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追蹤】余之戰(zhàn)友郭炳成,1950年夏,患過敏性鼻炎,整日噴嚏連連,其聲達于戶外。1982年10月,遇于甘肅西峰鎮(zhèn),詢其舊恙,竟纏綿32年不愈。每年夏初必犯,至秋涼漸漸減輕而愈。服中西藥不計其數(shù),無效。
 今年體質下降,腰困如折,氣短懶言,畏風畏寒,感冒不斷,鼻流清涕不止,鼻中癢如蟲行,頻頻打嚏不止,聲音較32年前已微弱許多。年僅54歲,彎腰駝背,儼然一老人矣。診其脈沉細微弱,舌淡欠華。
詢知近2年,小便余瀝,咳則遺尿,50歲后陽事亦廢。考本病初病在肺,久病及腎。已非益氣固表,疏風散寒所能見效。萬病不治,求之于腎,遂擬一方囑服3劑。
【組方】:附子30克,麻黃、細辛、紅參(另燉)、炙草各10克,腎四味(李可老中醫(yī):枸杞子,菟絲子,仙靈脾,補骨脂各30克)120克,鮮生姜10片,棗10枚,蔥白3節(jié),麝香0.3克(沖服),加冷水1500毫升,文火煮取500毫升,2次分服。
另配《金鑒?碧云散》:鵝不食草、細辛、川芎、辛夷、青黛各5克,研粉少許吸入鼻內(nèi),日2次。
5日后,為余餞行,一路上竟未聞噴嚏聲。老郭素來拙訥,喜怒不形于色。至家,則嫂夫人迎候門外,頻頻道謝不迭。久年痼疾,3劑而愈,大出意料之外。而體質怯弱如此,難保來年不犯。
為預防之計,囑全河車2具,鹿茸、紅參、三七、琥珀各60克,蛤蚧3對,冬蟲草50克制粉,日服2次,每次3克,熱黃酒送下。余事畢返晉,此事久已淡忘。1984年夏,老郭偕夫人、長子回忻州探親,專程半途下車,登門造訪。知其痼疾已2年未發(fā),且體質改變,邁步穩(wěn)健,紅光滿面,難言之隱疾亦愈。
之后,余遇此癥,即投麻附細加味方,皆獲奇效。此證之關鍵,多屬腎中元氣不固。腎為先天之本,生長發(fā)育、強壯衰老之所系。所謂種種“過敏性”疾病,皆責其先天不足,亦即自身免疫力低下。從腎論治,可謂治本之道。益氣固表,脫敏止癢,隔靴搔癢而已。
來自:中醫(yī)可愛的理想的博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