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女兒下嫁孔府是個偽命題 因工作關系, 我經(jīng)常陪同來防的國內(nèi)外學者,參觀曲阜三孔,其中不乏國內(nèi)外名校教授,也有高校行政領導。我除了做好接待工作,有時候還兼職“導游”,給學者們講一講三孔的歷史。 “于氏牌坊”是孔林中的一處景點,上書“鸞音褒德”,牌坊后邊,則是第72代衍圣公孔憲培及其夫人于氏的合葬墓,旅游車每次經(jīng)過這里,都會停幾分鐘,隨車專職導游會向游人介紹這座牌坊的來歷,說孔憲培夫人于氏,真實身份是乾隆帝愛新覺羅弘歷的女兒,是皇宮公主下降到孔府。 導游還會講一個故事:說乾隆有一個女兒,臉上長了一個大黑痣,位置大兇,方士之人說要把公主嫁到一個富貴于王公的貴族,才可化兇兆為吉相。 有大臣說,山東孔府乃萬世富貴之家,俊才輩出,第71代衍圣公孔昭煥之子孔憲允,工書、畫,善寫蘭,年齡與公主相仿,又是嫡長子,將來世襲第72代衍圣公之職,為可選之士。 于是乾隆召見了孔憲允,并且非常喜歡他,贈了他一個新的名字:孔憲培。 但是按照清律,滿漢民族不許通婚,于是乾隆想了一個“聰明”的辦法,把女兒把繼給大學士,兵部尚書于敏中為義女,愛新覺羅改姓于。這樣一變通,乾隆的女兒就可以嫁進孔府了。 后來于氏嫁給了衍圣公孔憲培,誥封一品夫人。 乾隆在京城,時間一長,思念愛女,于是八次到曲阜孔府走親戚,看望他的女兒。。。。。。。 導游聲情并茂的講解,言詞切切,演繹出一部古人可歌可泣的愛情故事。。。。。。 我一直相信這個故事,也把這個故事講解給來訪的客人聽。 今天上網(wǎng)查閱歷史類資料,心中忽然冒起“于氏是不是乾隆女兒”的疑問。于是上網(wǎng)收索了一下資料,結合收藏的歷史類書籍,揭開了事情的真相。 于氏非乾隆之女! 原因有三條: 第一:清朝滿漢不通婚 第二:于氏未有皇玉碟 第三:于氏孔府內(nèi)陸位 第一:清朝滿漢不通婚 公元1616年天命漢努爾哈赤建立后金政權,1636年,皇太極改金為清,年號由天聰改崇德。(當時叫女真,后稱旗人,民國稱滿族) 1644年即崇禎十七年,是中國歷史上巨變的一年,當時有三股政治力量,活躍在政治舞臺。一是明朝崇禎皇帝朱由檢;二是大順軍李自成,三是清順治,愛新覺羅福臨。。。 1644年朱由檢自毀長城,殺掉薊遼督師,兵部尚書袁崇煥,明失去抗衡清軍主要力量,是年大順軍李自成攻進北京,朱由檢自縊煤山(景山)。山海關守將吳三桂打開關門,迎進清軍。輔政王多爾袞攜年輕的順治帝愛新覺羅福臨入關,君臨天下。 入關后,實行剃發(fā)稱臣等項民族歧視政策,其中就包含禁止?jié)M漢通婚。如果說于氏是旗人,是絕對不允許嫁給漢人的。 那么,綜觀清朝( 1644-1911年)有沒有旗人嫁人漢人的事例呢? 據(jù)清史專家閻崇年考證,縱觀清一朝,公主下降漢臣,僅有一例(也有幾位是認做義女而嫁出的,非皇室血脈),他在CCTV《清十二帝疑案》視頻中發(fā)表了自己的研究: 清朝入關前,皇帝的女兒叫格格,入關后叫公主,公主又分固論公主· 和碩公主,皇后所生之女封為固論公主,妃嬪所生則封為和碩公主。 固倫公主:對皇后行舉帕的禮節(jié),皇后還之頷首禮;對皇貴妃、貴妃行頷首禮,皇貴妃、貴妃需還之頷首禮;對妃以下免禮;嬪及嬪以下,反過來要對固倫公主行頷首禮、舉帕禮、乃至君臣大禮(就是叩拜),,, 和碩公主:對皇后行君臣大禮,皇后不必還禮;對皇貴妃、貴妃行舉帕禮,皇貴妃不必還禮,貴妃回頷首禮;對妃行頷首禮,妃換之以頷首禮;對嬪以下免禮,貴人及貴人以下,反過來要向和碩公主行頷首禮、舉帕禮、乃至君臣大禮,,, 那么歷史上是那位公主嫁給漢人了呢?又嫁與何人呢? 清太宗皇太極十四女,和碩公主,庶妃蒙古察哈爾部奇壘氏之女,順治十年(1653)13歲時嫁給平西王吳三桂之子吳應熊。因吳三桂起兵反叛清朝,吳應熊及其子吳世霖皆被清廷處死。1703公主去世,時年63歲。 第二:于氏未有皇室玉碟 清朝內(nèi)務府負責皇室內(nèi)務,依清律,皇子皇女出生,必建有玉牒。(類似今戶口)乾隆先后冊立皇后三人,加上妃嬪所生,共有十個女兒。其中五女夭殤,五位各有所處 清朝有嚴格的玉牒制度,即使皇室有犯大逆之罪者,矣保有其玉牒。于氏如為乾隆之女,內(nèi)務府應當建有她的玉牒。但是清史專家查不到她的玉牒,這就只有一種解釋,于氏非乾隆之女。 第三:于氏府內(nèi)陸位 72代衍圣公孔憲培1793年去世,沒有子嗣,過繼胞弟孔憲增之子孔慶镕為子,年方六歲尚幼。于氏為母之儀,主持孔府內(nèi)務。 據(jù)孔府第01306號檔案文件記載,于氏婆母程氏向山東巡撫狀告于氏的訴狀,內(nèi)有于氏早晚不向其請安之詞,于氏遭到山東巡撫斥責,責令其改正,以孝行義。 依據(jù)清朝禮儀,公主尊位,僅次于皇帝皇后,王公大臣路遇公主,都須下馬落橋,而讓行之,甚至衍圣公本人,也須跪拜公主,小心服侍,恐有得罪之處。如果于氏貴為公主,程氏敢告公主嗎?這位巡撫也未必有兩個腦袋吧! 通過以上三點分析,證明于氏絕非乾隆之女。 那么也有三點,似乎又證明于氏乃乾隆之女 第一:孔府迎親 據(jù)傳孔府迎娶于氏時,隊伍絡繹不絕,皇室成員,朝中大臣,顯赫達貴,宮室太監(jiān)。。。。。親臨或者派親信之人于孔府致賀。數(shù)月后,仍有禮品陸續(xù)送達孔府。排場之大,絕非一般大臣之家所能講究的。 第二:乾隆探女 乾隆皇帝本人歷史上八次到曲阜,傳說主要是思念女兒,來孔府走親戚。 第三:慕恩堂記 于氏逝世后,第73代衍圣公孔慶镕(嗣子)在孔府東學建立慕恩堂,內(nèi)有72代衍圣公孔憲培夫婦及其岳父于敏中等人畫像,并依孔憲培于氏夫婦畫相,請南方匠人,刻有兩朩人,面貌逼真,大小于真人無異,且身著官服,內(nèi)置兩女仆,日日茶水飯食服侍。如此慕恩孔憲培于氏夫婦及其岳父,有何暗喻呢? 解開以上迷團,重要的是解開于氏的真實身份,那么于氏何許人呢?她的家庭背景是什么呢 第一點:孔府迎親 于氏的父親叫于敏中,字叔子,江蘇金壇人。乾隆時期任首席軍機大臣,戶部尚書,上書房行走,四庫全書館正總裁等職,其人剛正不阿,才智過人,行事檢點,工于書法,作文賦詩,常常即興而為,文筆過硬,深受乾隆喜歡。 于敏中小乾隆三歲,和乾隆私交甚密。無論乾隆在朝廷,還是巡幸在外,他都是御前最顯眼的人物。朝中的許多重要決策,乾隆有些是采納他的意見作出的,說明于敏中當時已是朝野盡知的京中第一漢臣。(于敏中為漢人,和坤為旗人) 乾隆三十年(1765年),于敏中擢戶部尚書。因于敏中正室夫人病故,乾隆特封其妾張氏為淑人。 張氏即于氏生母。于敏中有子一人,女兒三人,最小的女兒名字叫于珊蘭。 于珊蘭后來嫁給第72代衍圣公孔憲培為妻,即于氏也。 衍圣公孔憲培是乾隆喜愛之人,于珊蘭又是乾隆愛臣加好友于敏中的愛女 天作良合,佳人一對。 兩人結為夫妻是受到乾隆支持的。沒有直接證據(jù)證明兩人是否奉旨成婚,參考婚禮氣勢及參與人眾來看,奉旨成婚的可能性是最大的。 自古,攀龍附鳳者有之,附庸風雅者有之,孔憲培和于氏,一個為圣人之后,一個乃權臣愛女,都是乾隆喜愛之人,如果你在清朝為官,是不是也會喝杯喜酒呢? 第二點:乾隆探女 公元1644年清軍入關,順治帝愛新覺羅 福臨,君臨天下,為消弱漢族的意識形態(tài),依據(jù)旗人生活習慣,頒布剃發(fā)稱臣等系列民族歧視政策,全面否定了以儒家文化為砥柱的漢文化,此舉措造成嚴重的民族文化和民族意識的沖突,加劇了旗漢兩民族的矛盾對立, 清朝罔顧事實,愚味推行,高壓打擊一切反抗,漢民族抵抗甚為強烈,反抗人士此起彼伏,對清朝統(tǒng)治極為不利。 清朝中期,上層建筑認識到民族文化的融合,是穩(wěn)定統(tǒng)治的重要基礎,于是積極調整對漢政策,由抵制到合作,恢復儒家文化的主流地位,把儒家文化同旗人文化相結合,制定革新有利于國家統(tǒng)治的重要措施。 儒家文化的執(zhí)行者是文人,儒家文化的精神偶像則是孔子,抬升孔子的政治地位,會向漢人傳遞出,對儒家文化重視的信號,對孔子重視程度越高,越發(fā)彰顯皇帝對漢文化的重視,優(yōu)撫民眾。 于是清朝皇帝,多人,多次駕臨曲阜,拜謁孔子,封帝師,尊萬世師表,加冕封王。 乾隆皇帝一朝,也走重視儒家思想的路線,八次到曲阜,拜謁孔子,是朝廷之需要,乾隆之需要,民眾之需要,孔府之需要。 為建立一個長期穩(wěn)固,強大的少數(shù)民族統(tǒng)治政權,致力于儒家文化建設,團結漢人,如果需要,八次到曲阜,十次到曲阜又何防乎? 乾隆唱戲,孔府伴奏,百姓鼓掌。 第三:慕恩堂記 孔府東學建有一清代建筑,成一院落,堂屋五間,乃第73代襲封衍圣公孔慶镕為紀念繼父母第72代衍圣公孔憲培夫婦所建。 孔憲培和于氏成婚后,兩人未生育子女,于是過繼胞弟憲增之子孔慶镕為繼子,后襲封第73代衍圣公。 孔憲培去世時,孔慶镕年方6歲,于氏做為繼母,主權孔府,也無可非議之處。 于氏去世后,繼子孔慶镕世襲衍圣公一職。 孔慶镕做為他人之子,過繼孔府,成為權傾顯貴達人,歷史的偶然性改變了他的命運,實現(xiàn)了他人生最大的夢想。 孔慶镕為感謝皇恩浩蕩,感恩孔憲培夫婦對自己的養(yǎng)育恩情,由他主持下,建立慕恩堂,紀念繼父母,也可向世人及家族人士昭示,自己以孝行義,不忘恩情,展現(xiàn)自己的情懷。 慕恩即感恩! 文章寫到這里,我想以上分析,足以證明,于氏非乾隆之女,而是文人附雅的故事。 于氏如果為公主,則公主貴,孔府貴。演繹公主下降孔府這么一個美麗的傳說,來彰顯孔府的地位,始終無以超越。
作者:竹林清雨 微信:gahxk6666 360圖書館:http://gahxk6666.360doc.com 后記: 拙作成文,始三日,其間因歷史知識匱乏,反復修訂,文章內(nèi)容力求符合歷史客觀,本人乃歷史發(fā)燒友,才疏學淺,希望大家批評,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竹林清雨 |
|
來自: 竹林清雨- > 《我的原創(chuà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