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詩詞天地(shicitiandi)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xué),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 古人說起年紀(jì)一般都有代稱,要想更容易的理解古文,就需要明白這些指代。那么問題來了,你知道總角、垂髫、豆蔻……都是多大年齡嗎?一起學(xué)習(xí)吧! 剛出生之時(shí)。 《離騷》:“皇覽揆余初度兮,肇錫余以嘉名?!焙笠泊Q生日。 本意是指初生的嬰兒,因?yàn)閶雰旱钠つw呈赤色。 顏師古:“赤子,言其新生未有眉發(fā),其色赤?!?/p> 孔穎達(dá):“子生赤色,故言赤子。” 襁指嬰兒的帶子,褓指小兒的被子。后來以此借指未滿周歲的嬰兒。 2~3歲的兒童。 顏師古:“嬰兒始孩,人所提挈,故曰孩提也。孩者,小兒笑也?!?/p> 本指幼鳥,后指兒童。 《孔子家語·六本》:“孔子見羅雀者,所得皆黃口小雀。夫子問之曰:‘大雀獨(dú)不得,何也?’羅曰:‘大雀善驚而難得,黃口貪食而易得?!?/p> 髫齔(tiáo chèn):指七八歲的兒童。 髫謂兒童下垂之發(fā),齔謂兒童換牙。故髫齔謂幼年。 白居易就寫到:“髫齔七八歲,綺紈三四兒?!?/p> 亦作'垂齠 '。垂髫(tiao):三四歲至七歲(女)、八歲(男)的兒童 陶淵明《桃花源記》:“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十歲左右。 《禮記·曲禮上》:“人生十年曰幼,學(xué)?!?/p> 八歲(女)、九歲(男)至十四歲的少年兒童。 《詩經(jīng)》中就有“總角之宴,言笑晏晏?!?/p> 指女子十二歲的年齡。 南朝梁·武帝《河中之水歌》:“頭上金釵十二行,足下絲履五文章?!迸⒌搅耸q就可以帶釵了。 女子十三四歲(豆蔻是一種初夏開花的植物,初夏還不是盛夏,比喻人還未成年,故稱未成年的少女時(shí)代為'豆蔻年華')。 杜牧有詩:“娉娉裊裊十三余,豆蔻梢頭二月初?!?/p> 女子十五歲。(女子拾伍歲行笄禮,表示已經(jīng)成年,可以結(jié)婚了。女子15歲結(jié)發(fā),用笄貫之,因此稱女子15歲為'及笄',也稱'既笄') 指女子的年齡到了二十四歲。也泛指女子的年齡正處在年輕貌美之時(shí)。 范成大《元夕后連陰》:“誰能腰鼓催花信,快打揚(yáng)州百面雷?!?nbsp; 指男孩子13--15歲期間。 《禮記·內(nèi)則》:'十有三年學(xué)樂誦詩舞勺。成童舞象學(xué)射御。' 指男子15歲。 《論語·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xué)。” 男子十五歲。(到了十五歲,男子要把原先的兩個(gè)總角解散,扎成一束髻); 歸有光 《 項(xiàng)脊軒志 》:'余自束發(fā)讀書軒中' 古代男子15歲-20歲時(shí)期的稱謂。 舞象原本是古武舞名?!抖Y記·內(nèi)則》:“成童,舞象,學(xué)射御?!薄妒琛吩唬骸俺赏^十五以上;舞象,謂舞武也?!?/p> 舊時(shí)文人拆'瓜'字為二八以紀(jì)年,謂十六歲,詩文中多用于女子。亦作'分瓜'。 古代男子二十歲行加冠禮,表示成年。 宋濂《送東陽馬生序》:“即加冠,益慕圣賢之道。” 束發(fā),扎結(jié)頭發(fā),古代漢族男子20歲束發(fā)而冠,女子15歲束發(fā)而笄,表示成年。 男子二十歲。(古代男子二十歲行冠禮,表示已經(jīng)成人,因?yàn)檫€沒達(dá)到壯年,故稱'弱冠')。 男子三十歲(立,'立身、立志'之意)。 語出《論語·為政》'三十而立'。以后稱30歲為'而立'之年。 男子四十歲(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論語·為政》“四十而不惑”。以后用“不惑”作40歲的代稱。 男子五十歲。(知命,'知天命'之意)。 六十歲。 七十歲。 八十歲。 耄耋(mào dié):八九十歲。 一百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