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是F易友想去看的一個地方,所以元旦期間與三位易友去逛了一下,現(xiàn)先上幾個圖大家看看,有興趣的易友可以先談下初步的看法,大概有結(jié)無結(jié)。后面再續(xù)上考察細(xì)節(jié)和個人看法。 圖1,遠(yuǎn)看山勢 ![]() 圖2,另一角度遠(yuǎn)看 ![]() 圖3,拉鏡頭看 ![]() 圖4,另一角度拉鏡頭看 ![]() 圖5,再拉近一點鏡頭看 ![]() 圖6,到山口往里看 ![]() 圖7,在山口拉鏡頭看 ![]() 因F易友說喜歡那山中的屏下貴人, 故有約此行。遠(yuǎn)遠(yuǎn)觀看,我說形好,但剛健飽滿而未見其柔,恐怕難結(jié)。但既來之,就上山逛逛吧,看看是否因林木遮蓋而有未見之變化。 山腰大開有墳,遠(yuǎn)看就很顯眼。上山只有一條小路,但見老林茂密,藤木相纏,離開小路就極難行走,所以我們只是沿路到了大墳的位置。 圖8.正看墳?zāi)古c后山 ![]() 來到大墳前,果然有點規(guī)模,這么高的山上做墳,人工貴過材料,估計最少花了十幾萬。 在墳前看穴星頂,似乎尊正高大,這也是吸引人的地方,可惜,墳后幾十米的斜坡,呈45度斜角陡下(我們走上去都要喘幾口大氣),有斗脈之嫌。穴后不起圓腦,左右八字斜撇削薄,何來圓暈?墳左右亦不見腮角,只是人工填泥蕩開,實地看不見兩肩,削薄無護。 圖9,墳?zāi)谷?/b> ![]() 在拜臺前可看到左右后方比較露空,特別是左后方更明顯,與左右高峰顯得前重后輕,比例失衡。 現(xiàn)場測得入首氣寅66度,左巽峰139度,巳峰145度。右亥峰337度,子峰359度。內(nèi)堂水出申245度。(皆地盤) 圖10.近看墳?zāi)?/b> ![]() 此墳有三個坐向,墳體是坐寅64.5度,石碑是坐丑39.5度(石碑嵌在墳體里另立一向,與墳體顯得很別扭),祭臺是坐寅59度??傊w看到墳體,石碑,祭臺各向不同,顯得很別扭,似是傳說中的內(nèi)立一向,墳立一向,碑立一向,臺立一向??上烍w石碑坐向與入首氣不合,是非退財難免。 圖11,墳前看明堂 ![]() 圖12,明堂全景圖 ![]() 圖13,墳前看左邊 ![]() 圖14,墳前看右邊 ![]() 圖15,墳后俯看墳體 ![]() 在墳后看,可見左右削薄。拜堂只是人工筑起的平臺,原地貌實際從上到下都是45度斜坡陡下,脈至拜臺下又右折急下。 圖16,墳后看明堂全景 ![]() 圖17,高處看穴場與明堂. ![]() 拜臺下右折脈,有一老墳,此處更是脈尖削薄,荒蕪只見碑界,久無人祭拜之象。 圖18,高處再看明堂 ![]() 拜臺本是很陡坡的,只是人工筑起,在后面看就象騰空架起。再看明堂,直出無關(guān)欄,堂氣無收,財難守也。若非人工筑起個水庫襯一下,更是一無所取。
![]() 圖23,拜臺前看右二 ![]() 圖24,穴星頂 ![]() 穴星頂只是個小圓頂,所以成立不了:下不結(jié),會不會上結(jié)“照天蠟燭”的天穴的推想。 圖28,穴星頂上看左邊山脈 ![]() 山頂上看左邊的山脈,其實并非維護我們站的山頭,起伏生動,另有結(jié)作。 圖29,穴星頂上看右邊山脈 ![]() 山頂上看右邊的山脈,都在海拔6百到7百多米,從衛(wèi)星圖得知,上面有天池,另有大結(jié)去處,我們站的山頭,難以作主呀! 圖30,穴星頂上看土屏 ![]() 山頂上看土屏,可惜非此山之正出脈,只是在過脈之間,微起小頂,偏出之脈。 圖31,偏出脈 ![]() 看此偏出之勢,力薄而弱,實是行龍所帶之貴器而已,豈能作主。 補一張易友攀樹所攝的來脈圖 ![]() 圖32,再回首示例偏出脈
![]() 回頭再拿遠(yuǎn)看穴星照示意,偏出之脈,非土屏正出也。 圖33,衛(wèi)星圖 ![]() 再拿衛(wèi)星圖示意,實是行龍一腳,所帶貴器也。墳上可見左右后方兩坑較空,而左右前之山又太高,前重后輕也。黃圈墳位處,下脈尖削急下,并無化氣,人口難安,一切財力皆浪費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