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味 地 黃 丸 《小兒藥證直訣》 【原文】地黃丸屬性:治腎怯①失音,囟開不合,神不足,目中白睛多,面色白等方。 熟地黃八錢,山萸肉、干山藥各 四錢,澤瀉、牡丹皮、白茯苓(去皮)各三錢。上為末,煉蜜丸,如梧子大,空心,溫水化下三丸。(《小兒藥證直訣》) 【注釋】①怯:在此為不足之意。 【譯文】地黃丸的屬性:主治腎虛失音,囪門閉合遲緩,精神不足,眼睛白睛多,面色白等癥狀。熟地黃24g,山萸肉、干 山藥各12g,澤瀉、牡丹皮、白茯苓各9g。以上藥物研成粉末,煉蜂蜜做為藥丸,如梧桐子大小,空腹,溫開水送服三丸。 【按語】本方證為腎之陰精不足,虛熱內(nèi)擾所致。腎藏精,主骨生髓,腰為腎之府,齒為骨之余,腦為髓之海。腎陰不足則 精虧髓少,故腰膝痠軟,牙齒動搖,頭暈?zāi)垦?;腎開竅于耳,腎陰不足,精不上承,故耳鳴耳聾;腎藏精,為封藏之本,腎 陰虛則相火內(nèi)擾精室,故遺精;陰虛生內(nèi)熱,甚者虛火上炎,故骨蒸潮熱,消渴,盜汗,舌紅少苔,脈沉細數(shù)等。小兒囟門 不合,亦為腎虛生骨遲緩所致。治宜“壯水之主,以制陽光”,即以滋陰補腎,填精益髓為主,兼配清虛熱、瀉濕濁之品。 方中重用熟地黃,味甘純陰之品,主入腎經(jīng),滋陰補腎,填精益髓,為君藥。山萸肉酸溫,主入肝經(jīng),補養(yǎng)肝腎,并能澀 精;山藥甘平,主入脾經(jīng),補益脾陰,兼能固精,共為臣藥。三藥腎、肝、脾三陰并補,稱為“三補”,以補腎陰為主,兼 有養(yǎng)肝補脾之效。澤瀉利濕泄?jié)幔苑朗斓攸S之滋膩;牡丹皮清泄虛熱,并制山萸肉之溫澀;茯苓淡滲脾濕,既助山藥之健 運以充養(yǎng)后天之本,又與澤瀉共利濕泄?jié)?,三藥稱為“三瀉”,均為佐藥。諸藥合用,共奏滋陰補腎之功。 本方的配伍特點:三補三瀉,以三補為主,肝脾腎三陰并補,以補腎陰為主,補中有瀉,寓瀉于補,標本同治,以治本為 主。 【趣味速記】萸茯丹要熟瀉(想象:漁夫單要熟蟹——山茱萸、茯苓、牡丹皮、山藥、熟地、澤瀉)。 {六味地黃丸的臨床應(yīng)用} (1)多發(fā)性硬化 【原文】諸髓者皆屬于腦。(《素問•五臟生成篇》) 【譯文】各種髓(包括骨髓、腦髓、脊髓等)都屬于腦。 【按語】腦為髓海,腎精可以化髓補腦,腎精不足者則髓??仗摚袷в?,精神失常。故元神失用所致的精神失常者,其 治療當以滋補腎陰,填精補髓為主。六味地黃丸可以滋補腎陰,填精補髓,對于髓??仗?,元神失用者治之有效。 [病案舉例] 患者,男, 40歲,因精神抑郁,左側(cè)肢體運動不靈3周,于2004-11-07就診。該患者1年前曾因精神抑郁、復(fù) 視在某醫(yī)院精神科診為精神分裂癥,經(jīng)治療2個月余好轉(zhuǎn)出院。3周前無明顯誘因又出現(xiàn)精神抑郁,睡眠時遺尿,左側(cè)肢體 無力。在某醫(yī)院診為腦梗塞,給予尿激酶、脈絡(luò)寧等治療3周,病情未見好轉(zhuǎn)。查體:精神抑郁,反應(yīng)遲鈍,計算力及記憶力 下降。左側(cè)中樞性面癱,伸舌略向左偏,左側(cè)腱反射活躍。左側(cè)上下肢肌張力增高,左上肢肌力Ⅲ級,左下肢肌力Ⅳ級。左 側(cè)巴氏征(+)。舌質(zhì)淡紅,苔薄,脈沉細。頭顱CT掃描示:右額葉白質(zhì)片狀低密度灶,大小2.2 cm×3.6cm,雙側(cè)側(cè)腦室旁白 質(zhì)區(qū)不對稱性密度減低區(qū),各腦室腦溝未見異常,提示脫髓鞘病變,多發(fā)性硬化。診斷:多發(fā)性硬化。辨證:腎虛髓空,元神 失用。治以滋腎益腦,開竅通絡(luò)。方用六味地黃湯加味: 熟地黃12g 山 藥12g 山茱萸12g 澤瀉9g 茯 苓9g 牡丹皮9g 仙靈脾15g 鹿角膠另烊15g 郁 金15g 路路通30g 每日1劑,水煎分早晚2次溫服。上方出入治療1個月,患者精神正常,小便能自控,左側(cè)上下肢體肌力均為V級,唯計算力 稍差。隨訪2年,基本恢復(fù)正常,能勝任一般工作。[楊俊,張耀升.六味地黃丸治療腦病舉隅.中醫(yī)研究,2008, 21(10):49-50] [中醫(yī)解析] 腦為元神之府,腦髓實,元神用,精神思維活動方能正常。髓本精生,下通督脈,腎命溫養(yǎng),則髓腦充。根據(jù) 精神淡漠,反應(yīng)遲鈍,計算力及記意力下降,睡眠遺尿及舌脈所見,證系腎虛髓空,元神失用。故以六味地黃丸加鹿角膠、 仙靈脾,補腎益督生髓,佐以郁金、路路通開竅通絡(luò),方證契合,諸癥自復(fù)。 (2)燥證(陰道干燥癥) 【原文】陰虛火盛,下焦燥熱,小便澀數(shù)者,六味地黃丸、大補陰丸。(《明醫(yī)指掌》) 【譯文】腎陰虛火旺,下焦有燥熱,小便滯澀頻數(shù)的,以六味地黃丸、大補陰丸治療。 【按語】腎陰虛火旺,下焦燥熱,屬中醫(yī)燥證范疇,治療當以滋補腎陰為主。六味地黃丸滋補肝脾腎三臟之陰,以補腎陰為 主,故可以選本方治療陰虛火旺,下焦燥熱之各種燥證。 [病案舉例] 王某,女,40歲,患者近半年自覺陰道分泌物少,同房時陰道干澀疼痛,性欲降低,時有食欲不振,口燥咽 干,心煩易怒,檢查見患者陰道分泌物極少,舌紅少苔,脈細數(shù),用六味地黃丸每次10g,每日3次,1月后復(fù)診陰道干澀癥 狀減輕,繼服1月后癥狀完全改善。[姜雅晴,曹旭東.六味地黃丸婦科臨證應(yīng)用舉隅.河南中醫(yī). 2008,28(7):90] [中醫(yī)解析] 陰道干燥癥多由情志內(nèi)傷、過度勞累、營養(yǎng)不良、外感淫邪、婦科手術(shù)后等原因致肝脾腎功能失調(diào),肝腎陰 虧、沖任空虛不得滋養(yǎng),或局部過用洗液沖洗破壞陰道局部環(huán)境,常見陰道分泌物減少,多伴性交疼痛或性欲低下,外陰干 癢。治以肝、脾、腎三陰并補,滋水養(yǎng)肝,使腎水充盈,沖任得養(yǎng)。用六味地黃湯加減自然有效。 (3)音啞(慢性咽炎) 【原文】腎為聲音之根,肺乃聲音之戶。(《醫(yī)門補要》) 【譯文】腎是聲音的根本,肺是聲音的門戶。 【按語】肺是聲音的門戶,對聲音有著重要的影響。但腎是聲音的根本,對聲音亦有重要的影響,如果腎陰不足,腎水不能 上滋于肺及咽喉部,則可能出現(xiàn)音啞。對于此種音啞,當以滋補腎陰為主,可能選六味地黃丸治療。 [病案舉例] 某男,46歲,2004年4月5日初診。聲嘶日久,說話低沉,自覺咽部干澀、疼痛,午后加重,腰膝酸軟,手足心 發(fā)熱,小便時黃,舌質(zhì)白,少津,脈弦細。證屬腎陰虧損、肺胃失養(yǎng),方用六味地黃丸加味。處方: 熟地黃30g 山藥30g 山茱萸10g 丹皮10g 澤 瀉10g 蟬蛻10g 桔 梗10g 石斛10g 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服。服藥10劑,諸癥減輕,再服10劑而愈。 [中醫(yī)解析] 咽喉乃肺胃之門戶,腎藏精,其脈上貫膈入肺,沿喉嚨夾舌本,腎之陰液上承供養(yǎng)肺胃,滋養(yǎng)咽喉,使之津常 潤。若腎陰虧虛,肺胃失養(yǎng),則咽喉濕潤而干澀,聲嘶。本例證屬腎陰虛,肺津失養(yǎng),故用六味地黃丸滋補腎陰,加石斛生 津化氣,桔梗、蟬蛻開音療啞。藥癥切合,故收佳效。 {結(jié) 語} 本方是治療腎陰虛的基礎(chǔ)方。以腰膝痠軟,頭暈?zāi)垦?,口燥咽干,舌紅少苔,脈沉細數(shù)為證治要點。若陰虛而火旺盛者,加 知母、玄參、黃柏等以加強清熱降火之功;兼有脾虛氣滯者,加焦白術(shù)、砂仁、陳皮等以防礙氣滯脾。本方是由宋代醫(yī)家錢 乙將《金匱要略》中的腎氣丸減去桂枝、附子變化而成,用于治小兒“五遲”證。 藥理實驗表明,本方對實驗性腎性高血壓,有明顯的降血壓,改善腎功能,降低病死率的作用。在實驗?zāi)[瘤方面,證明本方 能增強體力,降低N-亞硝基肌氨酸乙酯引起的小鼠前胃鱗癌的誘發(fā)率,延長荷瘤動物的存活時間;對食管上皮細胞的增 生,有抑制作用,提示有防治食管癌癌前病變的作用。 還有研究證實,本方具有滋補強壯之功,有類似于人參樣的抗低溫、抗疲勞、耐缺氧及促皮質(zhì)激素樣作用;其降血糖作用的 實驗結(jié)論,與傳統(tǒng)認識的補陰作用亦甚吻合?,F(xiàn)代可用于治療神經(jīng)衰弱,慢性腎炎,高血壓病,肺結(jié)核,糖尿病,尿崩癥, 甲狀腺機能亢進,以及婦科、兒科、五官科等多種慢性疾病過程中出現(xiàn)腎陰虛見證者。 臨床運用時,若腎虛耳鳴、耳聾、目眩等癥較重,可加五味子、石菖蒲、磁石等以滋陰補腎,潛陽聰耳。若真陰不足,腰酸 盜汗,口燥咽干,舌光紅,脈細數(shù)者,可去澤瀉、丹皮,加枸杞子、炙甘草,名左歸飲(《景岳全書》)。若腎虛咳喘,動 則息促,呃逆等,可加五味子以滋陰補腎,納氣平喘,名都氣丸(《醫(yī)宗己任編》)。若肺腎陰虛,咳喘吐血,潮熱盜汗, 可加五味、麥冬而成斂肺納氣之方,名麥味地黃丸(《醫(yī)級》)。 本方熟地味厚滋膩,有礙脾運,脾虛食少泄瀉者慎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