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東湖書院曾是江西東著名書院之一,其地址在今日南昌市中山路東段,靠近東湖之濱的百花洲旁,這里至今還有小巷,還叫東湖書院。但據(jù)專家考證,南昌東湖書院實際上有兩所:一所是元代的東湖書院,或可稱為古東湖院;一所是清代重建的東湖書院,也被稱為清東湖書院。古東湖書院坐落于南昌東湖之濱,因此定名東湖書院。書院就建在宋初李寅涵虛閣的舊址。 李寅,原籍建安,少年曾在南唐廬山國學讀書。官至諸司使。趙宋時任過衢州參軍,不久棄官歸隱。李寅的兒子李虛己,亦登進士,曾任洪州通判。李虛己迎養(yǎng)父親到官署,李寅看中東湖邊的一塊地方,便建起了涵虛閣。李寅和他的兩個兒子——李虛己、李虛舟在這里講學授徒,吟詩會友,故又稱“三李堂”。李虛己的女婿就是北宋著名詞人晏殊。 嘉定更化,理學與理學家由遭貶斥一變而備受推崇。書院建改達到宋代三百年來的最高峰。浙東鄞縣人、陸門弟子豐有俊就在這個時候來隆興府(南昌)任通判。他為了推動理學發(fā)展,光大陸氏心學門戶,又見涵虛閣久廢,便建議在此創(chuàng)建一所書院。他說:“古者學校既設(shè),復有澤宮。今長沙之岳麓,衡陽之石鼓,武夷之精舍,星渚之白鹿,群居麗澤,服膺古訓,皆足以佐學校之不及。此邦今都會,而不能延四方之名流,講誦磨切,殆非所以助成風教,請筑錘焉。” 豐有俊的建議得到了當時秘閣修撰、江西轉(zhuǎn)運使、權(quán)兼隆興府事的胡頰的支持,胡頰是大名鼎鼎的廬陵人胡銓之孫。他們當即決定“營棟宇”,“叢簡編”,然后招羅“賢雋”留居和攻讀。 嘉定四年(1211),從秋到冬,在府學教授劉余慶的主持下,以“學宮歲用之贏”,給錢二百萬,米百余石,沿湖修筑了三十四間房屋,建成了一所“門庭堂宇,宏麗崇深,庖幅器用,咸備無缺”的書院。胡頰又將東湖水利、水產(chǎn)和一部分公田收益劃歸書院,專供書院費用,并征求江南西路十一軍州圖書充入其中。 東湖書院的建設(shè)又得到繼任知府、江西提舉袁燮的支持,以至完成。 袁燮將東湖書院的建設(shè)情況上奏朝廷,寧宗皇帝趙擴敕賜“東湖書院”額,袁燮親自書寫《東湖書院記》。 記文不僅記載了東湖書院創(chuàng)建始末,更進一步闡明了陸氏心學的基本教育思想。他寫道:“君子之學,豈徒屑屑于記誦之末者,固將求斯道焉!”他所指的斯道,就是“吾心”,而此心“不假他求”。因此,他主張,書院的教學就是引儒者相與講習,有志于道,以養(yǎng)心、立身,從而宏大其器業(yè)。 陸子門徒袁、豐二人在主政隆興期間,辦起了傳播師說的書院,并請陸九淵的長子陸持之擔任東湖書院的山長。嘉定五年,陸持之又將他父親的文集合為三十二卷,由袁燮重刻于東湖之濱。東湖書院也就成了宣揚陸氏心學的重要基地。東湖書院填補了陸九淵死后幾十年的一段空白,它不僅在江西名聲極高,而且在全國也有一定影響?!疤幇茁梗螙|湖”成為當時名流、學者的榮譽學歷,許多著名學者都先后在東湖書院講學和游學。
8:吳澄求學的臨汝書院 臨汝書院是南宋時期江西撫州的一所著名書院,淳祐八年(1248)由江西提舉馮去疾所建,位于撫州城西南門外。 宋元之際的大學者、一代大儒吳澄從十六歲開始,便斷斷續(xù)續(xù)在這里學習。他的一生都深受臨汝書院的影響。 這所書院在他的記憶中如根深葉茂之樹,時時會探出些枝枝葉葉來,令吳澄難以忘懷。在《送臨汝書院山長黃孟安序》中,他深有感情地回憶在那里學習的情景: “余昔游處其中,有宿儒揭領(lǐng)于上,有時彥曳裙于下,肩相摩,踵相接,而談道義論文章者,彬彬也。晝之來集者如市,夜之留止者如家……臨汝為弱年游處之地。” 吳澄還在《臨汝書院重修尊經(jīng)閣記》里談到馮去疾創(chuàng)建書院的情況:“宋淳祐戊申,馮去疾提舉江南西路常平茶鹽事,至官之日,以其先師徽國公朱先生嘗除是官而不及赴,乃于撫州城外之西南,營高爽地創(chuàng)臨汝書院,專祠文公,為學者講道之所?!庇忠淮翁岬健坝嗌贂r一再就書院肄業(yè),不常處也,退而私淑于經(jīng),一句一字不敢輕忽。資凡力小,用志甚苦”。 臨汝書院的學術(shù)傾向是主朱學的。書院的創(chuàng)辦者馮去疾是朱門弟子,書院崇祀的是朱熹,而書院主張“一字一句不敢輕忽”的讀書方法顯然是朱夫子“讀書須是仔細,逐句逐字,要見著落”的再版,吳澄在這里受到朱熹學說的訓練。 臨汝書院的山長是程若庸。程若庸,字逢原,學者稱徽庵先生,徽州休寧人。早年師從饒魯、沈貴瑤,習程朱理學,曾主講于江西萬年的斛峰書院,還曾做過湖州安定書院的山長,是朱門的三傳弟子。 吳澄在臨汝書院是個勤于思考,有獨到見解,喜歡詰難的弟子,而程若庸作為朱門弟子,其論說并不盡合于朱子之意,并沒有株守門戶之見,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他擁有一定的質(zhì)疑精神,這給吳澄印象極深。而吳澄的博學多識和觀察敏銳使程若庸大為欣賞。兩人遂成忘年之交。他還把自己的兒子程存復、族子程矩夫介紹給吳澄,希望他幫助鞭策這兩位同齡人。吳澄在臨汝書院與程矩夫結(jié)下了深厚友誼,程矩夫后來也成為元代著名學者和重要文臣。 臨汝書院雖為朱門弟子所建,但從來就沒有拘守朱學的門戶。程若庸曾師承饒魯,饒魯雖為朱門后學,但其思想脈絡(luò)與朱熹并不完全一致,所以臨汝書院既為朱學陣地卻又不拘守于朱門。吳澄在該書院還結(jié)識了許端朝等一些師友,就學名師,群處研討,加深他的理學根底與修養(yǎng),也培養(yǎng)了認真讀書、大膽質(zhì)疑的精神。這一切對他后來的建樹影響很大。
撫州樂安鰲溪書院的創(chuàng)建者夏友蘭,字幼安,為吳澄弟子,是草廬學派在在江西最著名的學者。 大德四年(1300)建鰲溪書院,他捐田四五百畝以贍學者,是為草廬學派的重要基地。擬建之始,他曾上書官府,陳述建書院的緣由:“儒者之學必先考忠信禮義廉恥,收斂此心,近而人倫日用之常,遠而天地造化之運,必使秩然有當,洞然無疑。行之于身,得之于心,施之于事,無所不宜。用之于世,無所不能。其求端用力之方,在研究《四書》、《六經(jīng)》,初非記覽無益之書,以夸博洽;雕琢無用之文,以炫華藻而已。議建書院一所,延請名師,招致士友,相與傳習?!?/font> 這個辦學宗旨得到了吳澄的高度肯定,他對鰲溪書院的教育費心頗多,曾多次親筆為書院山長撰寫序文。書院盡管受官方約束,但還是較多保留了自由講學的風氣。由于書院離吳澄故里很近,這里自然也就成了草廬學派的活動場所。 吳澄曾用文辭斐然之筆著文稱贊夏友蘭:“……明悟之質(zhì),和精之氣,深沉之重,重厚之氣。 又稱: 其少也……如新磨之劍,匣藏未試,炳炳輝輝,后而鋒銳……其壯而學也,脫略凡近,超絕造詣,忘鑒于章句,探奧玄于理義,未嘗執(zhí)筆求工于文辭,未嘗挾冊多于誦記。 吳澄詩文出眾,從這些贊語中可以領(lǐng)略。專家稱,從整個草廬學派看,有義理與辭章結(jié)合傾向,學者中的許多人既是理學家,又是文學家,如虞集就被稱為海內(nèi)文豪。
明代,在江西講學的大師恐怕要首推吳與弼。吳與弼年輕時就以好學聞名,當時他父親吳溥在京城做高官,他躲在家里讀書,數(shù)年不下樓,即使往來于京都 吳與弼居鄉(xiāng)下,躬耕田畝,自食其力,追隨他求學的弟子很多,他便在家鄉(xiāng)撫州崇仁建起了小陂書院。有意思的是,除了正常授學之外,人們還常常見到這座書院的先生帶著弟子在田中務(wù)農(nóng),即使下雨天,吳大師也戴著斗笠、披著蓑衣與弟子們拿著鋤頭在地里忙呢。從田里到書院,他們放下犁鋤,吳大師跟弟子們一道吃著自己種出來的稻糲蔬豆,心安理得。 《明儒學案》里記有這樣一段細節(jié),甚為有趣。 說是一個叫陳白沙的從廣東來小陂書院向吳與弼求學。天還蒙蒙亮哩,先生就在外面端簸箕簸谷,干得歡呢。陳白沙不明就里,還躺在床上睡得正香,就聽先生亮著大嗓門說:“秀才若為懶惰,而他日何與到伊川門下?又何與到孟子門下?” 陳白沙一聽,自然趕緊起床,加入簸谷的行列。吳與弼肯定會滿意地看著這位學生的舉動,心里道,這才像話嘛!陳白沙后來成為了明代廣東理學的泰斗式人物。 還有一次,吳大師在割禾時,被鐮刀傷到了手指,他負痛說:何可為物所勝!竟揮鐮割禾如初。手上那把鐮刀畢竟還是奈他不何。 吳大師的這所小陂書院,就是一所既要勞動又要讀書的半農(nóng)半學的書院。 他在崇仁小陂講學,史稱其開“崇仁之學”。劉宗周稱其學問“刻苦奮勵,多從五更枕上汗流淚下得來”。他的理學,講的是身心修養(yǎng),通過履踐和讀書來修養(yǎng)身心。 小陂書院在崇仁縣西北約二十五里,后人在此祀?yún)桥c弼,以他的號康齋稱小陂書院為康齋書院。 11:胡銓與華林書院的關(guān)系及雷塘書院 南宋反對秦檜最堅決的廬陵人胡銓(1102—1180),字邦衡,號澹庵。南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進士,一生以救國救民為己任,把一生奉獻給抗金事業(yè),表現(xiàn)出強烈的愛國情操。胡銓的先祖胡奮,在西晉“永嘉之亂”時逃至江南,胡奮第四代胡履任江州刺史,胡履孫胡潘遷至奉新、高安交界的華林。華林胡家逐漸成為江南大族,他們建造的華林書院海內(nèi)聞名。胡家歷代出進士50余人。南唐時,華林世系的胡霸任吉州刺史,全家遷居吉州城東,胡銓即胡霸的八世孫。 胡銓家族為文化世家。胡氏華林書院和東佳書院、雷塘書院為當時鼎峙江南的三大書院。華林書院亦稱華林書齋、華林學舍、華林書堂,在奉新縣境內(nèi)距縣城五十里的華林山。其起始時間有關(guān)專家認為可推至南唐。《宋史》記載:雍熙中,邑人胡仲堯構(gòu)學舍于華林山別墅,集書萬卷,大設(shè)廚廩,以延四方游學之士。華林書院在五代、宋初曾產(chǎn)生相當大的影響,四方游學之士常數(shù)十、數(shù)百人。據(jù)載,北宋宰相王欽若以及曾鞏、曾布兄弟均曾到奉新胡氏書院游學。 華林胡氏以子孫的科舉成就當做自己的光輝業(yè)績,把入仕從政當做自己的榮耀事功,獲取功名利實祿是華林書院培養(yǎng)子弟的根本目標。華林書院把儒家經(jīng)典當作基本教材,他們講經(jīng)史,誦詩書,習禮樂,為的是家傳孝義,目標是與洙泗同風。正如有人詩中所說:“兒孫歌舞詩書里,鄉(xiāng)黨優(yōu)游禮讓中?!薄叭f卷詩書堆四檻,四方賓客到儒家?!彼握孀谠①澣A林書院的教學質(zhì)量,稱:“一門三刺史,四代五尚書,他族未有聞,朕只見今朝?!?/font> 江南三大書院的陳氏東佳書堂中科舉者達20余人,成為門楣光彩的典范;而另一所雷塘書院一度“四洪”齊名,享譽士林。東佳、華林、雷塘書院創(chuàng)辦者陳氏、胡氏、洪氏皆為義門。 其中雷塘書院亦稱雷湖書院,在建昌(今永修)縣,雷塘今劃歸安義縣,為義門洪氏家塾,創(chuàng)建人洪文撫。《宋史》載:文撫六世義居,就所居雷湖北創(chuàng)書舍,招徠學者。洪氏大族,衣冠之家,書院延續(xù)時間也很長,不僅子弟之秀者皆肄業(yè)于書院,且四方來學者也不辭千里,魚貫而進。洪文撫侄洪待用登咸平三年(1000)進士,為石州司法參軍,他娶了黃庶之女為妻,成了黃庭堅的妹夫,兩人有詩文相酬。元祐年間,洪師民重建洪氏書院,取名招賢。黃庭堅曾前來講學。洪師民有四子:洪朋,字龜父,幼孤,受業(yè)于祖母李氏,手不釋卷,落筆成文,尤長于詩,舅黃庭堅嘗謂龜父筆力扛鼎,著有《清非集》;洪芻,字駒父,紹圣元年進士,官至諫議大夫,有詩名,著有《豫章職方乘》、《老圃集》等;洪炎,字玉父,元佑三年進士,做過知縣,后為中書舍人,著有《西渡集》等;洪羽,字鴻父,紹圣四年進士,曾知臺州。四洪與其老舅黃庭堅學術(shù)上均趨蜀學,皆為江西詩派的后繼者。雷塘書院以“四洪”最為有名。 12:豫章二十四賢祠與豫章書院 明朝豫章二十四賢祠的前身是建于南宋時期的豫章書院。清代的豫章書院則在南昌進賢門內(nèi)書院街(今南昌十八中為其原址)。明萬歷年初,巡撫都御史凌云翼與潘季馴先后修葺。書院祀宋、元、明諸儒,故又稱豫章二十四先生祠,被祀者為江西十三都著名學者“理學名賢”,即羅從彥、陸九韶、陸九齡、陸九淵、李燔、黃灝、張洽、吳澄、吳與弼、羅倫、胡居仁、張元楨、歐陽德、鄒守益、羅洪先、魏良弼、舒芬、羅欽順、胡直、羅汝芳、王時槐、鄧以贊、李材、鄧元錫。時而有學者在此聚會講論學問。 據(jù)有關(guān)資料載: 清康熙二十八年(1688),巡撫商丘宋犖(1634——1713)重建理學名賢祠,祀澹臺滅明等四十七人。新增者有澹臺滅明、范寧、韓愈、范仲淹、歐陽修、周敦頤、程坰、朱熹、張栻、黃干、蔡元定、真德秀、陳皓、饒魯、胡儼、蔡清、邵寶、王守仁、胡敬方、萬思謙、萬廷言、章潢、鄒元標等。宋犖等大吏并與南昌人士講學其間。 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巡撫馬如龍重建詞廟,并在祠右明故都督劉挺故宅建立書院,額題為豫章。馬如龍聘南昌進士熊飛渭主書院講習。熊飛渭,號損齋,字漁濱,康熙三年(1665)進士。曾主桂林書院,離豫章后又主白鹿洞書院,歿于白鹿洞。豫章書院成為由巡撫直接掌管的省城書院,逐漸取代了友教書院原有的地位。 康熙五十六年(1717),巡撫白潢重建豫章書院,延請原右通政使、新城(今黎川)進士魯璦主講??偠匠6?、白潢與學政王思訓等捐膏火并購書籍。白、王征選各府州縣知名士子肄業(yè)書院,親臨課考,選擇優(yōu)秀作文刊刻流傳。魯璦,字建玉,號留耕,康熙二十四年(1685)進士,曾任主考,兩任國子司業(yè),太常少卿,學者稱西村先生。白又疏請圣祖愛新覺羅·玄燁賜額??滴跷迨四辏钯n書“章水文淵”額,由專差送到,懸掛書院之中。白自為祀文。祀文稱:“皇上親灑宸翰,書‘章水文淵’四大字頒賜豫章書院?!变辍奥嗜问轮T臣暨院中諸生謝恩贍禮詠嘆圣天子崇儒養(yǎng)士意深且重”。書院立于“前巡撫馬如龍,在康熙三十一年”。“又前此者,康熙二十八年”,“前巡撫臣宋犖市地進賢門內(nèi),創(chuàng)理學名賢祠,祀澹臺滅明以下四十七人,與都人士講學。二十年來廢不復舉。臣受事經(jīng)年,馭吏綏民稍有余暇,思有以振興文教。幸前規(guī)俱在,擴而充之,益營齋舍數(shù)十楹。就提學臣王思訓歲科兩試所得士親加考閱,拔其尤者百幾十人,俾肄業(yè)焉。給以廩餼,復購《十三經(jīng)》、《二十一史》,唐宋大家文集,先儒語,延聘科目名儒、致仕家居者為之主講習。于是次年庚子值鄉(xiāng)薦之期,疏懇廣額九名,視浙、楚中額以鼓厲士氣?!薄拔鹘涛恼碌赖轮疁Y藪也。自歐、曾為大家鴻筆為千百年學者指南,而朱陸講學于淳熙、紹熙間,門墻代興。明之康齋、敬齋、整庵諸賢,紹李、張、黃、蔡以致知格物相傳續(xù)。而念庵、東郭、水洲之徒,復崇陽明以推廣良知之遺緒。學術(shù)盛而名位亦與之俱崇,朝內(nèi)半江西之謠竟有明之祚,巍科世閥,常甲于天下”?!罢撜咧^國家之元氣系乎人材,人材之盛衰由學校之興廢。太學聚于京師,郡縣之學遍”宇內(nèi)?!皶赫咧T儒以經(jīng)術(shù)教授其鄉(xiāng),杖屨、琴書,學者聞風景從,較之王國設(shè)館更為切實。然宋世四大書院,江西白鹿洞則知江州周述為之,湖南石鼓則知衡州劉耀為之,岳麓則知潭州朱洞為之”?!笆劳街鲝汀⒛宪幹T先生講學授徒之功,而不知營齋舍,贍生徒,非司牧地方有力者不能勝任”。朱熹“知南康軍而宏白鹿之制,則又身當其任而為所得為,故其盛至于今不廢”。潢則“又能身當基任之所得為,不敢以難自諉”。故竭力而為書院建設(shè)盡其所能,作出了貢獻。 沿革:豫章書院——江西大學堂——現(xiàn)在的南昌十八中 王安石求學過的撫州宜黃縣鹿岡書院,是有鄉(xiāng)賢、詩人和學者之稱的杜子野的講學處,人又稱杜子野先生書院。 杜子野(1031—1100),宜黃縣鹿岡人,自幼勤奮,以博學聞名,平生致力辦學,創(chuàng)鹿岡書院,又曰“
王安石做了宰相,杜子野到王府見到這位昔日的弟子、今日有出息的大人物。王安石問他有什么需求?杜子野指著王安石書房壁上掛著的顏真卿所書東方朔畫家贊碑拓本說:“能將此拓本贈我,足矣。王安石毫不猶豫地取下像贊,并與金帛相贈。杜子野只收了像贊,余均退回。王安石深為這位鄉(xiāng)賢甘于清貧崇尚先賢的情操所感動,一輩子沒忘記這位老師。 14:李覯與盱江書院 被人稱為王安石改革的思想先驅(qū)者、哲學家的李覯,在撫州南城創(chuàng)辦盱江書院,羅倫的《建昌府重修李泰伯先生墓記》中說:“南豐曾子固,其高弟也?!?/font> 李覯(1009—1059),字泰伯,號盱江先生,故里以盱江流經(jīng)其地,因以為號。其祖居多里在宋時屬南城縣,明代新設(shè)瀘溪縣,今改名資溪,為江西資溪人。李覯出身貧寒,曾自稱為南城小草民、江南賤夫、草芥之民。幼即好學,六七歲開始知韻、習書,十二歲近文章。李覯曾多次貢于鄉(xiāng)郡,皆落弟而歸,于是一心向?qū)W,辦起了盱江書院,以教授自資,贍養(yǎng)寡母、妻子。以文章知名?!皷|南人士推以為冠”,聞風而至的從學者千余人。其所著豐富,有《李覯集》行世。 盱江書院于南宋寶祐三年(1254)由知軍楊鎮(zhèn)重建。有興文堂,祀創(chuàng)建人李覯。開慶元年(1259),知軍曾禁又重建,有思賢堂、明倫堂、洙泗堂以及誠意、正心、格物等齋。景定三年(1263),知軍錢應(yīng)孫籍富戶犯法田三千畝入于書院。又擴建書院,創(chuàng)殿宇講堂、薦授書院山長之官。元、明、清皆有史實記載,為建昌郡(軍、路、府)書院之首。 15:曾鞏和南豐曾氏書院 曾鞏的故鄉(xiāng)撫州南豐縣的南豐書院,是曾鞏和弟弟曾布等人求學讀書處。南豐書院原是曾氏舊宅,后改為地方公建,成為朝廷官設(shè)的書院。 曾氏世居南豐,曾鞏的四世祖開始就居于南豐,可謂歷史悠久。曾氏學舍建于宋初,甚至更早,可以追溯到曾致堯時。據(jù)《南豐縣志》:“舊有書院在奉親坊,曾密公舊宅,曾鞏有《學舍記》?!痹凇秾W舍記》中曾鞏談到幼時從先生讀書受學的情況,其中有“十六七時窺《六經(jīng)》之學與古今文章有過人者,知好人,則于是銳意欲與之并”之類的話,可見曾鞏日后著文成名之志即始于南豐書院。 據(jù)資料記載,自太平興國至宣和間,南豐曾氏中進士者三十余人,其中曾鞏就“一門六進士”,而有功名者近百人,這些都與曾氏學舍即南豐書院有巨大關(guān)系,其影響可知。曾氏學舍是一所家族式書院,其改為公建書院之確時已不可考。《同治南豐縣志》只說到宋時有書院,曾鞏為之記。因此曾氏學舍作為南豐書院前身,始于宋初,至元毀于兵火,后又復建。元代朝廷官辦的南豐書院,祀曾氏諸賢。 撫州書院從鄉(xiāng)村教育家杜子野在宜黃辦鹿岡書院后,曾鞏兄弟在臨川辦興魯書院,他還親自制定校規(guī)并任教,從此,書院便在臨川各地辦了起來。 16:樂史與慈竹書院 樂史(930—1007),字子正,號月池,撫州宜黃人。樂史的青少年時代是在五代十國的亂世中度過的。南唐后主時期,先以文辭而在南唐任秘書郎。入宋曾為平原主簿,后辭官歸隱。太平興國五年(980),樂史進士及第。 樂史知識淵博,“平生嗜好著述”,在文學、史學和地理學方面都有重要成就,他在中國文化史上最為突出的貢獻就是撰寫了歷史地理學巨著《太平寰宇記》。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體例空前完備的全國性地方志書。全書共計200卷,按照唐朝行政區(qū)劃,把全國分為15道,詳細記載了宋太宗太平興國年間平定閩越和北漢后的中國各州縣的地理沿革、風俗物產(chǎn)、人物古跡和藝文傳說等內(nèi)容。 樂史大約在舉進士前隱居讀書時,創(chuàng)辦了慈竹書院。書院原址位于今樂安縣。樂史曾作《慈竹詩》勸世,他在詩序里說:“予知陵州,見城郭村塢中有慈竹,生內(nèi)向,不離根本,非獨物象之奇,實乃草木之義門也。唐王勃、喬琳雖各為賦而孝慈之怨勸無聞焉,因為詩以識之。”《同治樂安縣志》載:“慈竹書院在縣西,慈竹出自陵陽,連理而無旁枝,樂侍郎史移植庭階,枝干森聳,迥異凡竹,此書院由名也?!睒肥泛退膫€兒子樂黃中、樂黃目、樂黃裳、樂黃庭皆為進士,“一門五進士”遂成千古美談。 17:流坑書院 在江西撫州樂安縣有一個被稱為“千古一村”的村莊,叫流坑。古代流坑人執(zhí)著于科考舉業(yè)仕宦之途,其堅忍不拔世所罕見。 千年流坑,初建于南唐五代,全村以董姓為主,尊西漢儒學家董仲舒為始祖,認唐代宰相董晉為先祖,是明代理學家董燧的家鄉(xiāng)。流坑歷史上可謂人才輩出,尤其在科舉仕途上。宋、元、明三朝,流坑人中進士者多達33人,文、武狀元各1人,官職上至宰輔、下至知縣的流坑人更是多達200余人。董氏還有一批在理學、經(jīng)學、教育、醫(yī)學和經(jīng)商諸方面有相當高造詣的人。 流坑不僅出了狀元和眾多進士,出了理學大家和宰相大官,還出了一個九十九歲高齡,以老眼昏花之年,齒落牙搖之軀,日日拼搏于青燈黃卷之中,無數(shù)次輾轉(zhuǎn)于雨潑雪澆赴京趕考之路,而終于斬獲賜進士并得授四品翰林編修的黃光乾老人。 流坑人在科場沖鋒陷陣,屢有斬獲,是因為流坑人家學有師承,村中大小眾多的書院作了良好的鋪墊。流坑宋代就有桂林書齋、子男書院、心齋書院和西山書院等多所學校,元代以后其數(shù)更多。明萬歷十年(1582)所修族譜便錄有天芳書屋、雪峰精舍、蓉山書院等書院二十六處之多。清道光庚寅年(1830)又修族譜錄有子男書院、心齋書院等書院、書屋、精舍共二十八處。在此之前,嘉慶十年(1805)修族譜時還曾收錄“心齋董先生書院記”、“雪峰書院記”等有關(guān)書院文章多篇。許多書院一時名重遐邇,如“西山”、“心齋”、“雪峰”即為三處著名書院,四方名儒多執(zhí)教于此。另外大宗祠有文館,各房的大小宗祠亦往往有族塾,延師課教本族子弟科舉制藝及辭章之學。各學塾皆有宗族資學之學田、祭田,總數(shù)在千畝以上。子弟進學科考,各級祠堂亦有不等的盤費資助。流坑村北的玉皇閣、村南的三官殿等處,則專為秀才、文士文會之所,供定期論學為文,詩詞唱和。除此之外,流坑還廣建各種紀念性建筑,如狀元樓、宰相狀元坊、五桂坊、文武魁元坊、步蟾坊等,萬歷年間其數(shù)竟有三十座之多。這些樓坊既向他人夸耀展示流坑人文之盛,也使族中子弟一開始就為一種勸學上進、光宗耀祖的濃烈氣氛所包裹浸潤,鞭策他們發(fā)奮讀書。這些書院及建筑對流坑歷史文化的發(fā)達作出了重要貢獻。 流坑書院的建筑多為縱向長方形,前為橫向長方庭院,前墻正中的兩側(cè)院墻分別辟牌坊式門,后為三開間的兩進或三進式主體建設(shè)筑,下堂單層,上堂雙層,構(gòu)成集講學、祀孔、敬賢、藏書于一體的綜合書院。流坑村北陌蘭洲上的文館,是村中留存至今的一座最大的書院,始建于明,重修于清,為一前帶泮池庭院的三進式建筑。文館內(nèi)部,兩廂為學子書房,中堂為先生講壇,上堂供奉西漢大儒董仲舒等祖先、名宦、鄉(xiāng)賢牌位。文館之側(cè),尚辟有小巧花園一個,還有藏書樓。從這座書院足可想見當年流坑教育之盛。 18: 龍光書院建筑規(guī)模,是豐城歷史上所辦書院中佼佼者。其建筑風格,具有四合院式布局的特點。院落座北向南,分前后兩進。中軸線上,首為大門、上石匾嵌有“龍光書院”四個黑色字,真字體,長2米,寬0.5米,今仍存,中為大殿,置先師孔子圣像;后為六經(jīng)樓,藏經(jīng)書三千余冊;之后為仰止堂。 19:燕山書院
22:
|
|
來自: 老劉tdrhg > 《十六、名勝/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