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 漢·張仲景《傷寒論》
【相關(guān)文章】
功效 化痰除痞,和胃降逆。 方藥組成 旋覆花3兩,人參2兩,生姜5兩(切),代赭石1兩(炙),半夏0.5 L(洗),大棗12枚(擘)。 服法與禁忌 上7味,以水1斗,煮取6 L,去滓,再煎取3 L,溫服1 L,日3服。 經(jīng)方方論 諸花皆升,旋覆獨(dú)降,是為君藥;功專消痰下氣,散結(jié)除痞;代赭石質(zhì)重沉墜,善降噫氣。本證為胃虛所致,故以人參輔之,既益胃氣,又能減輕赭石沉墜之性;佐甘草大棗者,益胃補(bǔ)中;伍半夏、生姜,化痰消痞,和胃降逆。諸藥合用,則飲化痰除,噫氣得平,氣虛得復(fù),胃氣安寧。 經(jīng)方新用 ●旋覆代赭湯加大黃粉12g(沖服),漢三七6g(沖服),白及30g,治療胃出血。 ●旋覆代赭湯加刀豆子15g,柿蒂15g,檳榔12g,桃杏仁各12g,治療膈肌痙攣。 ●旋覆代赭湯加沉香10g,蘇子12g,細(xì)辛4g,地龍20g,治療慢性支氣管哮喘。 ●旋覆代赭湯加黃連5g,吳茱萸7g,白芍15g,厚樸12g,治療神經(jīng)性嘔吐。 患者,女,41歲?;?/FONT>胃病多年,羸瘦氣短,噯氣脹滿,屢有發(fā)作,稍有觸怒即發(fā)。癥見:脅肋脹滿,呃逆吞酸,口苦納呆,脘滿痞硬,便干不爽,苔膩微黃,脈象弦滑,左盛于右。 辨證:氣郁化火,痰濁內(nèi)阻,胃失和降。治法:疏肝降逆,化濁除痞,佐辛開苦降法。方藥:旋覆代赭湯加味。組成:旋覆花12g(包煎),代赭石15g(先煎),黨參12g,半夏12g,生姜15g,黃連5g,吳茱萸3g,香附15g,川楝子15g,厚樸15g,甘草10g。1劑/日,水煎分早晚2次溫服。 復(fù)診:藥服3劑,胃脘舒服,痞塞頓開,排氣痛快,口苦吞酸消除,食量見增,繼服5劑,諸癥悉除。 按語 筆者宗仲景法,以旋覆代赭湯加抑肝瀉熱之品,佐辛開苦降法。疏肝泄熱則氣機(jī)條達(dá)而除脅脹;辛開苦降引胃氣下行而散痞滿,和胃降逆而止嘔吐。該案屬肝郁,忌投伐肝之品,恐其傷陰助熱;過分理氣亦傷中氣,故于上方加左金抑肝之品,口苦嘔逆止,脘脹痞滿消,泛酸噯氣隨之而解。(本刊編輯部整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