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當(dāng)年戰(zhàn)國時的屈原流放去溆浦的途中,他在德山的回眸處;就在當(dāng)年唐朝詩人劉禹錫從楓林里極目楚天時,目光的滯留處;就在枉水出沅江的險峻的孤峰嶺上,明代萬歷年間,由“公辦民籌”的辦法,修起了一座八方石塔,高1 6米,上置寶瓶,華蓋由青瓦所覆,呈白色,古樸凝重,巍巍乎有如在云端之上。孤峰嶺有塔,端莊而秀麗;德山有孤峰嶺,莊重而嫵媚。 常德有德山,輝煌而有勝景,給燦爛的楚文化重重地抒寫了一筆。于是有許許多多關(guān)于古塔的美麗傳說在民間傳開,它在人們的心中有了地位,它在歷史的長河里更有了神秘的色彩。它就像一座燈塔,永遠(yuǎn)給江面上往來的船夫漁叟以信心和力量;它就像一顆璀璨的明珠,輝映著廣袤富饒的濱湖大地。無論從什么角度,都能看到它亭亭玉立的身姿。江上的漁舟唱晚,咿呀的槳聲繞塔旋;天上的大雁回浦,鼓起的天風(fēng)拂塔來;忽如一夜春風(fēng)至,孤峰塔嶺上花開千萬朵,古塔在花團(tuán)錦簇中笑看晨光染層林,明月上東山,一江漲潮拍岸急…… 60年代初期,我曾帶領(lǐng)一群戴紅領(lǐng)巾的小朋友春游上了德山,直奔孤峰嶺上的孤峰塔。頓時,小朋友們嘻笑著把古塔簇?fù)碇?,天真地提出了許多許多的話題。我撫摩著古塔,望著塔上面長的野草,望著有點兒傾斜的塔身,我饒有興趣地對孩子們講歷史,敘傳說。返校后,一篇篇《觀德山孤峰塔》的文章便呈到了我的面前。我被他們那一句句充滿愛鄉(xiāng)愛國之情的語言深深地感動了。有位同學(xué)說:“晚上,孤塔老人似乎向我蹣跚地走來了,向我訴說著古老的常德歷史,同時也向我敘說第一面五星紅旗飄揚在常德城頭的情景,向我講述人民眾手讓常德舊貌變新顏的難忘的日夜,同時還向我介紹從它身邊走出去干大事的劉復(fù)基、林伯渠、宋教仁、丁玲、沈從文……” 是的,古塔就是一位慈祥的老人,一位飽經(jīng)滄桑的老人。它是常德歷史變遷的見證人。它在一代又一代孩子的心中投下的影子是高大無比的,是像流水一般的歲月沖洗不走的。 70年代初期,我因為釆訪德山的幾個工廠,到了孤峰嶺,只見古塔已蕩然無存,一磚一石已不見,掘地三尺連塔基的巖石也挖走了。據(jù)說是毀塔修了防空洞。我的心頓時像沉到了無底深淵,一下便跌坐在雜草叢中,眼前浮現(xiàn)出許許多多戴紅領(lǐng)巾的小朋友。他們在喊。他們在哭。孤峰無塔,似靜靜佇立無所依;常德無塔,似一輪朗月也黯淡了下來;孩子們不見古塔,好像如火的情感頓遭暴雨澆淋……孤峰嶺上,野草萋萋,螢飛兔走,不可能有人來了,《觀德山孤峰塔》的文章不可能有人再寫了。古塔的悲歌,托予杜鵑聲聲啼,隨著江水嗚咽流。 但是常德的人民決心要尋回這位飽經(jīng)滄桑的慈祥老人。 于是沿用古時建塔的方法,又“公辦民籌”,于80年代末期,在孤峰塔的舊址上,把塔重建起了。新建成的塔仍為八面七級,乳白色的塔身,古樸之風(fēng)猶存,孤峰塔的靈氣猶在,但新塔并非舊塔,比過去的塔氣派多了:琉璃瓦蓋與綠樹掩映,分外光彩奪目;外環(huán)走廊可逐級憑欄遠(yuǎn)眺,于最高處望楚天,只見一片鮮亮的色彩在涌動,使人由衷地贊嘆大地的瑰麗;塔的八角還懸掛有風(fēng)鈴,風(fēng)過鈴響,似奏出了劉禹錫在常德寫的《竹枝詞》: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我于國慶五十周年前夕,邀二三知己,專游孤峰嶺了。登上孤峰塔,我的心情歡悅多了。失去的,又由人民尋回來了。割斷了的歷史,又由人民焊接上了。人民的意志是不可抗拒的。重建的孤峰塔趕上了改革開放的好時代,它終于看到了長長的鐵路線從常德飄過,它終于看到了一條條嶄新的大道織出了常德的絢麗,它終于看到了沿江的幾座氣勢非凡的亭閣點綴著常德的新貌,它終于看到了常德人民迎接國慶五十周年的洋洋喜氣…… 但是我上上下下,尋尋覓覓,總覺得感情起伏,心思難訴,一絲兒惆悵仍然伴著山野的空寂掠上了心頭。原來我的腦海里總忘不了小朋友們的那一篇篇生動感人的《觀德山孤峰塔》的文章,總忘不了古塔的身影。因為它和常德人民一道抗擊過歷史上的多少次的風(fēng)風(fēng)雨雨。 不過,沒有見過古塔的人,新塔也就是古塔了,《觀德山孤峰塔》的文章又會有新的內(nèi)容了。 作者: 彭其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