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個字:化 化 huà:左右結(jié)構(gòu),左收右放。 左部“亻”要收斂,但在這個字里不可寫太窄。首撇起筆側(cè)入,向左下方行筆稍平,稍重,力送筆端;豎筆在撇肚下面虛接起筆,豎身勿重,稍左斜,垂露收筆。 右部“七”字稍寬,稍重,注意與左部的距離。撇筆起筆與左部首撇的右端處基本平齊,注意行筆的角度、彎度和輕重與左部撇筆要有不同,稍短;豎彎鉤是此字的主筆,要縱展舒暢,遒媚瀟灑:起筆稍高,位置在兩個撇筆中間,然后向左下方行筆,與撇筆尾部相接,漸輕,到拐彎處為最輕,彎不可拐死,拐彎后橫畫要厚重,稍呈弧形,要注意長度(要使撇筆起筆的重心處在中間位置),到位后挑筆向右上方出鉤,要內(nèi)圓外方。 歐陽詢 顏真卿 虞世南 褚遂良 陸柬之 王羲之 懷素 祝枝山
第一個字:會 【每日一字】會(290)2015.06.05 第二個字:通 通 tōng:半包圍結(jié)構(gòu),布局得當(dāng)。 右上部“甬”字形瘦高,下部收斂。上面“”旁逆鋒起筆,然后向右上方行筆,漸細,到位后向右下方頓筆寫撇,注意角度;右點連接橫、撇,不要重。下半面“用”字不要寫寬:左豎不要重,稍左斜;橫折鉤虛接起筆,橫輕靈、稍抗肩,略呈拱形,到位后向右下方輕頓,稍內(nèi)擫下行,豎略右傾,與左豎稍取背式,鉤不要大;中間兩橫靠左,稍抗肩,等距,不要長;最后豎筆實接起筆,垂直有力,收筆不要太尖,注意下面三個收筆呈一條斜線,為下部平捺做好鋪墊。 左下部“辶” 旁為固定寫法,注意把握與右上部的距離。點筆靠近“”旁的左端,收筆向左下帶出小鋒,以引出下一筆;橫折彎鉤起筆稍靠左、靠下,橫畫抗肩,稍重,到位后稍抬筆鋒,然后向右下方頓筆,接著回鋒走個小“S”彎,注意輕重變化以及與右部的距離;平捺藏鋒起筆,一波三折,走勢與“甬”字下端相相協(xié)調(diào),舒展灑脫,注意捺腳與上面筆畫的對應(yīng)位置,最后捺尖要稍平壓。 歐陽通 顏真卿 柳公權(quán) 褚遂良 王羲之 米芾 趙孟頫 文征明 祝枝山
第三個字:雙 雙 shuāng:上下結(jié)構(gòu),上收下展。 上部“雔”字整體稍抗肩,注意形態(tài)的變化。左邊“隹”字應(yīng)左展右收,斜勢稍大:撇筆起筆落筆向右,然后向左下方行筆,撇身稍重、稍長;左垂露豎在撇肚處起筆,稍左斜,不要寫長;撇點要靠上,勿重;四小橫勿重,注意起筆位置,等距抗肩,形態(tài)要有變化;豎筆實接起筆,垂直有力。右邊“隹”字位置稍高,左邊要收:撇筆起筆稍高,落筆向右下方,然后向左下方行筆,撇身稍輕,角度稍立,注意收筆位置;左垂露豎在撇尖處起筆,稍輕,稍左斜;撇點起筆與左邊的撇點基本平齊,略重;四小橫要注意與左邊四橫的對應(yīng)關(guān)系,不再贅述。 下部“又”旁要往上靠,上收下展。橫折撇的起筆在“雔”字的中間,橫畫一帶而過,打個小彎接著寫撇,撇身稍彎,角度稍平,要遒勁有力;捺筆要舒展灑脫,露鋒起筆靠左,形態(tài)有點“S”彎的意思,稍平,過撇筆后向右下方行筆,漸給力,到位后稍停,捺角要低于撇尖,然后緩慢向右漸提筆出鋒,最后捺尖略下拉。 歐陽詢 顏真卿 褚遂良 王羲之 米芾 趙孟頫 王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