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步穿越措美峰游記 楊振軍 凌晨六點,天還沒亮,從山城迭部一路驅車向措美峰山腳下的卡壩鄉(xiāng)進發(fā)。因為是初次徒步深度穿越甘南第一高峰措美峰,徒步穿越成員的心里充滿好奇和興奮,到達措美峰入口卡壩鄉(xiāng)尼欠村時,天剛蒙蒙亮,措峰生態(tài)旅游農民專業(yè)合作社的牦牛馱隊已經等候在村口。跟向導一一打招呼后,把所有隊員的行李和露宿用品全都馱到5頭牦牛身上,穿越旅程正式開始。 山峰挺拔,叢林密布,人走在高山峽谷間顯得那么的渺小,這樣的旅行讓心情少了一份包袱,多了一份愜意。四位向導趕著牦牛跟在不遠處,悠揚的吆喝聲在迭山白水間回蕩,成為迭山深處最美妙的山歌。 初次穿越,每個人都像穿梭在山林間的獵手,手中的相機是最好的獵槍,獲取的好照片是最好的獵物。景在高處,人在林間,視線的弊端讓攝影家們感到些許遺憾,但他們不放過微景觀的拍攝——林木、花草、路邊的黃牛都被一一攝入他們的鏡頭。我想這就是攝影名家的一份敬業(yè),一份執(zhí)著。 眼看著最佳拍攝時間已過,在一處廢舊的木屋旁,大家歇下腳步,等待與馱隊成員會合。這里叫帕義,海拔2600米。 性格爽朗的偉國,憨厚實誠的益高,熱情友善的鬧交,見多識廣的貴奇,四位地地道道的迭部藏族漢子,很快就趕了上來,麻利地從牛背上取下燒水壺和干糧,生火、打水、燒茶。 山里人最大的熱情莫過于勸吃勸喝,哪怕只是一杯大茶,一塊兒糌粑。就在簡單的早餐中,馱隊成員和攝影師們有了第一次深入的交流,話語中聊得最多的還是前方的景色。 說是路,只不過是條通往高山的羊腸小道,前行的勇氣更多來自于每個人的信心。大家滿懷激情一起高呼“穿越措美峰,一定能成功!”響聲震徹山谷。 前進,朝著最高峰攀爬。 穿過一片杉樹林,一片柏樹林,一片斜草坡,便漸漸出現(xiàn)了高原杜娟。路始終是“之”字型,坡度在45度以上,爬坡難度可想而知。即便是這樣的路,即便張潤國和常銘兩位攝影家年逾花甲,但長期的野外攝影活動練就了他們一身不凡的真功夫,二老始終打頭陣,緊跟在后面的是牦牛馱隊,而我們這些平日不好好鍛煉的后生被遠遠甩在了后面。 山越爬越陡,前方是高山草甸。地面潮濕、陰涼。再往上,便是石山巖石路。 每個人一生中都會有一段最為難忘的旅程,在這之前,我總認為攀爬冶力關風景區(qū)的蓮花山應該是我一生最難忘的一次,但與迭山群峰競秀、萬壑交錯的氣勢和萬丈豪情相比,攀爬蓮花山真的不算什么。 高山、峽谷,而后又是高山、峽谷…… 腳踩在被風化后的碎石上,行走顯得格外費勁,好在途中偶爾有溪流和小瀑作伴,旅程也顯得不那么孤單。 在一個埡口,終于出現(xiàn)一個最佳攝影平臺,大家興奮地叫喊著,瘋狂地拍攝,只可惜光線太強,只能留作資料圖片。 翻過埡口,是一條緩上坡的石山峽谷,走著走著,前方被一扇石山屏風擋住,只能折繞過去再往上攀爬。 行走間,記不清走過多少步路,歇了多少回腳,喝了多少次泉水,擦了多少次汗??傊?,道路的艱險讓人產生返回的念頭。隊友相互鼓勵說:好風景永遠屬于最勇敢的人,好風景在路上,堅持就是勝利??粗奈幌驅臀覀儽池撝林氐脑O備,還顯得悠然自得,再想想紅軍長征途經迭山的艱苦,對比草鞋與專業(yè)登山鞋,衣衫襤褸,饑寒交迫與衣食無憂,牦牛馱隊的專業(yè)服務,深深感覺到,我們還有什么理由退縮,登山靠的就是一種無形的精神力量和堅定的毅力。 艱難地繞過這座石山,來到一個小山坳,中間是高山草甸,兩側懸崖絕壁巍然屹立,抬頭仰望,隱約能看見通往山頂的蜿蜒小路,抬頭仰頭的角度能讓頭頂的帽子掉落。咬咬牙,堅持前行。 向導說,到了山頂盡量不要大喊大叫,那樣會招來雨水。老百姓千百年來總結的經驗,是有他的科學道理的。走到半山腰,終于看到穿越山頂的石洞,隊友們禁不住吼叫了起來,也許是巧遇,雨真的來了,連雨傘雨衣都來不及取,我們就被澆成了落湯雞,相機和鏡頭只能往懷里揣。為了防止意外發(fā)生,隊伍被合攏在一起,好在是陣雨,走走躲躲,對趕路沒有太大的影響。 魯迅先生說“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倍诘酱朊婪澹覀円娮C了迭山兒女如何用堅韌的毅力,征服迭山的險峻,硬是在懸崖峭壁上打通一條連接牧場與家的天塹之路。 功夫不負有心人,歷經爬坡的艱難,總算到達了海拔4050米的洞口。近看這個山洞,是人工鑿開的,直徑約3米,長度約10米。洞口是個招風的地方,大風嗖嗖地直往里灌。聽向導介紹,打這個洞所用的機械設備都是從山腳拆卸成散件后馱運上來的,沒有打洞之前,去山背后的牧場最少要繞著多走三天的路。 攝影家們拋開一路的艱辛,迫不及待地拍攝山背的風景。只見千里迭山山勢雄偉,連綿起伏,奇峰羅列,怪石嶙峋。山谷間萬木蔥蘢,顯得清逸秀麗。拔地而起的山巒像含羞待嫁的少女,用云霧遮住了自己最美麗的容顏。 本想過了山洞,下坡就會平緩一點,沒想到更是異常陡峭,腳下鋪滿了風化的碎石,為了防止山石滑落,保證人員安全,我們讓馱隊先行,人跟在后面。路深不見底,視線被形態(tài)各異的巨石擋住。向導告訴我們,走這條路千萬不敢在途中休息,山上的石塊隨時有滑落的危險。我們深一腳淺一腳地艱難前行。 雖然時至八月,但路上依然能碰見一寸多厚的積雪,路邊懸崖下不時發(fā)現(xiàn)幾把鐵鍬,這是牧人留給過往路人修路用的。怕山石滑落,我們不停止地急下行三個半小時,走得肌肉抽筋,腿肚打顫,再往下是一片杜鵑林和灌木林,穿過后來到一片荒涼的沙石灘。 寬約20米的沙石灘看來是從山溝沖刷下來的泥石流的遺跡。沙石灘很平緩,很開闊,順溝往下走,灘面上長出許多柳樹,雨水的沖刷下,有的樹根裸露著。 時間已接近下午五點了,牦牛馱隊成員先行一步去安營扎寨,隊員之間只能用最原始的尖叫方式相互聯(lián)絡,等待會合。身體和心理受到嚴峻考驗之后的隊員,疲憊不堪,躺在沙石上,靜靜呼吸著無人區(qū)的新鮮空氣。 約莫一小時,隊員們陸續(xù)跟了上來。每個人都有說不完的感慨。張潤國告訴我們,他走過藏北高原、羅布泊等好多國內外知名穿越景點,這一次徒步穿越的第一天就感受到了迭山的高大和穿越的艱辛。 美美地修整一陣后,繼續(xù)往前趕,經過約兩小時的行程,終于在寧瑪草坪跟牦牛馱隊會合,宿營地海拔3200米。 總結第一天的行程,徒步穿越約35公里,對體力和毅力是最大的考驗,上不完的山,下不完的山,上上下下的行進中也感受到了迭山橫峰側嶺、起伏重疊的秀美景色。 馱隊成員已經準備好了方便面、臘肉面條和茶水,因為逼近夜幕降臨,加上細雨綿綿,我們在匆忙的搭建戶外帳篷和夜餐中結束了全天的活動。 第二天早晨,鳥兒清脆的鳴叫聲中,大家伸著懶腰從各自的帳篷走出來洗漱。抬頭仰望,晴空萬里,晨光照射在昨日穿越的山尖,煜煜生輝。大家你一言我一語,談論著昨天的艱辛和今天的行程。 拌酥油糌粑,吃臘肉炒土豆。吃飽喝足后,馱隊成員負責收拾帳篷、清理垃圾,攝影登山隊友先行出發(fā)。這一天因為地勢平穩(wěn),路程的艱難程度只是第一天的一半。 一條河水從山澗流過,越往下水流越大,因為水上沒有橋,只能脫了鞋挽起褲腿淌過河。 選定一處彎彎的河道,俯下身子以河流為前景拍攝遠處的山和近處的林,拍攝出的照片別有一番視覺沖擊力。因為是牧道,路從河的一邊穿到河的另一邊。順河而下,河流越來越急,途中經過一座5米多長的獨木橋,湍急的河水齊腰高,四位向導步履輕盈,像阿迪力走鋼絲般的穩(wěn)穩(wěn)走了過去,而我們幾個手握撐桿,膽顫心驚,撅著屁股一步一步挪過去,滑稽的動作引得大家捧腹大笑。 過橋后地勢越平坦,能看到不遠處的草地上有成群結隊的牦牛悠閑地吃草,路也越走越寬。前方又要過到河的對岸,這時已經有個像模像樣的木板橋,過橋后有一個小草坡?lián)踝×宋覀兊囊暰€,爬過草坡往下看,心中不由得驚喜萬分,好一副天然的山水畫,這不就是傳說中的世外桃源嗎?四座漂亮的藏式小木屋,屋頂經幡獵獵,屋前小菜園用木柵欄圍成圈,屋后有清泉從山中流出,水流帶動的嘛呢經筒轉個不停,有一位年輕小伙兒手握奶瓶為一只野生小盤羊喂奶,展現(xiàn)出人與自然的完美和諧。 走進一家牧戶,主人熱情地為我們沏茶倒水。據牧主介紹,這里共有6家牧戶,都來自卡壩鄉(xiāng)尼欠村?;馉t、土炕、瓢盆碗筷、太陽能發(fā)電板等日常用具一應俱全,生活跟正常家庭沒有兩樣,只不過只有男人,沒有女人。 我想生活在這樣的環(huán)境,對于我們路過這里的人來說,是非常向往的一種人生狀態(tài),但是要讓我們年復一年地過著這樣的田園生活,會感到寂寞難耐,畢竟安逸的城市生活讓我們的身心已變得懶惰和貪婪。在與牧主的交流中,他們沒有流露出絲毫的艱辛,這就是對待生活的態(tài)度,也是我們此次穿越的最大感受——學會滿足,懂得放下! 通過牧戶了解到,那只小盤羊是一只迷途的小盤羊,牧主去放牧的時候發(fā)現(xiàn)它躲在一處巖石下凍得發(fā)抖,于是脫下外衣抱回來喂養(yǎng),準備養(yǎng)大后放歸自然。 牦牛馱隊還沒跟上來,加上第一天的行程中有兩位隊友的腿拉傷了筋,我們在這里等待與馱隊會合,商議下一步的打算。 約一個小時后馱隊趕到了,共同商量了這一天的行程,敲定了最近的宿營地。 改變后的行程比第一天輕松了許多,離牧場5公里的哈斯道岔路口,改道右側慢上坡,穿越西里道嘎樹林后,是一條正規(guī)的牧道。 因為路不是很遠,途中也拍攝了不少照片,大家說說笑笑,邊聊邊走,聽說向導益高是卡壩遠近聞名的民間藝人,休息的時候大家強烈要求益高唱一首原生態(tài)的藏歌。益高也毫不拒絕地展示了自己的歌喉,在悠揚的歌聲中,大家忘記了疲勞,忘記了道路的艱難,上山的勁兒更足了,決心更大了。 走完了這一天的路程,在海拔3600米的格吾塘草灘扎營。這里四面環(huán)山,中間草坪,酷似坐在手掌心。 大家互敬互助,視若親人,一起動手支扎帳篷。時間充足,夜餐時我負責和了一大盆面,大家都參與其中,提水,拾柴,炒土豆,浸泡干酸菜,揪面片,做了一頓美味可口的臘肉酸菜面。 總結第二天的行程,我個人更多的看到了迭部的人文氣息,看到了牧場的生活,感受到了自己內心世界的起起落落?;蛟S這一天,旅行不光是觀光,更多的是接受了一次心靈的洗禮和凈化。 如果說穿越旅行的前兩天是對生理和心理的嚴峻考驗和重大挑戰(zhàn),那么第三天,就是歷經穿越艱險后享受成果的一天。“最好的風景永遠留給最勇敢的人”這句話用在這一天再也合適不過了。 凌晨四點半,張潤國和常銘二老早早地喊大家起身,馱隊成員已經為我們準備了早餐。拌糌粑,煎熱剩飯,吃飽喝足后已近6點。攝影家們怕錯過好時間,急切的心情溢于言表,我們迅速打上背包向對面的山頂進發(fā)。急行一個多小時爬上海拔4100米的卡熱卡山峰,州攝影家協(xié)會成員周俊杰第一個到達山頂。 “有好貨,趕緊來!”周俊杰高興地喊了起來。我到達山頂時,頓時被眼前的景色所震撼,浩瀚千里迭山,猶如盤龍巨蟒橫臥天際,巍峨壯觀,最為幸運的是我們遇到了迭山云海。 “這樣的云海,我們也很少遇到,看樣子你們都是大貴人?!毕驅_玩笑說。 只見萬里碧空下,紅日斜照在巖峰和云帶上,真可謂“綿綿長飄三萬尺,疑是銀河降人間?!壁s上來的攝影家們興奮不已,他們個個像小孩,跳動著,叫喊著,感嘆著,急切地拿出相機和三腳架,拍攝,再拍攝,生怕錯過這難遇的美景。 是的,迭山是雄渾的迭山,更是柔美的迭山。一片云霧迷離之景,是詩情,是畫意,是少女含而不露的含蓄美,令人置身其中,神思飛越,浮想聯(lián)翩。我想這是迭山饋贈給我們最好的禮物。 一個小時,僅僅一個小時的時辰,彌漫的云霧開始漫過山野向我們包圍。 “足夠了,這就值了!” “這就像是曇花,曇花之所以美,是因為它把轉瞬即逝的美留在了人們的心里。迭山最美的容顏,我們記住了!” 攝影家們滿足地邊聊著邊收拾行囊。 張潤國建議大家到前面的小山丘再看看,看有沒有更大的收獲。接下來所遇到的景象更讓大家驚喜萬分。 “快來看,佛光!”…… 起先到達的人高興地喊起來,其他人趕緊跑上去看。 果真,隨著云霧慢慢散去,一束明亮的光影從我們身后穿射過來,在對面山頭出現(xiàn)了一道五彩光環(huán),這光環(huán)正和唐卡繪畫中的“佛光”一模一樣。稀奇的是每個人都能在光環(huán)中看到自己的影子,走到哪里光環(huán)跟到哪里,很是奇特。 用相機拍,用手機拍,用攝相機拍,大概持續(xù)一個多小時,直到光環(huán)慢慢隱去。 云霧散去,這時能看清下方是一處深山大峽谷,我們的目標是爬到峽谷對面的尕作海山腰,整個路程就像一個大大的“V”字形。 沒有等待馱隊的到來,我們順溝而下先行拍攝。路途中的風景跟前兩天的截然不同,這個大峽谷四面環(huán)抱的山巒是一種類似于泥漿的沙土山丘,表面不長任何植物,多半形似筍茹,甚是奇特。 下到溝底,爬到對面山口已到中午,行走不算很艱難,只是走到對面的山才發(fā)現(xiàn)路程不止是我們看到的那個“V”字形,用“M”型來描述才算最為準確。大家坐在草坡上等待牦牛馱隊送來干糧。 因為這一天拍到了最好的照片,所有隊員情緒高漲,時時拿出相機回放,相互切磋著、交流著。對于才入門攝影的人來說,這是一次最為難得的學習機遇,畢竟張潤國和常銘是行內響當當的名家,兩位攝影專家從取景、角度、光線到后期處理一一講解,其他人洗耳恭聽。 牦牛馱隊來了,大家吃了些干糧。因為中午光影不適合拍照,繼續(xù)把不用的設備馱到牦牛身上往前趕路。 經過尕作海山谷,有一條溪水流淌,水溝中的大石巖上我們發(fā)現(xiàn)了類似于古冰川遺跡的漩渦花紋,棱角和花紋勝似人工雕刻。河邊的亂石堆中還發(fā)現(xiàn)了形似蝸牛殼,直徑約4公分的古生物化石。這是我們此次穿越的一個意外發(fā)現(xiàn),足以說明這里的古冰川遺跡仍舊保持著它的原貌。 前方是高原杜鵑林,回頭再看我們來時的路,越往上走看到的風景越壯觀,爬到海拔4050米的迪里尼西山頂,迭山景點之南鑿那古冰川遺跡完全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腦海中盡是盤古開天辟地,混沌初開時朦朧景象。 美哉!壯哉!峽谷峰林縱橫交錯,那群筍茹般的山丘相互緊挨著,形態(tài)各異,如盛開在迭山深處的八瓣蓮花,又如天兵天將掉落人間的灰白頭蓋,顯得格外壯觀美麗。 據向導介紹,傳說英雄格薩爾王與魔王在這里較量過,抱石頭比賽中,格薩爾王戰(zhàn)勝了魔王,取得了勝利。細細觀察迭部人文,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英雄格薩爾王的品性全都集中在了迭山男兒身上,長得高大威猛,性格直爽好勝! 此次穿越活動的最終目的地就是眼前這片藏在深閨人未知的雄宏之地,站在這個高度遙想茫茫宇宙浩瀚蒼穹,驚嘆造物主的鬼斧神工。如果不是穿越活動時間緊,真該在此駐足幾天,好好等待最佳的拍攝時間。離營地還有些路,我們只能帶著遺憾依依不舍地跟它說再見。 這一天,在海拔3800米的雜里熱門營地,我們做了一頓豐盛的晚餐,把剩下不多的藏香豬肉和措美人家特有的珍珠洋芋全都煮了,三天的結伴同行,大家有艱辛,有快樂,有關愛,更有接連不斷的驚喜。明天就要告別了,心底感到一絲不舍和留戀。這一晚,我們將手電筒綁在三腳架上當探燈,端起酒杯跟馱隊的兄弟們喝告別酒,沒有輩分大小,只有兄弟之情,熱熱鬧鬧地唱著聊著,直到很晚很晚。 清晨醒來,大霧彌漫,吃過早飯,馱隊成員執(zhí)意要送我們一段路程。沿著雜里尕山谷下行,這一路像個小盆地,牧草豐盛,峽谷開闊,河水蜿蜒流淌,各色的山花競相怒放,令人心曠神怡。走出小盆地大概花費了3個小時,腳下依然是風化石塊,極其難行。半道有一座天然石門,石門兩側堆砌著的石墻延伸到石崖腳下,穿石門而上,巖石間隙中不時有盛開的藏雪蓮。中午時分到達海拔4100米的角地尕山頂,大家在這里合影留念。這時忽起大霧,能見度很低,我們小心翼翼地轉過一個山腰,便到了角地尕大山谷。整個山谷堆滿了風化的石塊和石子,山勢極其陡峭險峻。大家一步一步向下滑行,腿腳抽筋,酸痛難耐,道路的艱辛不禁讓我想起了一部法國人拍攝反應西藏題材的電影《喜馬拉雅》。 如果徒步穿越迭山措美峰這條線路用“前無古人后無來者”來形容是毫不夸張的,最后一天的下山和第一天的上山顯得無比的艱辛。這應該是迭山不忍踐踏它的容顏,為世人設置的天然防線,他以千仞壁立、群峰磅薄的威嚴氣勢圍成石柵欄,只有有恒心,有毅力,懷博愛之心的人才配欣賞它的真面目。 艱難地走完亂石下坡路,先前到達山腳草坪的馱隊成員已經為大家準備好了最后的告別午餐。大家圍坐在一起,一一談論著內心真實的感受。 “措美峰很美,但好多人不知道,下次帶你們的朋友來,馱隊一定保證你們安全,讓你們玩好!”馱隊成員熱情地說。 是啊,我們有什么理由不介紹更多人來這里觀光旅游呢?在幾天的深入交流中發(fā)現(xiàn),馱隊成員是在甘南多麥國際旅行社的帶動下,自己成立了旅游合作社,專為來迭山措美峰登山攝影者提供野外馱隊服務,獲得勞務補償,帶動更多的農牧民增收致富。為了讓攝影登山愛好者親身體驗,更好地宣傳徒步穿越線路,馱隊成員在這次活動中付出了艱辛的努力,提供了完全免費的服務。 吃飽喝足,要跟馱隊成員告別了,他們還要翻山越嶺返回卡壩鄉(xiāng)尼欠村,而我們要順溝而下到達尼傲鄉(xiāng)尖尼村。 一路走,一路看,一路拍,領略尼傲原始苯教“木日神山”的雄偉,觀賞一路堆砌的瑪尼石和旋轉不停的水轉經筒,不時路遇虔誠轉山朝拜的人們,身心沐浴在迭山溫暖的陽光下。 徒步穿越活動結束了,收獲的喜悅打在背包里,裝進行囊中,在往后人生的心路歷程中帶著它繼續(xù)前行。 措美峰攝影圖片選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