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天漢二年某一天某一個黑暗的小屋,中國文化史上最無恥的一幕發(fā)生了。司馬遷,這個中國文化史上最偉大的男人,被漢武帝下令閹割了。
起因是司馬遷為降將李陵說了幾句好話。當整個朝廷一疊聲痛罵李陵,連李陵最好的朋友蘇武也一聲不吭,司馬遷卻終于忍不住了。其實司馬遷與李陵素無交往,但這一張嘴就是千古遺憾。詩人不幸,國家幸!還是從這一仗說起。本來漢武大帝讓大舅子李廣利攻打匈奴,讓李陵作為后援。但李陵不情愿,蓋因李廣利無能,李陵害怕被拖累。漢武大帝非常惱火,于是讓李陵率領5000精兵,另發(fā)一路攻打匈奴,但卻讓李陵把戰(zhàn)馬全部交給李廣利,兩軍中途會合。潛臺詞就是你厲害你上啊。從那一刻起,李陵的命運已經(jīng)被刻寫。孤軍深入,騎兵變成步兵,而且缺少糧草,也無后援,只帶著幾輛大車,載著五萬支弓箭。風蕭蕭兮易水寒!李陵卻毫不在意。他是飛將軍李廣的孫子,稟賦天異,一代男神,更是一代名將。李陵的字典里沒有懼怕,只有報國。很快,李廣利幾乎全軍覆沒,只帶著少數(shù)人狼狽逃回。但李陵卻長驅(qū)直入,一直打到陰山,最后遭到了匈奴8萬多人的圍攻。白盔白甲的李陵精于戰(zhàn)法,以輜重戰(zhàn)車為掩體,射殺匈奴人,且戰(zhàn)且走。這一戰(zhàn)驚天動地,漢軍共射殺匈奴1萬多人,匈奴人血流成河,尸橫遍野。但最后因為弓箭缺乏,李陵不得已讓剩余400多人先走,自己留下斷后。李陵太神勇了,箭無虛發(fā),安全掩護其他人逃回,最終李陵被逼入一片小樹林。單于心驚膽寒,準備放棄攻打了。但有謀士提醒,此位將軍孤軍深入,區(qū)區(qū)幾千人,陷入十萬大軍的包圍中,不慌不忙,射殺匈奴精銳萬人,如果讓他全身而退,未來一定成為匈奴大患。單于如夢初醒,下令不惜一切代價,一定要抓住他。最終李陵弓箭用盡,被迫投降。在李陵連戰(zhàn)連捷,捷報頻傳之時,朝廷上一片稱頌;如今李陵兵敗被俘,朝廷又眾口一詞唾棄。人性如此難測,司馬遷非??床贿^,忍不住要發(fā)聲。
但稍有人心者,誰也料不到司馬遷竟會因此被連根拔掉。歷史上的文人生殖器被連根端掉的,只有司馬遷一人。李廣利是武帝最寵愛李夫人的大哥。漢武怎么可能不偏袒他?想當年漢武大帝是一個音樂發(fā)燒友,最喜歡中國好聲音。當時的音樂教父李延年就是李廣利他弟弟。有一天李延年有意為武帝演唱一個曲子:“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寧不知傾城與傾國?佳人難再得!”武帝聽得目眩神迷,流著口水,長嘆道:“真好,真好啊!世上難道真有這樣的好女人嗎?”平陽公主順勢推薦,說這個佳人就是李延年的妹妹。武帝慌忙召見延年妹妹,小女子果真妙不可言。武帝神魂顛倒,被迷得不要不要的,從此李家得幸。這是中國歷史上最經(jīng)典的一次營銷,沒有之一。后來好色的武帝又干脆把李夫人的妹妹也收了,肥水不流外人田,這女人就是李季。什么有人說武帝不可能這么好色?你有沒有忘記金屋藏嬌的典故。那可是武帝的童年時期。武帝對李夫人的寵愛無以復加,夜夜笙歌,很快就有了小王子;但李夫人命薄,生子后得了重病,容顏飛逝,憔悴異常。但這個遺世獨立的女人非比尋常,她打定主意,絕不讓武帝見自己最后一面,好讓武帝在未來無盡地思念自己。武帝著急,直接闖進來,李夫人就鉆到被窩里哭,就是不肯見面。就算武帝大怒,李夫人也在所不惜。李家人都來勸解,讓李夫人和武帝相見。李夫人幽幽地說:“你們傻啊,我是靠美色來取悅皇上的,色衰則愛弛。如果我一時心軟,讓皇帝看見我現(xiàn)在這個樣子,我從前辛辛苦苦積累的形象就會毀于一旦。如此,我死后,你們,還有我的孩子還指望得到他的照顧嗎?”李夫人臨死對武帝有兩個請求:一是不要看自己的遺容,二是拜托武帝照顧自己的家人。武帝痛不欲生,從此對李家的寵幸更是到了喪心病狂的地步。而他對李夫人的思念也至極致,甚至讓道士一定要把李夫人請回來相聚,否則就是死路一條。道士用皮影戲來蒙蔽武帝,武帝一見李夫人就痛徹心扉,大哭不止,結果李夫人驟然消失……你想想,李廣利是李夫人的親哥哥,又有臨死的相托。武帝不罩著他才怪呢。而司馬遷卻把矛頭指向了李廣利,這是其一。其次是武帝當時的內(nèi)憂外患。漢武大帝乃馬上皇帝,平生自視甚高,但衛(wèi)青、霍去病之后,大漢與匈奴屢戰(zhàn)屢敗,尤其是李廣利兵敗,李陵被擒獲,更讓漢武帝灰頭土臉,非常難堪。這個時候司馬遷火上澆油,那不是糞坑里扔石頭——找死。當然,最重要的還是文人相輕。武帝是個文青,吟詩作賦,無所不能。其文學造詣在中國皇帝中是數(shù)一數(shù)二的。但不管漢武大帝飛上天去,但要真和司馬遷比劃起來,還是要“略輸文采”的。司馬遷如椽巨筆橫掃千軍如席卷,中國歷代文人要和司馬遷比拼,估計都得玩完。后來的《史記》可為一證。
《史記》開天辟地,魯迅評價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人家一個人就把現(xiàn)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兩頂桂冠都戴在頭上了。你說,這樣一個光芒蓋過萬代的文人出現(xiàn)在身旁,你讓漢武帝怎么想?他看司馬遷還能順眼嗎?后世,武帝的好學生隋煬帝,也是嫉妒心很重。有一次薛道衡寫詩“空梁落燕泥”,社會一片贊嘆。隋煬帝恨得牙癢癢的,趕緊編造罪名把他殺掉,臨刑前還不忘嘲弄:“尚能寫‘空梁落燕泥’否?”不久社會傳聞,大才子王胄的“庭草無人隨意綠”,一時無二。隋煬帝臉都氣綠了。一時無二,那我算老幾呢?趕緊把他干掉了。隋煬帝吸取了漢武帝的教訓。當年漢武帝是把司馬遷的命根子拔掉了,但司馬遷的嘴巴還在,文人還要說話。于是隋煬帝直接把人家的命拿掉,于是天下太平。話說漢武帝下令宮刑伺候司馬遷之后,特意叮囑酷吏杜周:那個什么司馬遷血性十足,你一定不能讓他在閹割之前自我了斷,否則唯你是問。西漢法律規(guī)定連人命都可以贖,命根子當然也可以贖。漢武大帝再下令把司馬遷贖罪的錢提高到50萬兩,擺明了就是要閹割。然后讓人拿著小本子,看看朝廷之上有誰膽敢借錢給司馬遷?如此一來,窮苦司馬遷的悲劇就是必然的了,文章憎命達,這是古往今來文人共同的悲劇。司馬遷最終未能把根留住,邏輯的鏈條斷裂了,生命的熱血噴涌而出,《史記》藏之名山,后來人讀之,聲聲驚嘆,化作啼鵑帶血歸。《史記》最大的特點是,只據(jù)事實錄,使善惡自現(xiàn)。但當司馬遷寫到漢朝皇帝,他一定鋼牙緊咬,想起了漢武帝血淋淋的刀子,司馬遷也不是好惹的。文人的筆也是刀。出來混,一定要還的。于是,在司馬遷的筆下,漢高祖劉邦成了一個混世魔王,借錢不還,好色貪吃。項羽要烹殺他的父親,他竟然要分一杯羹;做到了皇帝,還是針尖小心眼,奚落他的老父親:“某業(yè)所就,孰與仲多?”一副小人得志的丑惡嘴臉。漢文帝則是一個庸人,毫無才能。漢景帝簡直就是一個混球,整天打架,還因為下棋打死劉濞的兒子。文景之治被司馬遷閹割了。景帝其實很了不起,主張休養(yǎng)生息。他說,“黃金珠寶,饑不可食,寒不可衣,都不如谷物和絲麻?!边@在當年,多么了不起。但誰叫你是漢武帝那個孫子的老子呢?等到了漢武帝這里,司馬遷對漢武帝“遠征匈奴”、“廣開三邊”的雄韜武略,一筆帶過。實質(zhì)上就是閹割了。但卻大肆筆墨描寫漢武帝“信奉鬼神”、“求仙問丹”、“封禪祭禮”、“蠱惑之亂”等不光彩的事情,把漢武帝的老底揭了個底朝天。。雄才大略、英明神武的漢武大帝,在司馬遷的筆下,成了一個自私狹隘、不務正業(yè)、不問蒼生、冷血無情的宵小之輩。誰說文人之怒就只能以頭搶地?一部偉大的歷史誕生了,漢武帝永遠被寫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包括漢武帝的老爹,漢武帝老爹的老爹,都被司馬遷閹割了。巴爾扎克說得真好。拿破侖用劍沒有做到的,我要用筆做到。漢武帝用劍只閹割司馬遷一人,司馬遷用筆閹割了漢武帝一大家族。但司馬遷的痛苦還是絕世的痛苦。在《報任安書》中,司馬遷寫到:“是以腸一日而九回,居則忽忽若有所亡,出則不知其所往?!备氖?,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一個殘缺的人,連死也無法入祖墳。這是司馬遷永恒的悲哀。
《史記》已經(jīng)完成了,雖萬死而無憾。于是在《史記》藏之名山之后,司馬遷竟不知所終。
歷史在這里畫上了一個句號。供無數(shù)的騷人墨客,低徊悵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