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 讀 迅速下降的氣溫讓很多人都感到難以適應,而頻繁發(fā)生的寶寶腹瀉,則更讓年輕父母的神經再一次緊繃。有些媽媽看到孩子腹瀉后身體十分虛弱,就會給孩子立即服用止瀉藥,殊不知有可能會適得其反。小兒腹瀉,中醫(yī)講究辨證施治,再加上獨有特色的推拿按摩,才是最好的小兒止瀉療法,家長們趕快來收入囊中吧! 一、辨證用藥 (一)風寒泄瀉證 【主要臨床表現(xiàn)】大便稀,帶有泡沫,或伴鼻塞,流清涕。 【常用中成藥】藿香正氣水(口服液、顆粒、丸、軟膠囊),純陽正氣丸等。 【用藥指導】該證型多見于腹瀉初期,常由受涼引起。藿香正氣水含有乙醇,對酒精過敏者禁用,過敏體質者慎用;純陽正氣丸中含有朱砂、雄黃等成分,慎用,不宜久服。 (二)濕熱泄瀉證 【主要臨床表現(xiàn)】水樣便,或帶有黏液,肛周發(fā)紅,或伴發(fā)熱。 【常用中成藥】葛根芩連丸(微丸),蒼苓止瀉口服液,小兒腸胃康顆粒等。 【用藥指導】該證型多見于急性細菌性腸炎或輪狀病毒性腸炎。若發(fā)熱、惡心、肛周發(fā)紅、大便夾有黏液等癥狀明顯者,宜選用葛根芩連丸(微丸)、蒼苓止瀉口服液;若伴食欲不振、面色發(fā)黃、腹脹等癥狀者,宜使用小兒腸胃康顆粒。 (三)傷食泄瀉證 【主要臨床表現(xiàn)】大便次數(shù)多,大便酸臭,腹脹,或伴惡心嘔吐。 【常用中成藥】保濟口服液,保和丸等。 【用藥指導】該證型見于飲食不節(jié)制導致的急性腹瀉。伴發(fā)熱、頭痛等上呼吸道感染癥狀者,宜選用保濟口服液。 (四)脾虛泄瀉證 【主要臨床表現(xiàn)】腹瀉時間長或反復發(fā)作,大便夾有不消化食物殘渣,面色發(fā)黃,食欲不振。 【常用中成藥】參苓白術散(丸、顆粒),小兒瀉速停顆粒,小兒吐瀉寧散,復方丁香開胃貼,小兒腹瀉貼等。 【用藥指導】該證型見于遷延性腹瀉和慢性腹瀉。若面色發(fā)黃,食欲不振等癥狀明顯者,宜選用參苓白術散(丸、顆粒);伴腹脹、嘔吐等氣滯癥狀者,宜選用小兒瀉速停顆粒、小兒吐瀉寧散,配合使用復方丁香開胃貼或小兒腹瀉貼敷臍。 二、推拿療法 對家長來說,易操作、效果佳的手法主要有:捏脊、上推七節(jié)骨、摩腹、推三里穴。 捏脊是以手捏拿小兒背部脊中線的推拿方法。捏脊要從下往上捏,家長先把孩子放平,令其俯臥,然后兩只手呈空拳狀,小指、中指、無名指自然彎曲,食指半曲,拇指伸直并對準食指的前半段,各指要自然。然后自尾椎和肛門之間的長強穴,按照推、捏、捻、放、提的先后順序捏到頸部下端的大椎穴,一般要捏6~8次。 捏脊有調整陰陽、健脾和胃、疏通經絡、促進氣血運行、改善臟腑功能等作用。通過捏脊還可以提高患兒的血清胃泌素含量,促使患兒增強食欲,增加體重,改善脾胃功能。 七節(jié)骨穴是從尾骨端到第四腰椎的一條直線,屬于線型穴位。從此穴向上推可溫陽止瀉,向下推可瀉熱通便。上推七節(jié)骨就是家長用拇指橈側或食指、中指兩指螺紋面自尾骨端直推到第四腰椎。以100~300次為宜,推至皮膚發(fā)紅為度,能溫補脾氣,通陽止瀉。 摩腹時,家長用手掌以肚臍為中心,做圓規(guī)揉腹動作,但一定要記住按順時針方向,大概要揉50~80次。相信只要揉上幾分鐘,孩子的肚子就會暖洋洋的。 足三里穴是胃經的第一要穴,但是脾胃互為表里,臨床上是不分家的,健胃就是益脾。這個穴位很好找,我們身體膝關節(jié)處有一個髕骨,髕骨下兩邊有兩個坑,叫膝眼穴,內側的叫內膝眼,外側的叫外膝眼。外膝眼往下四指,脛骨的前緣一橫指,這個位置就是準確的足三里穴。每天用大拇指或中指按壓足三里穴一次,每次每穴按壓5分鐘,每分鐘按壓15~20次,可以調理脾胃、補中益氣、扶正祛邪。 以上介紹的幾個推拿手法都可以治療小兒腹瀉,家長可以配合著使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