到邊地開墾荒地,向軍隊交糧,然后回原籍領鹽引作買賣。洪洞移民和流民、貧民、罪囚建立民屯,均由各布政司編里發(fā)遷,或有的送往戶部編里發(fā)遷,所遷之民由后軍都督押解送交遷往各地州縣轄治。被遷之民遷到各地后以屯田之區(qū)域分為里甲,與土著有以社分里甲之別?!巴林咭陨绶掷锛?,遷民分屯之地,以屯分里甲,社民先占畝廣,屯民新占畝狹,故屯地謂之小畝,社地謂之廣畝。”在山東的不少地區(qū),如鄆城、巨野一帶,至今仍有許多以‘‘屯”、“營’’取名的村,如丁官屯、隨官屯、程屯、李屯、張營、李營等,這些村莊的來歷大都是明洪武、水樂年間實行軍屯、民屯所致。
      盡管政府采取了有利于移民墾荒的一系列優(yōu)惠政策,但人們依然是“窮家難舍,故土難離”。田此,明初移民更多的還是采取招誘、征派的強迫方法。這便有了下面的民間傳說:明初移民時人們誰都不愿意離開自己的家,這時政府廣貼告示欺騙百姓說:“不愿遷移者,到大槐樹下集合,須在三天內(nèi)趕到。愿遷移者,可在家等待。”人們聽到這個消息后,紛紛趕往大槐樹下,晉北人來了,晉南、晉東南的人也來了。第三天,古大槐樹四周集中了十幾萬人。突然,一大隊官兵包圍了大槐樹下手無寸鐵的百姓,一個官員大聲宜布道:“大明皇帝敕命,凡來大槐樹之下者,一律遷走。”這道命令把人們驚呆了,不久人們醒悟過來,受騙了!人們哭喊叫罵,但一切都無濟干事.官兵強迫人們登記,發(fā)給憑照,每登記一個。就讓被遷的人脫掉鞋,用刀子在每只腳小趾上砍一刀作為記號,以防逃跑。至今,移民后裔的腳小趾甲都是復形,據(jù)說就是砍了一刀的緣故。(腳趾甲復形,還有另一種傳說:兒子被遷外地,留在家里的老母心疼孩子,生離死別之際,匆忙把孩子的小腳趾甲咬成兩瓣,留作記號,以備將來查找。后來就代代遺傳,小腳趾甲便成了復形。)
      二、洪洞大槐樹移民與山東人口的構成
          明初山西的外遷移民次數(shù)之多、規(guī)模之大在中國歷史上都是不多見的。
      有的學者根據(jù)《明史》,《明太祖實錄》、《明太宗實錄》等史籍的記載,統(tǒng)計出從洪武六年(1373年)至永樂十五年(1417年)近;50年間,從山西洪洞大槐樹處分赴各地的外遷次數(shù)共為18次,其中洪武年問10次,永樂年間8次。移民外遷的省份涉及北京、河北、山東,河南、安徽等地。這兩朝近50年間的18次移民,其遷民總數(shù)少則七、八十萬,多則達百萬。
           在明初多大18次的洪洞移民中.明確記載著向山東移民的只有兩次,一次是《明太祖實錄》卷193載;“(洪武):二十一年八月,徒山西澤者, 潞二州民之無田者,往彰德、真定、臨、歸、德、太康等閑曠之地。”另一次是《明太祖實錄》卷193記載:“(洪武):二十二年九月,后軍都督朱榮奏:·山西貧民徙居大名、廣平、東昌三府者,凡給田二萬六千七十二頃”,這兩次往山東移民有多少呢?據(jù)有關專家推算,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山西貧民遷往大明、廣平、東昌三府,雖然未提到遷出的人數(shù)和戶數(shù),卻名確記有“給田二萬六千七十二頃”的數(shù)字。大明、廣平歸北京,東昌為山東管轄地,根據(jù)北方戶均授田50畝計,可推算出外遷戶數(shù)應為52144戶。按平均計算,錢到山東東昌府的只有三分之一。應為17381戶,按洪武年間人口戶均5.14人計應為95074人。洪武二十二年的這次遷民時人數(shù)較多的一次 ,占到山西總遷民人數(shù)的三分之一。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的遷民中,有遷往山東臨清的。這次移民主要來自澤、潞二洲,遷往地又比較分散,記載又不祥,無具體法統(tǒng)計遷民人數(shù)。不過,有的學者把洪武十三年、洪武二十一年、洪武二十二年(兩次)、洪武二十五年五次遷民做過統(tǒng)計,五次共遷出80858戶,總計人口442293人,從中剔出前面提到的洪武二十二年往大明、廣平、東昌三府移民52144戶,其余四次遷民共計28714戶。若四次平分,則每為7178戶。洪武二十一年的這次移民,遷往彰德、真定、臨、歸、德、太康等地,臨清之為其中之一,約定為1000余戶,大約不足萬人。除了以上兩次史籍明確記載的移民之外,民間還應有自發(fā)的移民,但人數(shù)不會太多。
      根據(jù)上面的統(tǒng)計,明初從山西遷來山東移民的總數(shù)大概在10萬至15萬人之間。當然,這種統(tǒng)計只能是粗略的,不可能是十分精確的,但對于說明問題來講,這種數(shù)字足夠了。
           那么,明朝初年山東人口總數(shù)是多少呢?這里有明初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對山東戶口的較為詳細的統(tǒng)計。當時山東編戶為:753894戶;入口為5255876口。據(jù)此,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明初山西移民山東的人數(shù)不足山東人口總數(shù)的百分之五,而且其分布區(qū)域以今天的魯西北為主。
           山西移民來到山東后最初主要分布在魯西北一帶,這種分布是與山東境內(nèi)的戰(zhàn)亂和黃河泛濫都集中在魯西北、魯西南有關。元末明初的戰(zhàn)亂,對山東影響最大的是朱元璋的北伐和靖難之役,當時在山東的戰(zhàn)場全部集中在魯西一帶(濟南以西),而魯中.魯東波及甚少。黃河泛濫更是以黃河沿岸的魯西、魯西南人民受害最深。這就致使山東人口的減少、土地的荒蕪都集中在魯酉一帶。明朝初年,除從山西往山東西部移民之外,還有從山東其他地區(qū)(主要是魯東)往魯西移民的記錄。如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將登州、萊州二府無地居民5635戶遷到東昌府;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又將青州、兗州、登州、萊州、濟南五府家有5丁以上以及無田的農(nóng)民1051戶、4666口遷到東昌府編籍屯種。
          既然史實如上所述,為什么洪洞移民在山東的分布又是如此廣泛呢?這種現(xiàn)狀是與洪洞移民遷來山東后的再次遷移有關。
      洪澗移民遷來山東后的再次遷移,有以下幾個原因。其一,洪洞移民作為外來者,遷到當?shù)睾?,容易與原有土著者發(fā)生沖突。正如前面提到的,土著者“社民先占畝廠”,移入者“屯民新占畝狹”,這種土地占有不均的矛盾,是移民再次遷移的固有的原因。其二,洪洞移民初來山東定居的魯酉地區(qū),黃泛區(qū),黃河的經(jīng)常泛濫,也是促使洪洞移民再次遷移的因素。其三,明初朝廷在遷民中曾有“同姓同宗不能遷到一地”的條令,這個條令使同姓同宗分居幾處,為日后尋親訪戚買下了伏筆,這也是洪洞移民再次遷移時不可忽視的一個誘因。


      三、洪洞大槐樹移民與山東民俗

      明初洪洞移民遷居山東,雖然人數(shù)不如傳說中所講那么多,但由于移民來到山東后,無論是軍屯還是民屯,最初多是移民們聚居一處,這就為保留其固有民俗創(chuàng)造了條件.另一方面移民來到山東,在新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中,其固有民俗與當?shù)乇厝话l(fā)生碰撞,在這種文化交融中,民俗的變異必不可免。此外,洪洞移民在山東的廣泛分布,在村落、家族等社會民俗方面留下了深刻影響。
      在魯西南一帶,大約有半數(shù)村莊是在明代建立的.據(jù)八十年代初滕縣地名辦公室的調(diào)查,膝縣(今肆州市)現(xiàn)有1223個自然村中中,明代建村的有687個,占村莊總數(shù)的54.3%.定陶縣1050個村莊中,有388個村的祖先是由山西洪洞遷來的。曹縣共有自然村2776個,屬明代移民建村的多達1606個。鄆城縣現(xiàn)有1388個村莊中,屬明代移民建村的就有535個。與移民有關的村莊命名習俗,前面已經(jīng)有所介紹。
      在民間譜牒、碑文所涉及的家族資料中,與洪洞移民相關的記載比比皆是。以滕州為例,滕州現(xiàn)存戶藏的425部族譜中有225部明確記載其家族是明朝洪武、永樂年間自洪洞縣遷移而來.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滕縣鄉(xiāng)土志·氏族》記載的滕縣門戶較大的望族十二姓,其中黃、張、王、侯、楊氏五族祖籍系山西洪洞縣,黃氏族譜具體到喜鵲村,遷滕時間均為明初洪武年間。
          明初山西移民山東,在節(jié)日方面,最突出的影響是寒食、清明的有關習俗-。冬至后105天為寒食,過去這一天禁火、冷食。民間傳說寒食是為了紀念春秋時被焚于綿山的介子推。介子推是山西人,所以冷食習俗量早先在山西省流行。清明時節(jié)(或三月三),山東部分地區(qū)有蒸面燕的習俗。面燕,又稱“千推燕”,顧名思義這和介子椎有關。清明節(jié)山東各地都有插柳條、松枝的習俗,據(jù)說也是為了紀念介子椎。冷食、面燕、柳條等節(jié)俗,本來是山西之俗,隨著明代移民遷居山東,這些習俗便流布山東全境了。
          洪洞移民來了山東,對山東的民間藝術也產(chǎn)生了影響。洪武年間,山西貧民遷至山東的東昌(今聊城)、臨清等地區(qū),其貧民多來自山西的澤州、潞州。如今,流行在山東聊城、菏澤、定陶一帶有一種梆子戲,也叫“澤州調(diào)”,即山西晉城調(diào),又叫“本地(山西人組成的字)”,此字就是由“山西人”三字組成,從中可見山西色彩影響的濃重。在山東人的行為習慣方面,也留下了洪洞移民影響的痕跡。這方面最突出的是倒背著手走路的習慣,對此,民間傳說中流傳有這樣的解釋:官兵強迫百姓在大槐樹下登記后,為防止逃跑,把他們反綁起來,然后用一根長繩聯(lián)接起來,押解著上路。由于移民的手臂長時間被捆,胳膊逐漸麻木,不久,也就習慣了。以后凡是移民大多喜歡背著手走路,移民們的后裔也沿襲了這種習慣。
          洪洞移民對山東民俗語言的影響以“解手”一詞最具代表性.民間傳說中“解手”一詞是這樣來的:官兵們在押解的過程中,用長繩串連著把移民們反捆起來,由于長途跋涉,途中經(jīng)常有人要小便,只好向官兵報告:“老爺,請解開手,我要小便。”次數(shù)多了,這種口頭的請求也趨于簡單化,只要說聲“老爺,我解手”,就都明白了是要小便。久而久之,“解手”便成為大小便的代名詞,并且在有洪洞移民的地區(qū)廣泛流傳開來。
          在山東民間故事和民間歌謠中,有關洪洞移民的內(nèi)容也為數(shù)不少。值得注意的現(xiàn)象是,這些與洪洞移民有關的民間故事或民間歌謠,雖然在山東的不同地區(qū)都有流傳,但其基本情節(jié)基本人物、甚至某些敘述甜言卻是大致相同的,例如胡大海、常遇春的傳說,有關腳趾甲復形、背手、解手來歷的傳說等,就具有以l特點。這種現(xiàn)象說明這些民間故事、民間歌謠
      或者具有相同的來源.或者講述者具有共同的背景,這必然與洪洞移民的史實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
          開始于明朝初年的移民,距今已經(jīng)有600多年的歷史。如果說洪洞移民對山東人、對山東民俗有什么突出影響的話,我認為,這種移民行為對山東人的心理影響是至為探刻的.不論史實如何,每當人們提起洪洞縣,每當人們說起人槐樹、老鸛窩,人們想到的是祖先們不辭事苦、歷盡艱辛的移民歷史,是前輩們升荒農(nóng)墾、創(chuàng)律家園的輝煌業(yè)績,這種思想,這種情感,恰恰是中華民族時刻不忘祖先功德、熱愛故土、熱愛家園的傳統(tǒng)美德的具體體現(xiàn)。
          (本文作者系山東大學《民俗研究》雜志副主編)


      兗州《張氏家譜》
      余張氏自山西省洪洞縣遷山東滋陽縣三百余年矣。
      始祖考諱馬榮、妣馬氏,始居馬家村,距充州城二十五里,后歷數(shù)代,移東名村為張家樓。清初,建塋于村南永康地,修祠于舍東朝陽地,祠堂地基或買或捐三大分有余,其后買地十一畝有奇。又買地畝半,以供春秋祭祀.乾隆三十五年,祠前立碑,四世祖遇舂、遇時、遇道分為三大支,乾隆七年立碑,有嘉慶四年立砷,有二標名記,派毫無錯訛。乾隆五十四年.十一世祖文達.曾祖照南,重修后殿以妥先靈.十三世祖北隨,先叔全普牧地存帳,按平年出息修東廡以豎碑,修西廡以立學。咸豐九年北隨族祖雖老弗倦,重修拜殿,鳩廠庀材,大其規(guī)模,前后輝映,廟貌巍然,四方觀之,咸稱望族焉。地靈人杰,子孫繁衍,不在立碑,支派或紊,合族共議.立碑不如修譜,譜可藏之于家,亦易再續(xù)干后,譜—修,世系明,昭穆分,不木水源,敬宗收族,庶世世子孫知所親睦也夫。觀光、錦堂族祖命余作序,余不辭固陘,集所聞見。于同治十三年歲次甲戌葭月上浣十六孫蘊樸謹序右書屋。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