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如何自學?自學書法應采取什么樣的態(tài)度和選取什么樣的方法?歷代學書成功者方法不盡相同,各有各的途徑和經(jīng)驗,所以無須強求統(tǒng)一。只有'得法',供自學者參考:一、勿亂寫,書法理論是核心指導 學書大致可以分為理論學習和實踐(臨習)學習兩個方面。理論是從實踐中總結。正確的理論往往揭示著事物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正確的書法理論是成功書法學習的'認識論'和'方法論,每個致力于學書的人都應該掌握這一'認識論'和'方法論'。 所謂書法理論,實是前人的成功經(jīng)驗或失敗教訓。不學前人經(jīng)驗,就有可能重蹈失敗舊轍,事倍功半。 所以善于學書的人,決不盲目實踐,以前賢經(jīng)驗和教訓為借鑒,努力找到一條適合自己走的光明大道,從而提高效率,簡化和優(yōu)化學習過程。 二、勿走偏門,臨帖是唯一捷徑 臨帖是學書之路的起點,是書法入門的捷徑。歷代書家都很重視臨帖。
歷代的碑帖繁多,這眾多的碑帖,因書寫者的藝術能力高低不齊或書寫的目的不同,雖然都有價值,但品位不等。有的不能作為'法書',甚至,不值得效法。所以還要審慎選帖,'選帖'如'擇師',。 三、勿虛空,實用是大前提 對待書法不能僅僅考慮藝術欣賞的一面,還要兼顧到漢字實用的一面。學習書法要老老實實地寫漢字,既要把漢字寫正確,又要將語言寫通順,起碼要讓人家認清和看懂,因為這是藝術語言與藝術表達的基礎。若能兼善字美文美更好。
四、楷書入門最靠譜 古人的法帖,真(楷)、草、隸、篆種類多樣,從何入手最為合適呢?歷來書家(書論家)各持言辭,認識不一。個人認為,相對而言,從楷書入手更為妥帖: 1、初學書法,應先重規(guī)矩和法度,方能步入正確軌道。 楷書八法(橫、豎、撇、捺、點、鉤、挑、折)齊備,最為嚴格,以此繩之,可算嚴師嚴教,定能精進。楷書筆勢穩(wěn)健,一招一式,規(guī)范有致。其點畫精細,最能訓練基本功夫,最能培養(yǎng)不浮不躁的心境。是得法、入門的正道。近人潘天壽說得好:'開始學書法,必須求法則,要正規(guī),要從正楷開始。' 2、初學書法,應遵次序,先靜后動,方能提高效益。 楷如立,氣象穩(wěn)靜。學過楷書,再學行書和草書,正是先靜后動,符合操作程序,更加方便轉換。蘇東坡說:'書法備于正書,溢而為行草。未能正書,而能行草,猶未嘗莊語,而輒放言,無足道也。'唐人張敬玄甚至義正詞嚴地說:'初學書,先學真書,此不失節(jié)也。若不先學真書,便學縱體,為宗主后,卻學真體,難成矣!' 3、初學書法,應從方便之處入手,方能早見成果。 在漢字書體形成和演變的時序上,楷書是最后定型的字體,是使用最廣的字體。從此入手,比起從篆、隸、草(行)入手,減少了識辨方面的困難。而且學了馬上益于日常實用,何樂而不為呢? 五、筆法是關鍵 對于筆法,古人都賦予了極高的評價和極大的重視,因為它是書寫的關鍵。寫字因用筆不同,或稱刷字,或謂填字,或叫涂鴨……,其效果大徑相庭。 筆法,在運用過程中,表現(xiàn)為提、按、絞、翻或使、轉、緩、疾等等,而在寫出的筆跡(墨跡)上,則表現(xiàn)為輕、重、圓、方或連、斷、潤、躁等等。掌握了各種筆勢的寫法,書寫才更加生動。若能運用自如,出手入化,就掌握了書法的關鍵。 六、學富是階梯 學書成就的高下,僅靠書法技法理論和臨帖實踐是不夠的。還必須加強多方面的知識修養(yǎng)和藝術修養(yǎng)。把有技法理論和精熟實踐功力比作'良種'(好苗),而把多方面的知識修養(yǎng)和藝術修養(yǎng)喻為'空氣、水分、土壤和陽光'(適宜的環(huán)境),好苗必須有好環(huán)境才能茁壯成長。所以,學富是攀登藝術高峰的階梯,一定要努力打造。 七、勤苦是通途 書法實踐必須強調足夠的量。也就是要下足夠的功夫,學習書法是件苦差事,沒有吃苦精神,沒有耐久的恒心,是不會有成績的。米芾說:'一日不書便覺思澀,想古人未嘗片時廢書也 看來,勤奮與刻苦習書是掌握和運用書法技巧的通途。天天使用毛筆工具的古人尚不敢懈怠,何況我們呢? 八、悟化是自立 何紹基說:'書家須自立門戶,其旨在熔鑄古人,自成一家'。所以,學書要求學象古帖,學好傳統(tǒng),不是最終目的。這就是要轉化和活用。'悟化'是出帖和著我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是自立的重要標志。不能'悟化',就不能熔鑄,就不能出新,視為死學。 需要提醒的是,'悟'和'化',不能著急,不能刻意,應循序漸進,'水到渠成'。 理清了上面八條思路,或者你早已明白并執(zhí)行了上述8點,方可自學書法。否則,就真的在自殺書法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