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xù)茶經(jīng)》的七之事與《茶經(jīng)》的類似,基本是補(bǔ)充、續(xù)寫了《茶經(jīng)》七之事這一章。主要記錄出皇室宗親、社會名流、高人雅士等這些人的相關(guān)茶事。諸如宴客待之以茶,敬人奉之以茶,祭祀供之以茶等等。高人雅士則隱居田園,或以茶飾家,或以茶養(yǎng)性,或以茶怡情,或以茶驅(qū)困而徹夜讀書,或以茶會友而彰顯清雅等等不一而足。 【原文】 《晉書》[1]:溫嶠[2]表遣取供御之調(diào),條列真上茶千片,茗三百大薄。 《洛陽伽藍(lán)記》[3]:王肅[4]初入魏,不食羊肉及酪漿等物,常飯鯽魚羹,渴飲茗汁。京師士子道肅一飲一斗,號為漏卮。后數(shù)年,高祖見其食羊肉酪粥甚多,謂肅曰:“羊肉何如魚羹?茗飲何如酪漿?”肅對曰:“羊者陸產(chǎn)之最,魚者乃水族之長,所好不同,并各稱珍,以味言之,甚是優(yōu)劣。羊比齊魯大邦,魚比邾莒小國,惟茗不中,與酪作奴。”高祖大笑。彭城王勰謂肅曰:“卿不重齊魯大邦,而愛邾莒小國,何也?”肅對曰:“鄉(xiāng)曲所美,不得不好。”彭城王復(fù)謂曰:“卿明日顧我,為卿設(shè)邾莒之食,亦有酪奴。”因此呼茗飲為酪奴,時給事中劉縞慕肅之風(fēng),專習(xí)茗飲。彭城王謂縞曰:“卿不慕王侯八珍,而好蒼頭水厄。海上有逐臭之夫,里內(nèi)有學(xué)顰之婦,以卿言之,即是也。”蓋彭城王家有吳奴,故以此言戲之。后梁武帝子西豐侯蕭正德歸降時,元乂欲為設(shè)茗,先問:“卿于水厄多少?”正德不曉乂意,答曰:“下官生于水鄉(xiāng),而立身以來,未遭陽侯之難。”元乂與舉坐之客皆笑焉。 《海錄碎事》[5]:晉司徒長史王濛[6],字仲祖,好飲茶,客至輒飲之。士大夫甚以為苦,每欲候濛必云:“今日有水厄。” 《續(xù)搜神記》[7]:桓宣武有一督將,因時行病后虛熱,更能飲,復(fù)茗一斛二斗乃飽,才減升合,便以為不足,非復(fù)一日。家貧,后有客造之,正遇其飲復(fù)茗,亦先聞世有此病,仍令更進(jìn)五升,乃大吐,有一物出如升大,有口,形質(zhì)縮皺,狀似牛肚??湍肆钪弥谂柚?,以一斛二斗復(fù)澆之,此物噏之都盡,而止覺小脹。又增五升,便悉混然從口中涌出。既吐此物,其病遂瘥,或問之:“此何???”客答云:“此病名斛茗瘕。” 《潛確類書》[8]:進(jìn)士權(quán)紓文云:“隋文帝微時,夢神人易其腦骨,自爾腦痛不止。后遇一僧曰:‘山中有茗草,煮而飲之當(dāng)愈。’帝服之有效,由是人競采啜。因為之贊。其略曰:‘窮春秋,演河圖,不如載茗一車。’” 《唐書》[9]:“太和七年,罷吳蜀冬貢茶。太和九年,王涯[10]獻(xiàn)茶,以涯為榷茶使,茶之有稅自涯始。十二月,諸道鹽鐵轉(zhuǎn)運榷茶使令狐楚奏:‘榷茶不便于民。’從之。”“陸龜蒙[11]嗜茶,置園顧渚山下,歲取租茶,自判品第。張又新為《水說》七種,其二惠山泉、三虎丘井、六淞江水。人助其好者,雖百里為致之。日登舟設(shè)篷席,赍束書、茶灶、筆床、釣具往來。江湖間俗人造門,罕覯其面。時謂江湖散人,或號天隨子、甫里先生,自比涪翁、漁父、江上丈人。后以高士征,不至。” 《國史補(bǔ)》[12]:“故老云,五十年前多患熱黃,坊曲有專以烙黃為業(yè)者。灞浐諸水中,常有晝坐至暮者,謂之浸黃。近代悉無,而病腰腳者多,乃飲茶所致也。”“韓晉公滉[13]聞奉天之難,以夾練囊盛茶末,遣健叔進(jìn)。”“常魯使西番,烹茶帳中,番使問:‘何為者?’魯曰:‘滌煩消渴,所謂茶敢。’番使曰:‘我亦有之。’取出以示曰:‘此壽州者,此顧渚者,此蘄門者。’” 唐趙璘《因話錄》:陸羽[14]有文學(xué),多奇思,無一物不盡其妙,茶術(shù)最著。始造煎茶法,至今鬻茶之家,陶其像,置煬突間,祀為茶神,云:宜茶足利。鞏縣為瓷偶人,號“陸鴻漸” ,買十茶器得一鴻漸,市人沽茗不利,輒灌注之。復(fù)州一老僧是陸僧弟子,常誦其《六羨歌》,且有《追感陸僧》詩。 唐吳晦《摭言》:鄭光業(yè)策試,夜有同人突入,吳語曰:“必先必先,可相容否?”光業(yè)為輟半輔之地。其人曰:“仗取一勺水,更讬煎一碗茶。”光業(yè)欣然為取水、煎茶。居二日,光業(yè)狀元及第,其人啟謝曰:“既煩取水,更便煎茶。當(dāng)時不識貴人,凡夫肉眼;今日俄為后進(jìn),窮相骨頭。” 唐李義山《雜纂》:富貴相:搗藥碾茶聲。 唐馮贄《煙花記》:建陽[15]進(jìn)茶油花子餅,大小形制各別,極可愛。宮嬪縷金于面。皆以淡妝,以此花餅施于鬢上,時號北苑妝。 唐《玉泉子》:崔蠡[16]知制誥丁太夫人尤,居?xùn)|都里第時,尚苦節(jié)嗇,四方寄遺茶藥而已,不納金帛,不異寒素。 《顏魯公貼》[17]:廿九日南寺通師設(shè)茶會,咸來靜坐,離諸煩惱,亦非無益。足下此意,語虞十一,不可自外耳。顏真卿頓首頓首。 《開元遺事》[18]:逸人王休居太白山下,日與僧道異人往還。每至冬時,取溪冰敲其晶瑩者煮建茗,共賓客飲之。 《李鄴侯家傳》[19]:皇孫奉節(jié)王好詩,初煎茶加酥椒之類,遺泌求詩,泌戲賦云:“旋沫翻成碧玉池,添酥散出琉璃眼。”奉節(jié)王即德宗也。 《中朝故事》[20]:有人授舒州牧,贊皇公裕謂之曰:“到彼郡日,天柱峰茶可惠數(shù)角。”其人獻(xiàn)數(shù)十斤,李不受。明年罷郡,用意精求,獲數(shù)角投之。李閱而受之曰:“此茶可以消酒食毒。”乃命烹一觥,沃于肉食內(nèi),以銀合閉之。詰旦視其肉,已化為水矣。眾服其廣識。 段公路《北戶錄》:前朝短書雜說,呼茗為薄,為夾。又梁《科律》有薄茗、千夾云云。 唐蘇鶚《杜陽雜編》:唐德宗每賜同昌公主[21]饌,其茶有綠華、紫英之號。 《鳳翔退耕傳》:元和時,館閣湯飲待學(xué)士者,煎麒麟草。 溫庭筠《采茶錄》:李約字存博,汧公子也。一生不近粉黛,雅度簡遠(yuǎn),有山林之致。性嗜茶,能自煎,嘗謂人曰:“當(dāng)使湯無妄沸,庶可養(yǎng)茶。始則魚目散布,微微有聲;中則四際泉涌,累累若貫珠;終則騰波鼓浪,水氣全消。此謂老湯三沸之法,非活火不能成也。”客至不限甌數(shù),竟日火,執(zhí)持茶器弗倦。曾奉使行至陜州硤石縣東,愛其渠水清流,旬日忘發(fā)。 《南部新書》:“杜豳公悰[22],位極人臣,富貴無比。嘗與同列言平生不稱意有三,其一為澧州刺史,其二貶司農(nóng)卿,其三自西川移鎮(zhèn)廣陵,舟次瞿塘,為駭浪所驚,左右呼喚不至,渴甚,自潑湯茶吃也。”“大中三年,東都進(jìn)一僧,年一百二十歲。宣皇問服何藥而至此?僧對曰:‘臣少也賤,不知藥。性本好茶,至處惟茶是求,或出日過百余碗,如常日亦不下四五十碗。’因賜茶五十斤,令居保壽寺,名飲茶所曰茶寮。”“有胡生者,失其名,以釘鉸為業(yè),居霅溪而近白蘋洲。去厥居十余步有古墳,胡生每淪茗必奠酹之。嘗夢一人謂之曰:‘吾姓柳,平生善為詩而嗜茗。及死,葬室在于今居之側(cè),常銜子之惠,無以為報,欲教子為詩。’胡生辭以不能,柳強(qiáng)之曰:‘子但率言之,當(dāng)有致矣。’既寤,試構(gòu)思,果若有冥助者,厥后遂工焉,時人謂之‘胡釘鉸詩’。柳當(dāng)是柳惲[23]也。又一說,列子終于鄭,今墓在效藪,謂賢者之跡,而或禁其樵牧焉。里有胡生者,性落魄。家貧,少為洗鏡、鎪釘之業(yè)。遇有甘果名茶美醖,輒祭于列御寇之祠壟,以求聰慧而思學(xué)道,歷稔忽夢一人,取刀劃其腹,以一卷書置于心腑。及覺,而吟詠之意,皆工美之詞,所得不由于師友也。既成卷軸,尚不棄于猥賤之業(yè),真隱者之風(fēng)。遠(yuǎn)近號為‘胡釘鉸’云。” 張又新《煎茶水記》:代宗朝,李季卿[24]刺湖州,至維揚逢陸處士鴻漸。李素熟陸名,有傾蓋之歡,因之赴郡,泊揚子驛。將食,李曰:“陸君善于茶,蓋天下聞名矣,況揚子南零水又殊絕。今者二妙,千載一遇,何曠之乎。”命軍十謹(jǐn)信者操舟挈瓶,深詣南零。陸利器以俟之。俄水至,陸以勺揚其水曰:“江則江矣,非南零者,似臨岸之水。”使曰:“某棹舟深入,見者累百,敢虛紿乎?”陸不言,既而傾諸盆,至半,陸遽止之,又以勺揚之曰:“自此南零者矣。”使蹶然大駭,馳下曰:“某自南零赍至岸,舟蕩覆半,至懼其少,挹岸水增之。處士之鑒,神鑒也,其敢隱乎。”李與賓從數(shù)十人皆大駭愕。 《茶經(jīng)》本傳:羽嗜茶,著經(jīng)三篇。時鬻茶者,至陶羽形置煬突間,祀為茶神。有常伯熊者,因羽論,復(fù)廣著茶之功。御史大夫李季卿宣慰江南,次臨淮,知伯熊善煮茗,召之。伯熊執(zhí)器前,季卿為再舉杯。其后尚茶成風(fēng)。 《金鑾密記》[25]:金鑾故例,翰林當(dāng)直學(xué)士,春晚人困,則日賜成像殿茶果。 《梅妃傳》[26]:唐明皇與梅妃斗茶,顧諸王戲曰:“此梅精也,吹白玉笛,作驚鴻舞,一座光輝,斗茶今又勝吾矣。”妃應(yīng)聲曰:“草工之戲,誤勝陛下。設(shè)使調(diào)和四海,烹飪鼎鼐,萬乘自有憲法,賤妾何能較勝負(fù)也。”上大悅。 杜鴻漸[27]《送茶與楊祭酒書》:顧渚山中紫筍茶兩片,一片上太夫人,一片充昆弟同歠,此物但恨帝未得嘗,實所嘆息。 《白孔六帖》[28]:壽州刺史張鎰,以餉錢百萬遺陸宣公贄。公不受,止受茶一串,曰:“敢不承公之賜。” 《海錄碎事》[29]:鄧?yán)疲?span lang="EN-US" xml:lang="EN-US">“陸羽,茶既為癖,酒亦稱狂。” 《侯鯖錄》[30]:唐右補(bǔ)闕綦毋焸,博學(xué)有著述才,性不飲茶,嘗著《伐茶飲序》,其略曰:“釋滯消壅,一日之利暫佳;瘠氣耗精,終身之累斯大。獲益則歸功茶力,貽患則不咎茶災(zāi)。豈非為福近易知,為禍遠(yuǎn)難見歟。”焸在集賢,無何以熱疾暴終。 《苕溪漁隱叢話》[31]:義興貢茶非舊也。李棲筠[32]典是邦,僧有獻(xiàn)佳茗,陸羽以為冠于他境,可薦于上。棲筠從之,始進(jìn)萬兩。 《合璧事類》[33]:唐肅宗賜張志和奴婢各一人,志和配為夫婦,號漁童、樵青。漁童捧釣收綸,蘆中鼓枻;樵青蘇蘭薪桂,竹里煎茶。 《萬花谷》:《顧渚山茶記》云:“山有鳥如鴝鵒而小,蒼黃色,每至正二月作聲云‘春起也’,至三四月作聲云‘春去也’。采茶人呼為報春鳥。” 董逌[34]《陸羽點茶圖跋》:竟陵大師積公嗜茶久,非漸兒煎奉不向口。羽出游江湖四五載,師絕于茶味。代宗召師入內(nèi)供奉,命宮人善茶者烹以餉,師一啜而罷。帝疑其詐,令人私訪,得羽召入。翌日,賜師齋,密令羽煎茗遺之,師捧甌喜動顏色,且賞且啜,一舉而盡。上使問之,師曰:“此茶有似漸兒所為者。”帝由是嘆師知茶,出羽見之。 《蠻甌志》:白樂天方齋,劉禹錫正病酒,乃以菊苗虀、蘆菔鲊饋樂天,換取六斑茶以醒酒。 《詩話》:皮光業(yè)安文通,最耽茗飲。中表請嘗新柑,筵具甚豐,簪紱叢集。才至,未顧尊罍,而呼茶甚急,徑一巨觥,題詩曰:“未見甘心氏,先迎苦口師。”眾噱云:“此師固清高,難以療饑也。” 《太平清話》[35]:廬仝自號癖王,陸龜蒙自號怪魁。 《潛確類書》[36]:唐錢起,字仲文,與趙莒為茶宴,又嘗過長孫宅,與朗上人作茶會,俱有詩紀(jì)事。 《湘煙錄》[37]:閔康侯曰:“羽著《茶經(jīng)》,為李季卿所慢,更著《毀茶論》。其名疾,字季疵者,言為季所疵也。事詳傳中。” 《吳興掌故錄》:長興啄木嶺,唐時吳興、毗陵二太守造茶修貢,會宴于此。上有境會亭,故白居易有《夜聞賈常州崔湖州茶山境會歡宴》詩。 包衡《清賞錄》:唐文宗[38]謂左右曰:“若不甲夜視事,乙夜觀書,何以為君。”嘗召學(xué)士于內(nèi)庭,論講經(jīng)史,較量文章,宮人以下侍茶湯飲饌。 《名勝志》[39]:唐陸羽宅在上饒縣東五里。羽本竟陵人,初隱吳興苕溪,自號桑苧翁,后寓新城時,又號東岡子。刺史姚驥嘗詣其宅,鑿沼為溟渤之狀,積石為嵩華之形。后隱士沈洪喬葺而居之。 《饒州志》:陸羽茶灶在余干縣冠山石峰。羽嘗品越溪水為天下第二,故思居禪寺,鑿石為灶,汲泉煮茶,曰丹爐,晉張氳作,大德時總管常福生,從方士搜爐下,得藥二粒,盛以金盒,及歸開視,失之。 《續(xù)博物志》[40]:物有異體而相制者,翡翠屑金,人氣粉犀,北人以針敲冰,南人以線解茶。 《太平山川記》:茶葉寮,五代時于履居之。 《類林》[41]:五代時,魯公和凝,字成績,在朝率同列,遞日以茶相飲,味劣者有罰,號為湯社。 《浪樓雜記》:天成四年,度支奏,朝臣乞假省覲者,欲量賜茶藥,文班自左右常侍至侍郎,宜各賜蜀茶三斤,蠟面茶二斤,武班官各有差。 馬令《南良書》:豐城毛炳[42]好學(xué),家貧不能自給,入廬山與諸生留講,獲鏹即市酒盡醉。時彭會好茶,而炳好酒,時人為之語曰:“彭生作賦茶三片,毛氏傳詩酒半升。” 《十國春秋·楚王馬殷世家》[43]:開平二年六月,判官高郁請聽民售茶,北客收其征以贍軍,從之。秋七月,王奏運茶河之南北,以易繒纊、戰(zhàn)馬,仍歲貢茶二十五萬斤,詔可。由是屬內(nèi)民得自摘山造茶而收其算,歲入萬計。高另置邸閣居茗,號曰八床主人。 《荊南列傳》[44]:文了,吳僧也,雅善烹茗,擅絕一時。武信王[45]時來游荊南,延住紫云禪院,日試其藝,王大加欣賞,呼為湯神,奏授華亭水大師。人皆目為乳妖。 《談苑》[46]:茶之精者北苑,名白乳頭。江左有金蠟面。李氏別命取其乳作片,或號曰“京挺”、“的乳”二十余品。又有研膏茶,即龍品也。 釋文瑩《玉壺清活》:黃夷簡雅有詩名,在錢忠懿王俶[47]幕中,陪樽俎二十年。開寶初,太宜賜俶“開吳鎮(zhèn)越崇文耀武功臣制誥”。俶遣夷簡入謝于朝,歸而稱疾,于安溪別業(yè)保身潛遁。著《山居》詩,有“宿雨一番蔬甲嫩,春山幾焙茗旗香”之句。雅喜治宅,咸平中,歸朝為光祿寺少卿,后以壽終焉。 《五雜俎》[48]:建人喜斗茶,故稱茗戰(zhàn)。錢氏子弟取霅上瓜,各言其中子之的數(shù),剖之以觀勝負(fù),謂之瓜戰(zhàn)。然茗戰(zhàn)猶堪戰(zhàn),瓜則俗矣。 《潛確類書》:偽閩甘露堂前,有茶樹兩株,郁茂婆娑,宮人呼為清人樹。每春初,嬪嬙戲于其下,采摘新芽,于堂中設(shè)傾筐會。 《宋史》:“紹興四年初,命四川宣撫司支茶博焉。”“舊賜大臣茶有龍鳳飾,時德太后曰:‘此豈人臣可得。’命有司別制入香京挺以賜之。” 《宋史·職官志》:茶庫掌茶,江浙荊湖建劍茶茗,以給翰林諸司賞賚出鬻。 《宋史·錢俶傳》:太平興國三年,宴俶長春殿,令劉■、李煜預(yù)坐。俶貢茶十萬斤,建茶萬斤,及銀絹等物。 《甲申雜記》:仁宗朝,春試進(jìn)士集英殿,后妃御太清樓觀之。慈圣光獻(xiàn)出餅角以賜進(jìn)十,出七寶茶以賜考官。 《玉海》[49]:宋仁宗天圣三年,幸南御莊觀刈麥,遂幸玉津園,燕群臣,聞民舍機(jī)杼,賜織婦茶彩。 陶谷《清異錄》:“有得建州茶膏,取作耐重兒八枚,膠以金縷,獻(xiàn)于閩王曦,遇通文之禍,為內(nèi)侍所盜,轉(zhuǎn)遺貴人。”“苻昭遠(yuǎn)不喜茶,嘗為同列御史會茶,嘆曰:‘此物面目嚴(yán)冷,了無和美之態(tài),可謂冷面草也。’”“孫樵《送茶與焦邢部書》云:‘晚甘侯十五人遣侍齋閣。此徒皆乘雷而摘,拜水而和,蓋建陽丹山碧水之鄉(xiāng),月澗云龕之品,慎勿賤用之。’”“湯悅有《森伯頌》,蓋名茶也。方飲而森然嚴(yán)乎齒牙,既久,而四肢森然,二義一名,非熟乎湯甌境界者誰能目之。”“吳僧梵川,誓愿燃頂供養(yǎng)雙林。傳大士自往蒙頂山上結(jié)庵種茶。凡三年,味方全美。得絕佳者曰‘圣楊花’、‘吉祥蕊’,共不逾五斤,持歸供獻(xiàn)。”“宣城何子華邀客于剖金堂,酒半,出嘉陽嚴(yán)峻所畫陸羽像懸之,子華因言:‘前代惑駿逸者為馬癖,泥貫索者為錢癖,愛子者有譽(yù)兒癖,耽書者有《左傳》癖,若此叟溺于茗事,何以名其癖?’楊粹仲曰:‘茶雖珍,未離草也,宜追目陸氏為甘草癖。’一座稱佳。” 《類苑》:“學(xué)士陶谷得黨太尉家姬,取雪水烹團(tuán)茶以飲,謂姬曰:‘黨家應(yīng)不識此?’姬曰:‘彼粗人安得有此,但能于銷金帳中淺斟低唱,飲羊膏兒酒耳。’陶深愧其言。”“胡嶠《飛龍澗飲茶》詩云:‘沾牙舊姓余甘氏,破睡當(dāng)封不夜侯。’陶谷愛其新奇,令猶子彝和之。彝應(yīng)聲云:‘生涼好喚雞蘇佛,回味宜稱橄欖仙。’彝時年十二,亦文詞之有基址者也。” 《延福宮曲宴記》[50]:宣和二年十二月癸巳,召宰執(zhí)親王學(xué)士曲宴于延福宮,命近侍取茶具,親手注湯擊拂。少頃,白乳浮盞面,如疏星淡月,顧諸臣曰:“此自烹茶。”飲畢,皆頓首謝。 《宋朝紀(jì)事》:洪邁[51]選成《唐詩萬首絕句》,表進(jìn),壽皇宣諭:“閣學(xué)選擇甚精,備見博洽,賜茶一百銙,清馥香十一貼,董香二十貼,金器一百兩。” 《乾淳歲時紀(jì)》:仲春上旬,福建漕司進(jìn)第一綱茶,名“北苑試新”,方寸小銙,進(jìn)御止百銙,護(hù)以黃羅軟盝,借以青箬,裹以黃羅,夾復(fù)臣封朱印,外用朱漆小匣鍍金鎖,又以細(xì)竹絲織笈貯之,凡數(shù)重。此乃雀舌水芽,所造一銙之值四十萬,僅可供數(shù)甌之啜爾。或以一二賜外邸,則以生線分解轉(zhuǎn)遺,好事以為奇玩。 《南渡典儀》:車駕幸學(xué),講書官講訖,御藥傳旨宣坐賜茶。凡駕出,儀衛(wèi)有茶酒班殿侍兩行,各三十一人。 《司馬光日記》:初除學(xué)士待詔李堯卿宣召稱:“有敕。”口宣畢,再拜,升階,與待詔坐,啜茶。蓋中朝舊典也。 《隨手雜錄》:“子瞻在杭時,一日中使至,密謂子瞻曰:‘某出京師辭官家,官家曰:辭了娘娘來。某辭太后殿,復(fù)到官家處,引某至一柜子旁,出此一角密語曰:賜與蘇軾,不得令人知。遂出所賜,乃茶一斤,封題皆御筆。’子瞻具札,附進(jìn)稱謝。”“潘中散適為處州守,一日作醮,其茶百二十盞皆乳花,內(nèi)一盞如墨,詰之,則酌酒人誤酌茶中。潘焚香再拜謝過,即成乳花,僚吏皆驚嘆。” 《石林燕語·故事》[52]:建州歲貢大龍鳳、團(tuán)茶各二斤,以八餅為斤。仁宗時,蔡君謨知建州,始別擇茶之精者為不龍團(tuán),十斤以獻(xiàn),斤為十餅。仁宗以非故事,命劾之,大臣為請,因留而免劾,然自是遂為歲額。熙寧中,賈清為福建運使,又取小團(tuán)之精者為密云龍,以二十餅為斤,而雙袋謂之雙角團(tuán)茶。大小團(tuán)袋皆用緋,通以為賜也。密云龍獨用黃蓋,專以奉玉食。其后又有瑞云翔龍者。宣和后,團(tuán)茶不復(fù)貴,皆以為賜,亦不復(fù)如向日之精。后取其精者為銙茶,歲賜者不同,不可勝紀(jì)矣。 《春渚記聞》:東坡先生一日與魯直、文潛諸人會,飯既,食骨■兒血羹??陀许毐〔枵撸蚓腿∷臊垐F(tuán)遍啜坐客。或曰:“使龍茶能言,當(dāng)須稱屈。” 魏了翁《先茶記》:眉山李君鏗,為臨邛茶官,吏以故事,三日謁先茶。君詰其故則曰:“是韓氏而王號,相傳為然,實未嘗請命于朝也。”君曰:“飲食皆有先,而況茶之為利,不惟民生食用之所資,亦馬政、邊防之攸賴。是之弗圖,非忘本乎!”于是撤舊祠而增廣焉,且請于郡上神之功狀于朝,宣賜榮號,以侈神賜。而馳書于靖,命記成役。 《拊掌錄》:宋自崇寧后復(fù)榷茶,法制日嚴(yán)。私販者固已抵罪,而商賈官券清納有限,道路有程。纖悉不如令,則被擊斷,或沒貨出告?;栌拚咄幻狻F鋬娔四坎杌\為草大蟲,言傷人如虎也。 《苕溪漁隱叢話》:歐公《和劉原父揚州時會堂絕句》云:“積雪猶封蒙頂樹,驚雷未發(fā)建溪春。中州地暖萌芽早,入貢宜先百物新。”注:時會堂,造貢茶所也。余以陸羽《茶經(jīng)》考之,不言揚州出茶,惟毛文錫《茶譜》云:“揚州禪智寺,隋之故宮,寺傍蜀岡,其茶甘香,味如蒙頂焉。”第不知入貢之因,起何時也。 《盧溪詩話》:雙井老人以青沙蠟紙裹細(xì)茶寄人,不過二兩。 《青瑣詩話》[53]:大丞相李公昉[54]嘗言,唐時目外鎮(zhèn)為粗官,有學(xué)士貽外鎮(zhèn)茶,有詩謝云:“粗官乞與真虛擲,賴有詩情合得嘗。”(外鎮(zhèn)即薜能也。) 《玉堂雜記》:淳熙丁酉十一月壬寅,必大輪當(dāng)內(nèi)直,上曰:“卿想不甚飲,比賜宴時,見卿面赤。賜小春茶二十銙,葉世英墨五團(tuán),以代賜酒。” 陳師道《后山叢談》:“張忠定公[55]令崇陽,民以茶為業(yè)。公曰:‘茶利厚,官將取之,不若早自異也。’命拔茶而植桑,民以為苦。其后榷茶,他縣皆失業(yè),而崇陽之桑皆已成,其為絹而北者,歲百萬匹矣。”“文正李公既薨,夫人誕日,宋宣獻(xiàn)公時為侍從。公與其僚二十余人詣第上壽,拜于簾下,宣獻(xiàn)前曰:‘太夫人不飲,以茶為壽。’探懷出之,注湯以獻(xiàn),復(fù)拜而去。” 張蕓叟[56]《畫墁錄》:“有唐茶品,以陽羨為上供,建溪、北苑未著也。貞元中,常袞為建州刺史,始蒸焙而研之,謂研膏茶。其后稍為餅樣,而穴其中,故謂之一串。陸羽所烹,惟是草茗爾。迨本朝建溪獨盛,采焙制作,前世所未有也,士大夫珍尚鑒別,亦過古先。丁晉公為福建轉(zhuǎn)運使,始制為鳳團(tuán),后為龍團(tuán),貢不過四十餅,專擬上供,即近臣之家,徒聞之而未嘗見也。天圣中,又為小團(tuán),其品迥嘉于大團(tuán)。賜兩府,然止于一斤,惟上大齋宿兩府,八人共賜小團(tuán)一餅,縷之以金。八人析歸,以侈非常之賜,親知瞻玩,賡唱以詩,故歐陽永叔有《龍茶小錄》?;蛞源髨F(tuán)賜者,輒刲方寸,以供佛、供仙、奉家廟,已而奉親并待客享子弟之用。熙寧末,神宗有旨,建州制密云龍,其品又加于小團(tuán)。自密云龍出,則二團(tuán)少粗,以不能兩好也。予元祐中詳定殿試,是年分為制舉考第,各蒙賜三餅,然親知分遺,殆將不勝。”“熙寧中,蘇子容[57]使北,姚麟為副,曰:‘盍載些小團(tuán)茶乎?’子容曰:‘此乃供上之物,疇敢與北人。’未幾有貴公子使北,廣貯團(tuán)茶以往,自爾北人非團(tuán)茶不納也,非小團(tuán)不貴也。彼以二團(tuán)易蕃羅一匹,此以一羅酬四團(tuán),少不滿意,即形容語。近有貴貂守邊,以大團(tuán)為常供,密云龍為好茶云。” 《鶴林玉露》:嶺南人以檳榔代茶。 彭乘《黑客揮犀》:“蔡君謨,議茶者莫敢對公發(fā)言,建茶所以名重天下,由公也。后公制小龍團(tuán),其品尤精于大團(tuán)。一日,福唐蔡葉丞秘教召公啜小團(tuán),坐久,復(fù)有一客至,公啜而味之曰:‘此非獨小團(tuán),必有大團(tuán)雜之。’丞驚呼童詰之,對曰:‘本碾造二人茶,繼有一客至,造不及,即以大團(tuán)兼之。’丞神服公之明審。”“王荊公為小學(xué)士時,嘗訪君謨,君謨聞公至,喜甚,自取絕品茶,親滌器,烹點以待公,冀公稱賞。公于夾袋中取消風(fēng)散一撮,投茶甌中,并食之。君謨失色,公徐曰:‘大好茶味’。君謨大笑,且嘆公之真率也。” 魯應(yīng)龍《閑窗括異志》:當(dāng)湖德藏寺有水陸齋壇,往歲富民沈忠建每設(shè)齋,施主虔誠,則茶現(xiàn)瑞花,故花儼然可睹,亦一異也。 周輝《清波雜志》:先人嘗從張晉彥覓茶,張答以二小詩云:“內(nèi)家新賜密云龍,只到調(diào)元六七公。賴有山愛供小草,猶堪詩老薦春風(fēng)。”“仇池詩里識焦坑,風(fēng)味官焙可抗衡。鉆余權(quán)幸亦及我,十輩遣前公試烹。”詩總得偶病,此詩俾其子代書,后誤刊《于湖集》中。焦坑產(chǎn)庾嶺下,味苦硬,久方回甘。如“浮石已霜后水,焦坑新試雨前茶”,東坡《南還回至章貢顯圣寺》詩也。后屢得之,初非精品,特彼人自以為重,包裹鉆權(quán)幸,亦豈能望建溪之勝。 《東京夢華錄》[58]:舊曹門街北山子茶坊內(nèi),有仙洞、仙橋,士女往往夜游,吃茶于彼。 《五色線》:騎火茶,不在火前,不在火后故也。清明改火,故曰騎火茶。 《夢溪筆談》:王城東素所厚惟楊大年。公有一茶囊,惟大年至,則取茶囊具茶,他客莫與也。 《華夷花木考》:宋二帝北狩,到一寺中,有二石金剛并拱手而立。神像高大,首觸桁棟,別無供器,止有石盂、香爐而已。有一胡僧出入其中,僧揖坐問:“何來?”帝以南來對。僧呼童子點茶以進(jìn),茶味甚香美。再欲索飲同,胡僧與童子趨堂后而去。移時不出,入內(nèi)求之,寂然空舍。惟竹林間有一小室,中有石刻胡僧像,并二童子侍立,視之儼然如獻(xiàn)茶者。 馬永卿《懶真子錄》:王元道嘗言:陜西子仙姑,傳云得到道術(shù),能不食,年約三十許,不知其實年也。陜西提刑陽翟李熙民逸老,正直剛毅人也,聞人所傳甚異,乃往青平軍自驗之。既見道貌高古,不覺心服,因曰:“欲獻(xiàn)茶一杯可乎?”姑曰:“不食茶久矣,今勉強(qiáng)一啜。”既食,少頃垂兩手出,玉雪如也。須臾,所食之茶從十指甲出,凝于地,色猶不變,逸老令就地刮取,且使嘗之,香味如故,因大奇之。 《朱子集·與志南上人書》:偶得安樂茶,分上廿瓶。 《陸放翁集·同何元立蔡肩吾至丁東院汲泉煮茶》詩云:云芽近自峨眉得,不減紅囊顧渚春。旋置風(fēng)爐清樾下,他年奇事屬三人。 《周必大[59]集·送陸務(wù)觀赴七閩提舉常平茶事》詩云:暮年桑苧毀《茶經(jīng)》,應(yīng)為征行不到閩。今有云孫持使節(jié),好因貢焙祀茶人。 《梅堯臣集》:晏成續(xù)太祝遺雙井茶五品,茶具四枚,近詩六十篇,因賦詩為謝。 《黃山谷[60]集》:有《博士王揚休碾密云龍,同事十三人飲之戲作》。 《晁補(bǔ)之[61]集·和答曾敬之秘書招能賦堂烹茶》詩:一碗分來百越春,玉溪小暑卻宜人。紅塵他日同回首,能賦堂中偶坐身。 《蘇東坡集》:《送周朝議守漢川詩》云:“茶為西南病,甿俗記二李。何人折其鋒,矯矯六君子。(注:二李,杞與稷也。六君子謂師道與侄正儒、張永徽、吳醇翁、呂元鈞、宋文輔也。蓋是時蜀茶病民,二李乃始敝之人,而六君子能持正論者也。)”“仆在黃州,參寥始仆居西湖智果寺院,院有泉出石縫間,甘冷宜茶。寒食之明日,仆與客泛湖自孤山來謁參寥,汲泉鉆火烹黃蘗茶。忽悟所夢詩,兆于七年之前。眾客皆驚嘆。知傳記所載,非虛語也。” 東坡《物類相感志》:“芽茶得鹽,不苦而甜。”又云:“吃茶多腹脹,以醋解之。”又云:“陳茶燒煙,蠅速去。” 《楊誠齋[62]集·謝傅尚書送茶》:遠(yuǎn)餉新茗,當(dāng)自攜大瓢,走汲溪泉,束澗底之散薪,然折腳之石鼎,烹玉塵,啜香乳,以享天上故人之惠。愧無胸中之書傳,但一味攪破菜園耳。 鄭景龍《續(xù)宋百家詩》:本朝孫志舉,有《訪王主簿同泛菊茶》詩。 呂元中《豐樂泉記》:歐陽公既得釀泉,一日會客,有以新茶獻(xiàn)者。公敕汲泉淪之。汲者道仆覆水,偽汲他泉。公知其非釀泉,詰之,乃得是泉于幽谷山下,因名豐樂泉。 《侯鯖錄》:黃魯直云:“爛蒸同州羊,沃以杏酪,食之以匕,不以箸。抹南京面作槐葉冷淘,糝以襄邑熟豬肉,飲共城香稻,用吳人鲙松江之鱸。既飽,以康山谷簾泉烹曾坑斗品。少焉,臥北窗下,使人誦東坡《赤壁》前后賦,亦足少快。” 《蘇舜欽[63]傳》:有興則泛小舟出盤、閶二門,吟嘯覽古,渚茶野釀,足以消憂。 《過庭錄》[64]:劉貢父知長安,妓有茶嬌者,以色慧稱。貢父惑之,事傳一時。貢你被召至闕,歐陽永叔去城四十五里迓之,貢父以酒病未起。永叔戲之曰:“非獨酒能病人,茶亦能病人多矣。” 《合璧事類》[65]:“覺林寺僧志崇制茶有三等:待客以驚雷莢,自奉以萱草帶,供佛以紫茸香。凡赴茶者,輒以油囊盛余瀝。”“江南有驛官,以干事自任。白太守曰:‘驛中已理,請一閱之。’剌史乃往,初至一室為酒庫,諸醞皆熟,其外懸一畫神,問:‘何也?’曰:‘杜康。’刺史曰:‘公有余也。’又至一室為茶庫,諸茗畢備,復(fù)懸畫神,問:‘何也?’曰:‘陸鴻漸。’刺史益喜。又至一室為菹庫,諸俎咸具,亦有畫神,問:‘何也?’曰:‘蔡伯喈。’刺史大笑,曰:‘不必置此。’”“江浙間養(yǎng)蠶,皆以鹽藏其繭而繅絲,恐蠶蛾之生也。每繅畢,即煎茶葉為汁,搗米粉搜之。篩于茶汁中煮為粥,謂之洗缸粥。聚族以啜之,謂益明年之蠶。” 《經(jīng)鉏堂雜記》:松聲、澗聲、禽聲、夜蟲聲、鶴聲、琴聲、棋聲、落子聲、雨滴階聲、雪灑窗聲、煎茶聲,皆聲之至清者。 《松漠紀(jì)聞》[66]:燕京茶肆設(shè)雙陸局,如南人茶肆中置棋具也。 《夢粱錄》[67]:茶肆列花架,安頓奇松、異檜等物于其上,裝飾店面,敲打響盞。又冬月添賣七寶擂茶、馓子蔥茶。茶肆樓上專安著妓女,名曰花茶坊。 《南宋市肆記》:“平康歌館,凡初登門,有提瓶獻(xiàn)茗者。雖杯茶,亦犒數(shù)千,謂之點茶茶。”“諸處茶肆,有清樂茶坊、八仙茶坊、珠子茶坊、潘家茶坊、連三茶坊、連二茶坊等名。”“謝府有酒名勝茶。” 宋《都城紀(jì)勝》[68]:大茶坊皆掛名人書畫,人情茶坊本以茶湯為正。水茶坊,乃娼家聊設(shè)果凳,以茶為由,后生輩甘于費錢,謂之干茶錢。又有提茶瓶及齪茶名色。 《臆乘》:楊炫之作《洛陽伽藍(lán)記》,曰食有酪奴,蓋指茶為酪粥之奴也。 《瑯環(huán)記》:昔有客遇茅君,時當(dāng)大暑,茅君于手巾內(nèi)解茶葉,人與一葉,客食之五內(nèi)清涼。茅君曰:“此蓬萊穆陀樹葉,眾仙食之以當(dāng)飲。”又有寶文之蕊,食之饑,故謝幼貞詩云:“摘寶文之初蕊,拾穆陀之墜葉。” 楊南峰[69]《手鏡》載:宋時姑蘇女子沈清友,有《續(xù)鮑令暉香茗》。 孫月峰[70]《坡仙食飲錄》:密云龍茶極為甘馨,宋廖正,一字明略,晚登蘇門,子瞻大奇之。時黃、秦、晁、張?zhí)柼K門四學(xué)士,子瞻待之厚,每至必令侍妾朝云取密云龍烹以飲之。一日,又命取密云龍,家人謂是四學(xué)士,窺之乃明略也。山谷詩有“矞云龍”,亦茶名。 《嘉禾志》[71]:煮茶亭在秀水縣西南湖中,景德寺[72]之東禪堂。宋學(xué)士蘇軾與文長老嘗三過湖上,汲水煮茶,后人因建亭以識其勝。今遺址尚存。 《名勝志》[73]:茶仙亭在滁州瑯琊山,宋時寺僧為刺史曾肇建,蓋取杜牧《池州茶山病不飲酒》詩“誰知病太守,猶得作茶仙”之句。子開詩云:“山僧獨好事,為我結(jié)茆茨。茶仙榜草圣,頗宗樊川詩。”蓋紹圣二年肇知是州也。 陳眉公[74]《珍珠船》:“蔡君謨謂范文正公曰:‘公《采茶歌》云:黃金碾畔綠塵飛,碧玉甌中翠濤起。今茶絕品,其色甚白,翠綠乃下者耳,欲改為‘玉塵飛’‘素濤起’,如何?’希文曰善。”“又,蔡君謨嗜茶,老病不能飲,但把玩而已。” 《潛確類書》:“宋紹興中,少卿曹戩之母喜茗飲。山初無井,戩乃齋戒祝天,斫地才尺,而清泉溢涌,因名孝感泉。大理徐恪,建人也,見貽鄉(xiāng)信鋌子茶,茶面印文曰‘玉蟬膏’,一種曰‘清風(fēng)使’。”“蔡君謨善別茶,建安能仁院有茶生石縫間,蓋精品也。寺僧采造得八餅,號石巖白。以四餅遺君謨,以四餅密遣人走京師遺王內(nèi)翰禹玉。歲余,君謨被召還闕,過訪禹玉,禹玉命子弟于茶筒中選精品碾以待蔡,蔡捧甌未嘗,輒曰:‘此極似能仁寺石巖白,公何以得之?’禹玉未信,索帖驗之,乃服。” 《月令廣義》[75]:蜀之雅州名山縣蒙山有五峰,峰頂有茶園,中頂最高處曰上清峰,產(chǎn)甘露茶。昔有僧病冷且久,嘗遇老父詢其病,僧具千之。父曰:“何不飲茶?”僧曰:“本以茶冷,豈能止乎?”父曰:“是非常茶,仙家有所謂雷鳴者,而亦聞乎?”僧曰:“未也。”父曰:“蒙之中頂有茶,當(dāng)以春分前后多構(gòu)人力,俟雷之發(fā)聲,并手采摘,以多為貴,至三日乃止。若獲一兩,以本處水煎服,能祛宿疾。服二兩,終身無病。服三兩,可以換骨。服四兩,即為地仙。但精潔治之,無不效者。”僧因之中頂筑室,以俟及期,獲一兩余,服未竟而病瘥。惜不能久住博求。而精健至八十余歲,氣力不衰。時到城市,觀其貌若年三十余者,眉發(fā)紺綠。后入青城山,不知所終。今四頂茶園不廢,惟中頂草木繁茂,重云積霧,蔽虧日月,鷙獸時出,人跡罕到矣。 《太平清話》[76]:張文規(guī)以吳興白苧、白蘋洲、明月峽中茶為三絕。文規(guī)好學(xué),有文藻。蘇子由、孔武仲、何正臣諸公,皆與之游。 夏茂卿[77]《茶董》:“劉煜,字子儀,嘗與劉筠飲茶,問左右:‘湯滾也未?’眾曰:‘已滾。’筠云:‘僉曰鯀哉。’煜應(yīng)聲曰:‘吾與點也。’”“黃魯直以小龍團(tuán)半鋌,題詩贈晁無咎[78],有云:‘曲幾蒲團(tuán)聽煮湯,煎成車聲繞羊腸。雞蘇胡麻留渴羌,不應(yīng)亂我官焙香。’東坡見之曰:‘黃九恁地怎得不窮。’” 陳詩教《灌園史》:“杭妓周韶有詩名,好蓄奇茗,嘗與蔡公君謨斗勝,題品風(fēng)味,君謨屈焉。”“江參,字貫道,江南人,形貌清癯,嗜香茶以為生。” 《博學(xué)匯書》:司馬溫公與子瞻論茶墨云:“茶與墨二者正相反,茶欲白,墨欲黑;茶欲重,墨欲輕;茶欲新,墨欲陳。”蘇曰:“上茶妙墨俱香,是其德同也;皆堅,是其操同也。”公嘆以為然。 元耶律楚材詩《在西域作茶會值雪》,有“高人惠我?guī)X南茶,料賞飛茶雪沒車”之句。 《云林遺事》[79]:光福徐達(dá)左,構(gòu)養(yǎng)賢樓于鄧尉山[80]中,一時名士多集于此。元鎮(zhèn)為尤數(shù)焉,嘗使童子入山擔(dān)七寶泉,以前桶煎茶,以后桶濯足。人不解其意,或問之,曰:“前者無觸,故用煎茶,后者或為泄氣所穢,故以為濯足之用。”其潔癖如此。 陳繼儒《妮古錄》:至正辛丑九月三日,與陳征君同宿愚庵師房,焚香煮茗,圖石梁秋瀑,翛然有出塵之趣。黃鶴山人王蒙[81]題畫。 周敘《游嵩山記》:見會善寺中有元雪庵頭陀茶榜石刻,字徑三寸,遒偉可觀。 鐘嗣成《錄鬼簿》[82]:王實甫有《蘇小郎夜月販茶船》傳奇。 《吳興掌故錄》:明太祖喜顧渚茶,定制歲貢止三十二斤,于清明前二日,縣官親詣采茶,進(jìn)南京奉先殿焚香而已,未嘗別有上供。 《七修匯稿》:明洪武二十四年,詔天下產(chǎn)茶之地,歲有定額,以建寧為上,聽茶戶采進(jìn),勿預(yù)有司。茶名有四:探春、先春、次春、紫筍,不得碾揉為大小龍團(tuán)。 楊維楨[83]《煮茶夢記》:鐵崖道人臥石床,移二更,月微明,及紙帳梅影,亦及半窗,鶴孤立不鳴。命小蕓童汲白蓮泉,燃槁湘竹,授以凌霄芽為飲供。乃游心太虛,恍兮入夢。 陸樹聲[84]《茶寮記》:園居敞小寮于嘯軒埤垣之西,中設(shè)茶灶,凡瓢汲、罌、注、濯、拂之具咸庀。擇一人稍通茗事者主之,一人佐炊汲??椭?,則茶煙隱隱起竹外。其禪賓過從予者,與余相對結(jié)跏跌坐,啜茗汁,舉無生話。時杪秋既望,適園無諍居士,與五臺僧演鎮(zhèn)、終南僧明亮,同試天池茶于茶寮中。漫記。 《墨娥小錄》[85]:千里茶,細(xì)茶一兩五錢,孩兒茶兩,柿霜一兩,粉草末六錢,薄荷葉三錢。右為細(xì)末調(diào)勻,煉蜜丸如白豆大,可以代茶,便于行遠(yuǎn)。 湯臨川[86]《題飲茶錄》:陶學(xué)士謂“湯者,茶之司命”,此言最得三昧。馮祭酒精于茶政,手自料滌,然后飲客??陀行φ撸鄳蚪庵疲?span lang="EN-US" xml:lang="EN-US">“此正如美人,又如古法書名畫,度可著俗漢手否!” 陸鈛《病逸漫記》:東宮出講,必使左右迎請講官。講畢,則語東宮官云:“先生吃茶。” 《玉堂叢語》:愧齋陳公,性寬坦,在翰林時,夫人嘗試之。會客至,公呼:“茶!”夫人曰:“未煮。”公曰:“也罷。”又呼曰:“干茶!”夫人曰:“未買。”公曰:“也罷。”客為捧腹,時號“陳也罷”。 沈周《客坐新聞》:吳僧大機(jī)所居古屋三四間,潔凈不容唾。善淪茗,有古井清冽為稱??椭?,出一甌為供飲之,有滌腸湔胃之爽。先公與交甚久,亦嗜茶,每入城必至其所。 沈周《書岕茶別論后》:自上而下名山,留以待羈人遷客,而客以資高士,蓋造物有深意。而周慶叔者為《岕茶別論》,以行天下。度銅山金穴中無此福,又恐仰屠門而大嚼者未必領(lǐng)此味。慶叔隱居長興,所至載茶具,邀余素甌黃葉間,共相欣賞。恨鴻漸、君謨不見慶叔耳,為之覆茶三嘆。 馮夢禎[87]《快雪堂漫錄》:李于鱗為吾浙按察副使,徐子與以岕茶之最精餉之。比遇子與于昭慶寺問及,則已賞皂役矣。蓋岕茶葉大梗多,于鱗北士,不遇宜也。紀(jì)之以發(fā)一笑。 閔元衡《玉壺冰》:良宵燕坐,篝燈煮茗,萬籟俱寂,疏鐘時聞,當(dāng)此情景,對簡編而忘疲,徹衾枕而不御,一樂也。 《甌江逸志》:“永嘉歲進(jìn)茶芽十斤,樂清茶芽五斤,瑞安、平陽歲進(jìn)亦如之。”“雁山五珍:龍湫茶、觀音竹、金星草、山藥、官香魚也。茶即明茶。紫色而香者,名玄茶,其味皆似天池而稍薄。” 王世懋[88]《二酉委譚》:余性不耐冠帶,暑月尤甚,豫章天氣蚤熱,而今歲尤甚。春三月十七日,觴客于滕王客,日出如火,流汗接踵,頭涔涔幾不知所措。歸而煩悶,婦為具湯沐,便科頭裸身赴之。時西山云霧新茗初至,張右伯適以見遺,茶色白大,作豆子香,幾與虎丘埒。余時浴出,露坐明月下。亟命侍兒汲新水烹嘗之。覺沆瀣入咽,兩腋風(fēng)生。念此境味,都非宦路所有。琳泉蔡先生老而嗜茶,尢甚于余。時已就寢,不可邀之共啜。晨起復(fù)烹遺之,然已作第二義矣。追憶夜來風(fēng)味,書一通以贈先生。 《涌幢小品》[89]:王琎,昌邑人,洪武初,為寧波知府。有給事來謁,具茶。給事為客居間,公大呼:“撤去!”給事慚而退。因號“撤茶太守”。 《臨安志》:棲霞洞內(nèi)有水洞,深不可測,水極甘冽,魏公嘗調(diào)以淪茗。 《西湖志余》:杭州先年有酒館而無茶坊,然富家燕會,猶有尊供茶事之人,謂之茶博士。 《潘子真詩話》:葉濤詩極不工而喜賦詠,嘗有《試茶》詩云“碾成天上龍兼鳳,煮出人間蟹與蝦。”好事者戲云:“此非試茶,乃碾玉匠人嘗南食也。” 董其昌《容臺集》[90]:“蔡忠惠公進(jìn)小團(tuán)茶,至為蘇文忠公所譏,謂與錢思公進(jìn)姚黃花同失士氣。然宋時君臣之際,情意藹然,猶見于此。且君謨未嘗以貢茶干寵,第點綴太平世界一段清事而已。東坡書歐陽公滁州二記,知其不肯書《茶錄》。余以蘇法書之,為公懺悔。否則蟄龍詩句,幾臨湯火,有何罪過。凡持論不大遠(yuǎn)人情可也。”“金陵春卿署中,時有以松蘿茗相貽者,平平耳。歸來山館得啜尤物,詢知為閔汶水所蓄。汶水家在金陵,與余相及,海上之鷗,舞而不下,蓋知希為貴,鮮游大人者。昔陸羽以精茗事,為貴人所侮,作《毀茶論》,如汶水者,知其終不作此論矣。” 李日華[91]《六研齋筆記》:攝山棲霞寺有茶坪,茶生榛莽中,非經(jīng)人剪植者。唐陸羽入山采之皇甫冉作詩送之。 《紫桃軒雜綴》:泰山無茶茗,山中人摘青桐芽點飲,號女兒茶。又有松苔,極饒奇韻。 《鐘伯敬集》:《茶訊》詩云:“猶得年年一度行,嗣音幸借采茶名。”伯敬與徐波元嘆交厚,吳楚風(fēng)煙相隔數(shù)千里,以買茶為名,一年通一訊,遂成佳話,謂之茶訊。 錢謙益[92]《茶供說》云:婁江逸人朱汝圭,精于茶事,將以茶隱,欲求為之記,愿歲歲采渚山青芽,為余作供。余觀楞嚴(yán)壇中設(shè)供,取白牛乳、砂糖、純蜜之類。西方沙門婆羅門,以葡萄、甘蔗漿為上供,未有以茶供者。鴻漸長于苾[艸芻]者也,杼山禪伯也,而鴻漸》茶經(jīng)》、杼山《茶歌》俱不云供佛。西士以貫花燃香供佛,不以茶供,斯亦供養(yǎng)之缺典也。汝圭益精心治辦茶事,金芽素瓷,清凈供佛,他生受報,往生香國。經(jīng)諸妙香而作佛事,豈但如丹丘羽人飲茶,生羽翼而已哉。余不敢當(dāng)汝圭之茶供,請以茶供佛。后之精于茶道者,以采茶供佛,為佛事,則自余之諗汝圭始,爰作《茶供說》以贈。 《五燈會元》[93]:“摩突羅國有一青林枝葉茂盛地,名曰優(yōu)留茶。”“僧問如寶禪師曰:‘如何是和尚家風(fēng)?’師曰:‘飯后三碗茶。’僧問谷泉禪師曰:‘未審客來,如何抵待?’師曰:‘云門胡餅趙州茶。’” 《淵鑒類函》:“鄭愚《茶詩》:‘嫩芽香且靈,吾謂草中英。夜臼和煙搗,寒爐對雪烹。’因謂茶曰草中英。”“素馨花曰裨茗,陳白沙《素馨記》以其能少裨于茗耳。一名那悉茗花[94]。” 《佩文韻府》[95]:元好問詩注:“唐人以茶為小女美稱。” 《黔南行記》:“陸羽《茶經(jīng)》紀(jì)黃牛峽茶可飲,因令舟人求之。有媼賣新茶一籠,與草葉無異,山中無好事者故耳。”“初余在峽州問士大夫黃陵茶,皆云粗澀不可飲。試問小吏,云:‘惟僧茶味善。’令求之,得十餅,價甚平也。攜至黃牛峽,置風(fēng)爐清樾間,身自候湯,手?jǐn)J得味。既以享黃牛神,且酌元明堯夫,云:‘不減江南茶味也。’乃知夷陵士大夫以貌取之耳。” 《九華山錄》[96]:至化城寺,謁金地藏塔,僧祖瑛獻(xiàn)土產(chǎn)茶,味可敵北苑。 馮時可《茶錄》:松郡佘山亦有茶,與天池?zé)o異,顧采造不如。近有比丘來,以虎丘法制之,味與松蘿等。老衲亟逐之曰:“毋為此山開膻徑而置火坑。” 冒巢民《岕茶匯鈔》[97]:“憶四十七年前,有吳人柯姓者,熟于陽羨茶山,每桐初露白之際,為余入岕,箬籠攜來十余種,其最精妙者,不過斤許數(shù)兩耳。味老香深,具芝蘭金石之性。十五年以為恒。后宛姬從吳門歸余,則岕片必需半塘顧子兼,黃熟香必金平叔,茶香雙妙,更入精微。然顧、金茶香之供,每歲必先虞山柳夫人、吾邑隴西之舊姬與余共宛姬[98],而后他及。”“金沙于像明攜岕茶來,絕妙。金沙之于精鑒賞,甲于江南,而岕山之棋盤頂,久歸于家,每歲其尊人必躬往采制。今夏攜來廟后、棋頂、漲沙、本山諸種,各有差等,然道地之極真極妙,二十年所無。又辨水候火,與手自洗,烹之細(xì)潔,使茶之色香性情,從文人之奇嗜異好,一一淋漓而出。誠如丹丘羽人所謂,飲茶生羽翼者,真衰年稱心樂事也。”“吳門七十四老人朱汝圭,攜茶過訪,與像明頗同,多花香一種。汝圭之嗜茶自幼,如世人之結(jié)齋于胎年,十四入岕,迄今,春夏不渝者百二十番,奪食色以好之。有子孫為名諸生,老不受其養(yǎng)。謂不嗜茶,為不似阿翁。每竦骨入山,臥游虎虺,負(fù)籠入肆,嘯傲甌香。晨夕滌瓷洗葉,啜弄無休,指爪齒頰與語言激揚贊頌之津津,恒有喜神妙氣與茶相長養(yǎng),真奇癖也。” 《嶺南雜記》:潮州燈節(jié),飾姣童為采茶女,每隊十二人或八人,手挈花籃,迭進(jìn)而歌,俯仰抑揚,備極妖研。又以少長者二人為隊首,擎彩燈,綴以扶桑、茉莉諸茶。采女進(jìn)退作止,皆視隊首。至各衙門或巨室唱歌,賚以銀錢、酒果。自十三夕起至十八夕而止。余錄其歌數(shù)首,頗有《前溪》《子夜》之遺。 周亮工[99]《閩小記》[100]:“歙人閔汶水,居桃葉渡上,予往品茶其家,見其水火皆自任,以小酒盞酌客,頗極烹飲態(tài),正如德山擔(dān)青龍鈔,高自矜許而已,不足異也。秣陵好事者,嘗誚閩無茶,謂閩客得閩茶咸制為羅囊,佩而嗅之以代旃檀。實則閩不重汶水也。閩客游秣陵者,宋比玉、洪仲章輩,類依附吳兒強(qiáng)作解事,賤家雞而貴野鶩,宜為其所誚歟。三山薜老亦秦淮汶水也。薜嘗言汶水假他味作蘭香,究使茶之真味盡失。汶水而在,聞此亦當(dāng)色沮。薜嘗住屴崱,自為剪焙,遂欲駕汶水上。余謂茶難以香名,況以蘭定茶,乃咫尺見也,頗以薜老論為善。”“延邵人呼制茶人為碧豎,富沙陷后,碧豎盡在綠林中矣。”“蔡忠惠《茶錄》石刻在甌寧邑癢壁間。予五年前拓數(shù)紙寄所知,今漫漶不如前矣。”“閩酒數(shù)郡如一,茶亦類是。今年予得茶甚伙,學(xué)坡公義酒事,盡合為一,然與未合無異也。” 李仙根《安南雜記》:交趾稱貴人曰翁茶。翁茶者,大官也。 《虎丘茶經(jīng)補(bǔ)注》:“徐天全自金齒謫回,每春末夏初,入虎丘開茶社。”“羅光璽作《虎丘茶記》,嘲山僧有‘替身茶’。“吳匏庵與沈石田游虎丘,采茶手煎對啜,自言有茶癖。” 《漁洋詩話》:林確齋者,亡其名,江右人。居冠石,率子孫種茶,躬親畚鍤負(fù)擔(dān),夜則課讀《毛詩》《離騷》。過冠石者,見三四少年,頭著一幅布,赤腳揮鋤,瑯然歌出金石,竊嘆以為古圖畫中人。 《尤西堂集》有《戲冊茶為不夜侯制》。 朱彝尊《日下舊聞》[101]:上巳后三日,新茶從馬上至,至之日宮價五十金,外價二三十金。不一二日,即二三金矣。見《北京歲華記》。 《曝書亭集》:錫山聽松庵僧性海,制竹火爐,王舍人過而愛之,為作山水橫幅,并題以詩。歲久爐壞,盛太常因而更制,流傳都下,群公多為吟詠。顧梁汾典籍仿其遺式制爐,及來京師,成容若侍衛(wèi)以舊圖贈之。丙寅之秋,梁汾攜爐及卷過余海波寺寓,適姜西溟、周青士、孫愷似三子亦至,坐青藤下,燒爐試武夷茶,相與聯(lián)句成四十韻,用書于冊,以示好事之君子。 蔡方炳《增訂廣輿記》:湖廣長沙府攸縣,古跡有茶王城,即漢茶陵城也。 葛萬里[102]《清異錄》:“倪元鎮(zhèn)飲茶用果按者,名清泉白石。非佳客不供。有客請見,命進(jìn)此茶??涂?,再及而盡,倪意大悔,放盞入內(nèi)。”“黃周星[103]九煙夢讀《采茶賦》,只記一句云:施凌云以翠步。” 《別號錄》[104]:宋曾幾吾甫,別號茶山。明許應(yīng)元子春,別號茗山。 《隨見錄》:武夷五曲朱文公書院內(nèi)有茶一株,葉有臭蟲氣,及焙制出時,香逾他樹,名曰臭葉香茶。又有老樹數(shù)株,云系文公手植,名曰宋樹。 補(bǔ):《西湖游覽志》:“立夏之日,人家各烹新茗,配以諸色細(xì)果,饋送親戚比鄰,謂之七家茶。”“南屏謙師妙于茶事,自云得心應(yīng)手,非可以言傳學(xué)到者。”劉士亨有《謝璘上人惠桂花茶》詩云:金粟金芽出焙篝,鶴邊小試兔絲甌。葉含雷信三春雨,花帶天香八月秋。味美絕勝陽羨種,神清如在廣寒游。玉川句好無才續(xù),我欲逃禪問趙州。 李世熊[105]《寒支集》:新城之山有異鳥,其音若簫,遂名曰簫曲山。山產(chǎn)佳茗,亦名簫曲茶。因作歌紀(jì)事。 《神玄顯教編》[106]:徐道人居廬山天池寺,不食者九年矣。畜一墨羽鶴,嘗采山中新茗,令鶴銜松枝烹之。遇道流,輒相與飲幾碗。 張鵬翀《抑齋賦》有《御賜鄭宅茶》云:青云幸接于后塵,白日捧歸乎深殿。從容步緩,膏芬齊出螭頭;肅穆神凝,乳滴將開蠟面。用以濡毫,可媲文章之草;將之比德,勉為精白之臣。 【注釋】 [1]《晉書》:共一百三十卷,包括帝紀(jì)十卷,志二十卷,列傳七十卷,載記三十卷,記載了從司馬懿開始到晉恭帝元熙二年為止,包括西晉和東晉的歷史,并用“載記”的形式兼述了十六國割據(jù)政權(quán)的興亡?!稌x書》的編者共有二十一人。其中監(jiān)修的三人為房玄齡、褚遂良、許敬宗。 [2]溫嶠:(288—329),字泰真,一作太真,是溫羨的弟弟溫襜之子。太原祁縣 (今山西祁縣)人,東晉政治家。初為司隸都官從事,后舉秀才。東晉政治家。 [3]《洛陽伽藍(lán)記》:是一部集歷史、地理、佛教、文學(xué)于一身的名著?!端膸烊珪穼⑵淞腥氲乩眍悾址Q《伽藍(lán)記》,為北魏人楊炫之所撰,成書于東魏孝靜帝時。書中歷數(shù)了北魏洛陽城的佛寺,分城內(nèi)、城東、城西、城南、城北五卷敘述,對寺院的緣起變遷、廟宇的建制規(guī)模及與之有關(guān)的名人軼事、奇談異聞都記載詳核。與酈道元《水經(jīng)注》一起,歷來被認(rèn)為是北朝文學(xué)的雙璧。 [4]王肅:(195---256),字子雍,東海郡郯 (今山東郯城西南) 人。三國魏儒家學(xué)者,著名經(jīng)學(xué)家。曾遍注群經(jīng),對今、古文經(jīng)意加以綜合;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蘊(yùn),借鑒《禮記》、《左傳》、《國語》等名著,編撰《孔子家語》等書以宣揚道德價值,并以身為司馬昭岳父之尊,將其精神理念納入官學(xué),其所注經(jīng)學(xué)在魏晉時期被稱作“王學(xué)”。主要官銜為中領(lǐng)軍,加散騎常侍。由于他的卓著功勛和特殊地位,死后被追贈為衛(wèi)將軍,謚稱景侯。 [5]《海錄碎事》:類書,內(nèi)府藏本有二十二卷,為宋代葉廷珪在泉州任職期間編著。 [6]王濛:字仲祖,哀靖皇后父也。魏晉名士,孫綽稱其“溫潤恬和”。 [7]《續(xù)搜神記》:是《搜神記》的續(xù)篇,(又稱《搜神后記》),本屬寓言,題為東晉陶潛(365-427)撰。實際上只是托名陶潛。 [8]《潛確類書》:是一部類書,為明代學(xué)者陳仁錫所著。 [9]《唐書》:記載唐朝歷史的紀(jì)傳體史書。二百卷。內(nèi)帝紀(jì)二十卷,志三十卷,列傳一百五十卷。五代后晉時劉昫、張昭遠(yuǎn)等撰。記載了唐朝自高祖武德元年(618)至哀帝天佑四年(907)共二百九十年的歷史。在北宋編撰的《新唐書》問世以后,《唐書》始有新舊之分。 [10]王涯:(公元764年左右-835年)字廣津,太原人。約生于唐代宗廣德二年,卒于文宗太和九年,年約七十余歲。唐朝中葉的名臣,曾主持變法,但并不成功。博學(xué)工文。梁肅異其才,薦于陸贄。貞元八年,(公元七九二年)擢進(jìn)士,又舉宏辭。再調(diào)藍(lán)田尉。久之,以左拾遺為翰林學(xué)士,進(jìn)起居舍人。元和時,累官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穆宗立,出為劍南、東川節(jié)度使。文宗時,以吏部尚書代王播總鹽鐵,為政刻急,始變法,益其稅以濟(jì)用度,民生益困。 [11]陸龜蒙:(公元618年~公元907年)蘇州人,是唐朝晚期的農(nóng)學(xué)家,文學(xué)家,字魯望,別號天隨子、江湖散人、甫里先生,江蘇吳江人,曾任湖州、蘇州 [12]《國史補(bǔ)》:《唐國史補(bǔ)》的簡稱,為中唐人李肇所撰,是一部記載唐代開元至長慶之間一百年事,涉及當(dāng)時的社會風(fēng)氣、朝野軼事及典章制度各個方面等的重要軼事小說,對于全面了解唐代社會具有極其重要且十分特殊的功用和價值,僅《太平廣記》征引其內(nèi)容即達(dá)一百三十三處之多。共三卷,凡三百零八條事,卷首有目錄,概括每條內(nèi)容以五字標(biāo)題。前二卷大體按時間順序排列,卷下則雜記了各類典故制度。此書上承劉餗所著《國朝傳記》,并與之體例相同,卷數(shù)相當(dāng),但內(nèi)容較為客觀,少了許多怪異。今傳刻本有明汲古閣刊影宋本、《津逮秘書》等諸本。 [13]韓滉:唐畫家。字太沖,長安(今陜西西安)人。貞元初,官檢校左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政治上要求國家統(tǒng)一,曾參予平定藩鎮(zhèn)叛亂的斗爭。工書法,草書得張旭筆法。畫遠(yuǎn)師南朝宋陸探微,擅繪人物及農(nóng)村風(fēng)俗景物,摹寫牛、羊、驢子等動物尤佳。所作《五牛圖》,元趙孟頫贊為“神氣磊落,希世名筆”,和《文苑圖》并存于世唐朝中期著名書畫家,畫有《五牛圖》等。 [14]陸羽:(733年-804年),字鴻漸;一名疾,字季疵,號竟陵子、桑苧翁、東岡子,又號“茶山御史”。一生嗜茶,精于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jīng)》聞名于世,被譽(yù)為“茶仙”,尊為“茶圣”,祀為“茶神”。 [15]建陽:地名,是今天福建省的一個縣,歷來產(chǎn)茶。 [16]崔蠡:字越卿,崔寧季弟密孫,衛(wèi)州人。元和五年擢第,累辟使府。寶歷中,入朝監(jiān)察御史。大和初,為侍御史,三遷戶部郎中,出為汝州刺史,為明朝中期的名臣。 [17]《顏魯公貼》:為唐代中期書法家,曾經(jīng)創(chuàng)立過“顏體”楷書之顏真卿(709-785)的字帖。他與趙孟頫、柳公權(quán)、歐陽詢并稱“楷書四大家”;又與柳公權(quán)并稱為“顏筋柳骨”。 [18]《開元遺事》:為唐朝王仁裕所著。 [19]《李鄴侯家傳》:為唐朝趙郡李氏遼東房李泌之子李繁所撰。 [20]《中朝故事》:南唐時期尉遲偓所著,二卷。書首舊題朝議郎守給事中修國史驍騎賜紫金魚袋臣尉遲偓奉旨纂進(jìn)。由于李昪(南唐皇帝)自以為自唐太宗之后,承唐統(tǒng)緒,所以稱長安為中朝。書中記載了唐宣、懿、昭、哀四朝的舊聞。上卷多為君臣事跡及朝廷制度,下卷則雜錄神異怪幻之事。 [21]同昌公主:唐懿宗李凗的長女,極受唐懿宗寵愛。 [22]杜悰:(794—873)字允裕(一說永裕),京兆萬年(今陜西長安)人。唐朝中葉宰相杜佑的孫子,詩人杜牧的堂兄,又與李商隱為表兄弟。 [23]柳惲:南朝齊梁時著名的詩人、音樂家、棋手。他年輕時以擅長賦詩聞名,晚年在吳興任官也作許多詩篇。名篇有《江南曲》等。 [24]李季卿:唐朝皇族,恒山王李承乾的曾孫,李適之子。也是詩人,頗工文詞。 [25]《金鑾密記》:唐朝人韓偓所著。 [26]《梅妃傳》:宋人傳奇,無名氏著,被收入陶宗儀的《說郛》。 [27]杜鴻漸:(709-769年)唐濮陽(今天的濮陽市)人,字之選。進(jìn)士及第,官至宰相,是唐朝中葉的名臣。 [28]《白孔六帖》:原名《六帖新書》,唐朝白居易所編,共計三十卷。后來宋知撫州孔傳又編三十卷為后六帖。南宋末年時兩書合而為一。 [29]《海錄碎事》:是一部類書,為宋代葉廷珪所著。 [30]《侯鯖錄》:是南宋時趙令畤所著的集子。共八卷,詮釋了名物、習(xí)俗、方言、典實,記敘時人的交往、品評、佚事、趣聞及詩詞之作,冥搜遠(yuǎn)證,頗為精贍,有文學(xué)史料價值。亦能文,但文集已佚。部分佚詩散見于諸家筆記。 [31]《苕溪漁隱叢話》:北宋詩話總集,胡仔撰。 胡仔,字元任,徽州績溪(今屬安徽)人。 [32]李棲筠:字貞一,世為趙人,是唐朝的名士。 [33]《合璧事類》:宋朝謝維新所編。 [34]董逌:北宋時人,字彥遠(yuǎn)﹐東平(今山東省東平縣)人,以精于鑒賞考據(jù)而擅名。 [35]《太平清話》:明朝陳繼儒所撰,雜記古今瑣事,徵引舛錯,不可枚舉。 [36]《潛確類書》:明代學(xué)者陳仁錫所撰。 [37]《湘煙錄》:明朝閔子京、凌駿甫所編。 [38]唐文宗:(809-840年),李昂,本名李涵,唐朝第十四代皇帝,公元827~840年在位。 [39]《名勝志》:明初曹學(xué)佺《天下名勝志》的簡稱。 [40]《續(xù)博物志》:北宋時人李石著。 [41]《類林》:《文選類林》的簡稱,宋朝劉攽編。 [42]毛炳:洪州豐城人,隱居廬山,為南唐名士。 [43]《十國春秋》:清朝吳任臣編,是一本記錄五代十國時期十國史事的紀(jì)傳體史書。 [44]《荊南列傳》:《十國春秋》中的一個列傳。 [45]武信王:荊南武信王高季興(858年-929年),原名高季昌,因避后唐莊宗李存勖祖父李國昌的名諱,而改為季興,字貽孫,陜州峽石(今河南三門峽東南)人,五代時期荊南君主。 [46]《談苑》:《孔氏談苑》的簡稱,宋朝人孔平仲著。 [47]王俶:五代十國時期吳越的最后一位國王。 [48]《五雜俎》:是一部著名的筆記著作,明代的謝肇淛(1567~1624)著。 [49]《玉?!罚菏且徊款悤?,南宋時人王應(yīng)麟編撰。 [50]《延福宮曲宴記》:北宋蔡京著。 [51]洪邁:南宋文學(xué)家,號容齋。 [52]《石林燕語》:宋葉夢得著 [53]《青瑣詩話》:宋代志怪、傳奇小說集,劉斧編撰,有人將劉斧著作中有關(guān)論詩之語輯成,輯者不詳,后收入明陶珽重?!墩f郛》(宛委山堂刊本)中。 [54]李公昉:北宋時期著名的學(xué)者、大臣。 [55]張忠定公:即張詠,北宋初年的名臣。 [56]張蕓叟:即張舜民,北宋時期的著名文學(xué)家、畫家。 [57]蘇子容:即蘇訟,字子容,北宋時期的名臣,醫(yī)藥學(xué)家、天文學(xué)家。 [58]《東京夢華錄》:宋代孟元老的筆記體散記文,是一本追述北宋都城東京開封府城市風(fēng)貌的著作。所記大多是宋徽宗崇寧到宣和(1102~1125年)年間北宋都城東京開封的情況,為我們描繪了這一歷史時期居住在東京的上至王公貴族、下及庶民百姓的日常生活情景,是研究北宋都市社會生活、經(jīng)濟(jì)文化的一部極其重要的歷史文獻(xiàn)內(nèi)容?!?a target="_blank">東京夢華錄》凡十卷,約三萬言。 [59]周必大:南宋名相,文學(xué)家。周必大(1126~1204),字子充,一字洪道,自號平園老叟。廬陵(今江西吉安)人。中國南宋政治家、文學(xué)家。系南宋名相,出生名門望族,原籍河南鄭州管城。其孫,為避走元亂徙居文成,遷梓棺于峃川(瑞邑轄區(qū),今浙江省溫州市文成縣境內(nèi)龍川鄉(xiāng)中堡)立宗祠于文成縣嶼根村,此后周氏一脈便在文成繁衍生息。紹興二十一年(1151)進(jìn)士。二十七年舉博學(xué)宏詞科。官至左丞相,封益國公。與陸游、范成大、楊萬里等都有很深的交誼。卒謚文忠。 [60]黃山谷:即黃庭堅(1045-1105),字魯直,自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又稱豫章黃先生,洪州分寧(今天的江西修水)人。蘇門四學(xué)士之一。北宋詩人、詞人、書法家,為盛極一時的江西詩派開山之祖。 [61]晁補(bǔ)之:(1053—1110年),字無咎,號歸來子,濟(jì)州巨野(今天屬山東巨野縣)人,為北宋時期著名文學(xué)家,“蘇門四學(xué)士”(另有北宋詩人黃庭堅、秦觀、張耒)之一。 [62]楊誠齋:即楊萬里,字廷秀,號誠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縣)人。南宋杰出的詩人。一生力主抗金,與范成大、陸游等合稱南宋“中興四大詩人”。 [63]蘇舜欽:(1008—1048)北宋詩人,字子美,梓州銅山(今四川中江)人,曾任縣令、大理評事、集賢殿校理,監(jiān)進(jìn)奏院等職。與梅堯臣齊名,人稱“梅蘇”。有《蘇學(xué)士文集》傳世。 [64]《過庭錄》:南宋范公偁(1126—1158)著。共一卷,一百一十四條,不見諸 家著錄。書中多述祖德,皆于紹興十七、八年(1147-1148)間聞之于父者(范直方1083—1152),故名《過庭錄》。“過庭”,出自《論語·季氏》之“鯉趨而過庭”語,是父親教誨子弟的言止。 范公偁,是范仲淹的玄孫、范純?nèi)剩?span lang="EN-US" xml:lang="EN-US">1027—1101)的曾孫,生平無考。所著是一部學(xué)術(shù)史料價值較高的筆記,是研究范氏家族珍貴的資料。 [65]《合璧事類》:宋人謝維新編。 [66]《松漠紀(jì)聞》:共三卷,南宋洪皓著,記述自己出使金國的見聞雜記。 [67]《夢粱錄》:共二十卷,南宋吳自牧著,是一本記錄南宋都城臨安的城市風(fēng)貌及其狀況的著作。 [68]《都城紀(jì)勝》:南宋時期的一本地方志,周應(yīng)合(1213~1280)撰。建康是府名,治所在今天的江蘇南京市,南宋初年曾在這里建行宮,故稱之為留都。 [69]楊南峰:即楊循吉(1456—1544)明代官員、文學(xué)家。字君卿,一作君謙,號南峰、雁村居士等。 [70]孫月峰:(1543~1613),名鑛,字文融,號月峰。以號行。明代萬歷年間大臣。 [71]《嘉禾志》:元代至元年間修訂的關(guān)于嘉興地區(qū)的地方志,全稱《至元嘉禾志》。 [72]景德寺:位于今浙江省云和縣云和鎮(zhèn)后山村東側(cè)。 [73]《名勝志》:全名《嶺海名勝志》,是明朝郭裴所著的一本記載廣東地方事跡、人物和典章制度的專志。于明代萬歷廿四年成書。 [74]陳眉公:明代陳繼儒,號眉公,文學(xué)家,書畫家。 [75]《月令廣義》:明末學(xué)者馮應(yīng)京編撰。 [76]《太平清話》:明代陳繼儒編。 [77]夏茂卿:即明代夏樹芳,字茂卿,是萬歷年間隱士。 [78]晁無咎:即晁補(bǔ)之,字無咎,蘇門四學(xué)士之一。 [79]《云林遺事》:元末倪云林,字元鎮(zhèn),著名畫家。 [80]鄧尉山:蘇州西南三十公里光??h內(nèi)。 [81]王蒙:元代畫家,趙孟頫是他外祖父。 [82]《錄鬼簿》:記錄了自金代末年到元朝中期的雜劇、散曲藝人等80余人。 [83]楊維楨:元末明初文學(xué)家、書畫家。 [84]陸樹聲:字與吉,別號平泉,明代尚書。 [85]《墨娥小錄》:雜錄性質(zhì)的著作,輯錄者佚。 [86]湯臨川:即湯顯祖,明代戲曲家、文學(xué)家,江西臨川人,故稱湯臨川。 [87]馮夢禎:字開之,號具區(qū),又號真實居士,明代浙江秀水(今嘉興)人。 [88]王世懋《二酉委譚》:明代文人,嘉靖年間進(jìn)士,文學(xué)家王士珍的胞弟。此書記載了王在江西為官時的一件茶事。 [89]《涌幢小品》:明代朱國禎的筆記。 [90]董其昌:明代畫家、官員?!度菖_集》是董其昌的文集。 [91]李日華:明代戲曲家,字世甫。著有《紫桃軒雜綴》等。 [92]錢謙益:常熟人,字受之,號牧齋,晚號蒙叟,東澗老人。學(xué)者稱虞山先生。明末清初人詩壇的盟主之一。明史說他“至啟、禎時,準(zhǔn)北宋之矩矱” 明萬歷三十八年(1610)一甲三名進(jìn)士,東林黨的領(lǐng)袖之一。 [93]《五燈會元》:中國佛教禪宗史書。20卷。宋淳釣十二年(1252)(另一說是紹定間)由杭州靈隱寺普濟(jì)編集。“五燈”系指五部禪宗燈錄:①北宋法眼宗道原的《景德傳燈錄》;②北宋臨濟(jì)宗李遵勖的《天圣廣燈錄》;③北宋云門宗惟白的《建中靖國續(xù)燈錄》;④南宋臨濟(jì)宗悟明的《聯(lián)燈會要》;⑤南宋云門宗正受的《嘉泰普燈錄》。 [94]悉茗花:又名素英、耶悉茗花、野悉蜜、玉芙蓉、素馨針,屬木犀科?;ǘ喟咨瑯O芳香。原產(chǎn)于嶺南。喜溫暖、濕潤的氣候和充足的陽光,宜植于腐殖質(zhì)豐富的沙壤土??梢詨簵l、扦插法繁殖。亦可用于制作中藥。古代常作為婦女的頭飾,是溫帶和亞熱帶地區(qū)廣泛栽培的觀賞花卉。 [95]《佩文韻府》:類書,清代官修的大型詞藻典故辭典之一,專供文人作詩時選取詞藻和尋找典故,以便押韻對句之用的工具書。清張玉書、陳廷敬、李光地等七十六人奉敕編撰??滴跛氖辏?span lang="EN-US" xml:lang="EN-US">1704年)開始編寫,康熙五十年(1711年)成書。“佩文”是康熙的書齋名。其正集四百四十四卷,單字約一萬個,引錄詩文詞藻典故約一百四十萬條。 [96]《九華山錄》:南宋周必大在游覽安徽九華山時所作。 [97]冒巢民:(1611-1693年)字辟疆,號巢民,一號樸庵,又號樸巢,私謚潛孝先生,明末清初的文學(xué)家,江蘇如皋人。與方以智、陳貞慧、侯方域合稱明復(fù)社四公子。董其昌的學(xué)生。其著作《岕茶匯鈔》,是專門介紹江蘇宜興所產(chǎn)的岕茶。 [98]宛姬:董小宛,本名董白,字小宛,一字青蓮,皆因仰慕李白而起,明末秦淮八艷之一,后嫁于冒辟疆為妾。 [99]周亮工:明末清初時期的文學(xué)家、篆刻家、收藏家。字元亮,又有陶庵、減齋、緘齋、適園、櫟園等別號,學(xué)者稱櫟園先生、櫟下先生。 [100]《閩小記》:主要記述了福建地區(qū)的軼事舊聞、方物土產(chǎn)。 [101]朱彝尊:秀水(今浙江嘉興市)人,清朝初年的詩人、詞人、學(xué)者。字錫鬯,號竹垞,晚號小長蘆釣魚師,又號金風(fēng)亭長。著有《日下舊聞》,是一部地理學(xué)著作。 [102]葛萬里:清代人,號夢航,江蘇昆山人。 [103]黃周星:明末清初時期的戲曲家,字九煙,又字景明,改字景虞,號圃庵、而庵,別署笑倉子、笑倉道人、汰沃主人、將就主人等,晚年變名黃人,字略似,別署半非道人。金陵(今江蘇南京市)人。 [104]《別號錄》:九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其書采集宋、金、元、明時期人的別號,以下一字分韻編輯。編者為葛萬里,號夢航,昆山人。 [105]李世熊:(1601-1686年)明末清初的文人,字元仲,號愧庵,自號寒支道人,福建寧化人?!逗Ъ肥抢钍佬艿募印?/span> [106]《神玄顯教編》:是一部關(guān)于道教的集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