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唐·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三。 試玉句:作者原注“真玉燒三日不熱”,古時曾有“鍾山之玉,灼以爐炭,三日三夜而色澤不變”的傳說。辯材句:作者自注“豫章術,生七年而后知”。豫,枕木;章,樟木;這兩種樹小的時候很相像,要長到七年才能分辨清楚。 這兩句大意是:試驗玉石要燒滿三日火才能試出來,分辨枕木和樟木須要待七年后才能分辨清楚。 《放言五首》是作者貶官江州司馬途中奉和先期被貶官的元稹的詩。作者以試玉、辨材比喻對人和事的認識,須要經(jīng)越長時間的考驗才能認準,不能憑一時一事作出判斷。詩句運用典故和比喻表達情理,富于理趣。此名句可用于表示識別、評價人和事須要經(jīng)過時間的考驗,還可用于表示是正人君子,不做虧心事,是經(jīng)得起時間的考驗的。 “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周公輔佐成王時期,流言其有篡權野心,而后其“居東三年”,經(jīng)過成王考證非流言所說,成王親自請其繼續(xù)輔佐朝政。讒言足以傾陷賢才,這就需要當權者善于識別真?zhèn)钨t佞。王莽在西漢末年時,為騙取他人信任,長期假裝仁愛待人、恭勤下士,以致“公卿咸嘆公德,皆以周公為比”。 但歷史證明他的“謙恭下士”是偽,謀國篡權才是真。詩人舉此兩例從反面論證了要識別一個人要經(jīng)過時間考驗,通觀其歷史,不能草率從事,妄下結論,不用時間來考驗,就容易為一時表面現(xiàn)象所蒙蔽,不辨真?zhèn)?,冤屈好人?/font> 宋人有詩寫道:“少年胯下安無忤,老父圯邊愕不平。人物若非觀歲暮,淮陰何必減文成!”此詩講到了兩個典故,“少年胯下安無忤”是淮陰侯韓信少時曾受胯下之辱,人皆以為怯,而他有遠大的抱負,不與無賴少年一般見識,因而安然忍受沒有發(fā)作。 張良年輕時在下邳的橋邊遇到黃石公,這個老人故意將鞋丟到橋下讓張良去撿,張良曾“愕然不平”,“欲毆之,為其老,乃強忍。”年少負氣,似乎不及韓信。然觀其歲暮,韓信建功立業(yè)、兵權在握后,卻沒能堅持“學到謙讓,不 伐己功,不矜其能”,而是“以市井之志利其身”。 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批評其“失職泱泱,遂陷悖逆。”張良年少負氣,而后能“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 外”,為劉邦出謀劃策,屢建奇勛,死后被封文成侯。如果不看二人的晚年,就不能得出韓信不如張良的結論。因此可見時間的考驗,通觀其全部歷史對識別人才優(yōu)劣的重要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