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有一天,我們在父親認老的五官里讀出了脆弱,直到有一天,我們在父親的道歉里看見了他缺席時的焦慮。父親的生活史上有大片空白,沒有與孩子朝夕相處的親密沒有為孩子擦淚的柔軟,缺乏表達愛的空間…… 父親節(jié)已經(jīng)過去,我們希望往前追溯,掀開父親的神秘面紗。每一位父親,都曾是一個男孩。你的父親在你印象中或許焦慮,憤怒,都是因為他曾是一個孤單的小男孩,而從男孩到男人、甚至父親這條路,多長、多遠、一路難行。 我們一直以為男性是理性的動物,于是剝奪了男孩情感的權(quán)利。那么,是什么讓我們的男孩沉默寡言、忍耐痛苦、限制情緒?他們需要什么樣的幫助?我們但愿藉由改變“錯誤的情感教育”,讓男孩去擁有“其它”選項。 美國曾對 15~19 歲男性青年做過訪談?wù){(diào)查,男孩們普遍相信:男人受人尊重是很重要的;談?wù)撟约旱碾y題意味失去尊嚴;身材矮小很可恥,要具備體力;男人不必做家務(wù)事。男孩模仿家庭與社會的性別人際關(guān)系,發(fā)展出了復制且建立自己認同的社交模式。 為何男性以為自己要堅毅勇敢?讓我們從對男孩的懲罰文化談起。 2016 年電影《荒野獵人》拿下了奧斯卡最佳影片,在野地蠻橫求生的意志與果敢也為萊昂納多拿下了最佳男主角。影片以“苦其心志”去雕琢一個男人以肉搏完成自己的過程。歌頌雄性激素的電影不是原罪,但仔細想想,血債血還的復仇、弱肉強食的生存法則,一向是我們現(xiàn)今社會鍛煉男孩成為男人的唯一路徑。 體罰教育是其一,“窮養(yǎng)男、富養(yǎng)女”的邏輯思維除了將女孩推入永恒的被保護困境,更是也將男性帶往一條粗暴的路。每一個在青春期曾極端反抗的男孩,可能都有一對有“暴力前科”的父母。:比起與孩子談?wù)撋屏寂c情緒,父母更擅長用體罰告訴孩子什么不能做;比起讓男孩在情感上認同自己,父母更期待養(yǎng)出一個獨立健壯的男孩。 在進入同儕階段,男孩又進階地接受著支配與被支配的“殘酷文化”。世界名著《蒼蠅王》寫了一群 6~13 歲的孩子在荒島上的殺戮故事。他們必須選出領(lǐng)袖,在那樣的世界冷靜與理智行不通,只有強悍與暴力可以生存。當多數(shù)女孩們被社會指使讀著《小美人魚》時,男孩們正在經(jīng)歷每一天真槍實彈的《蒼蠅王》。 在透過結(jié)盟建立安全感的秩序里,男孩必須不斷變強,成為男子漢,收集“男子氣概”的星星貼紙,成為“成年的男人”。他們會有意識地攻擊有溫柔、同理心、脆弱特質(zhì)的女/男性,通過這樣的攻擊完成自己的競爭——一個夠格的男孩。 男孩們對自己殘忍,似乎也沒必要對其他男孩仁慈,這也是為什么青春期的男孩中特別容易出現(xiàn)對于體格較弱和性別氣質(zhì)陰柔同伴的霸凌。一個男人的沉默至此開始。他們?yōu)槭裁葱枰w諒痛苦?他自己一直都在痛苦的循環(huán)之下。他們?yōu)槭裁葱枰型硇模慨斈丬浫蹙歪尫帕怂斯裟愕臋C會。 男孩不能哭; 男孩要通過體育或是競賽類活動證明自己的力量; 男孩要藉由貶低女孩價值來建立自己的尊嚴。 1997 年的一項研究顯示,父親對孩子的照顧參與度相較 20 年前提高了 15%。性別意識啟蒙后,越來越多的父親開始投入家庭照顧,實踐父職。許多父親表明在孩子嬰兒時期深感自己的無能,例如他們無法代替妻子喂奶,在滿足孩子的生理機制上無法獲得認同,就這樣失去一次又一次與孩子建立親密關(guān)系的機會。 Emory University 研究人員在2017年領(lǐng)導的一項研究發(fā)現(xiàn)的結(jié)果為:父親給女兒唱歌,朝她們微笑的時候更多,使用的語言比對兒子的更具識別度,表現(xiàn)出的悲傷也多得多;他們對兒子的用詞更注重成就,比如“獲勝”和“驕傲”。 男孩接受父親的命令成長,勝過領(lǐng)會父親的情感成長。
家長制特別容易讓父親用來使兒子服從,透過養(yǎng)育機制的權(quán)力控制男孩。母親與男孩間則容易出現(xiàn)情感勒索,女人如果無法通過教育或是職場提升自己的地位,在家庭里的進階便是透過母親與妻子的身份確立自己的權(quán)力范圍。母親把自己的社經(jīng)地位期望投射在兒子身上,也把很多對家庭的責難推到兒子身上,或許很多兒子都聽過母親說“你不要變得像你爸爸一樣”。 這種對待男孩的方式錯失了孩子的真正人格——成為一個有出息的男孩、成為解救被父親壓迫的母親——造成了男孩成長過程中對家庭的矛盾情感。他既不成英雄(無法超越父親),也成不了孩子(如果父母把兒子當作實踐社會期望的手段)。 用“期待”影響男孩的行為選擇; 以“父親形象”雕琢小孩的成長; 以“母親身份”施壓小孩的未來選擇。 一個男孩的青春期需要面對許多互相對立的感受。男孩的社群練習是從競爭開始的,他們少有機會去察覺他人情緒,甚至在成長過程中不被要求同理。在復雜的情感關(guān)系中,迷失的男孩既無法拉下面子表達情緒,也找不到一種新的語言去理解。理解一段性關(guān)系,對他們來說比理解情感關(guān)系容易許多。 女孩也是男孩通過親密關(guān)系成為男人的“過程”,他們一方面需要女孩來支持自己的雄性形象,一方面以屏棄嘲弄女孩樹立男性尊嚴。男孩的情緒生活面臨三大挑戰(zhàn):親密、欲望與權(quán)力。如果一個男孩難以表述自己內(nèi)心的傷心與孤獨,只會用憤怒或冷淡響應(yīng)不理想的感情狀態(tài),如果一個男孩難以釋懷自己的性沖動,伴隨而來的將是自己不健康的感情關(guān)系。
我們的文化告訴我們男孩天生對性好奇。事實上,女孩一直被教導要遠離性,否則她們好奇的程度可能與男孩沒什么區(qū)別。對性好奇、有性探索并不可恥,重要的是我們的家庭和社會教育鮮少教育孩子什么是安全的性距離。父母必須假裝自己的男孩不會自慰、手機里沒有A片、在學校不會傳遞A漫。男孩接受性知識往往少了一成事實信息——A片里女孩說不要就是要?現(xiàn)實世界可不是如此。 然而男孩痛苦的也是他們對親密關(guān)系的想象:一段美好的性,男性要強悍擔任支配角色,甚至必須要用暴力去顯示自己輕視女性、充滿力量。男孩會非常惶恐自己的“第一次表現(xiàn)”,殘酷的社會經(jīng)驗教導我們的男孩消滅溫柔、柔軟等被歸類至“女性化”的感受,現(xiàn)有的刻板異性戀兩性教育與其說是性別教育,不如說是教育男孩女孩如何通過家庭扮演好各自性別角色的權(quán)力教育。 “好男孩教育”期待男生要滿足女生需求; 男生必須透過追求文化討好女生,例如:要對女性的人生負責、幫女生提包包、吃飯要男性買單; 鼓勵男性的性功能鏈接他的人格自尊、鼓勵男性以性展示權(quán)力支配女性、鼓勵男性透過言語霸凌女性取得雄風地位。 從自我、家庭談到人際關(guān)系,這僅是男性面對強大父權(quán)結(jié)構(gòu)較容易被看見的局部。男孩有許多的難題,他們長時間保持沉默且不愿求援。擁抱自己的各種情緒將是未來男性期許性別友善的第一步。 想要男孩有不同的成長,或者在未來可能成為一位不一樣的父親,最好的方式就是提供他們機會,去勇敢地表達自己的內(nèi)心世界。男孩值得擁有人類情緒的全部。 授權(quán)轉(zhuǎn)載自女人迷網(wǎng)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