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生散 治 婦人 血暈 至急。 方見“諸風(fēng)·二生散 ”。 三生飲 治 痰厥氣 厥。方見 “中風(fēng)·三生飲”。 三仙散 《壽世保元》卷四 方。治陰癥 , 手足厥冷。附子 ( 大 者 ,去皮臍 )、肉桂、干姜 ( 炒 ) 各等 分。為末 , 每服三錢 , 熱酒調(diào)服。 《北 京 中 藥成 方 選集》方。 功能消食化滯。治小兒宿食停滯 , 消化不 食 , 腹 痛脹 痛 , 飲 食減 少。 焦山楂、焦麥芽、焦神曲各一百二 十兩。為末 , 每服一錢 , 沖服 , 日服 二次。 《張 氏醫(yī)通》卷十 五方。治 痘疔。紫花地丁 , 翻白草 , 當(dāng)歸尾。 為末 ,水煎溫服。 《雜病源流犀燭》卷二十三 方。治肝風(fēng)郁滯 , 耳內(nèi)生瘡、有膿。 黃柏 ( 膽汁炒 ) , 紅花 ( 酒炒 ) , 冰片。 為細(xì)末 ,吹耳內(nèi)。 三建湯 治中風(fēng)流涎 , 不省人 事。方見“虛損·三建湯 ”。 大棗湯 《圣濟(jì)總錄》卷 四 十一方。治恚怒傷肝 , 氣血相搏而 厥逆 , 胸中菀結(jié) , 甚或嘔吐。大棗 (去核焙 , 別搗 ) 五十枚 , 生 干地黃 (切 ,焙 ) 半斤 , 阿膠 (炙令燥 ) 、甘草 (炙 , 銼 ) 各三兩。先搗后 三味 , 再 與大棗肉搗勻。每服五錢匕 , 水煎 溫服 ,日二夜一服。 《普濟(jì)本事方》卷四方。治 四肢腫滿。白術(shù)三兩。為末 , 每服 半兩 ,加大棗 ( 拍破 ) 三枚水煎 , 去 渣溫服, 日三四次 ,不拘時(shí)候。 大固陽湯 《雜病源流犀燭》 卷二 十 八方。治 脫 陽癥 , 元 氣 不 接 , 四肢 厥 脫 , 面 黑氣 喘 , 冷 汗 自 出 ,外腎搐縮 , 不省人事。附子 ( 炮 切) 一個(gè) , 白術(shù)、干姜 ( 炮 ) 各五錢 , 木香二錢半。水煎 , 候冷灌服 , 須 臾又進(jìn)一服。 小茯苓湯 《黃帝素問宣明論 方》卷二方。治厥逆病 , 三焦不 調(diào) 厥脫 四畫~六畫 253 ] 升降 ,胸膈膺腫 , 胸滿腹脹 , 冷氣沖 注刺痛。茯苓、人參、陳皮 ( 去白 ) 、 桔梗( 銼 , 炒 ) 各等分。為末。每服 三錢 , 加 生 姜 五 片 水 煎 , 不 拘 時(shí) 候服。 五虎湯 治中風(fēng)亸曳 , 目睛上 視 , 寸 關(guān)緊 急 , 涎 盛昏 塞 , 不 省人 事。方見“中風(fēng)·五虎湯”。 止逆湯 治少陰腎經(jīng)直中寒 邪 ,兩足厥逆 , 小腹疼痛。方見“傷 寒·止逆湯”。 內(nèi)鼻 散 《三 因極 一病 證方 論》卷七方。治尸厥 , 亦名卒厥 , 脈 動(dòng)而無 氣 , 氣 閉不 通 , 靜 而如 死。 菖蒲為細(xì)末 , 納兩鼻中 , 吹之令下 , 復(fù)以桂末置舌下。 升麻散 治鬼擊之病 , 胸脅腹 卒痛。方見“口唇 舌病 · 升 麻散 ”。 倉公散 《普濟(jì)本事方》卷六 方。治郁冒血厥 , 因亡汗過 多 , 致 氣血相爭 , 陰陽逆亂。癥見目閉口 噤 , 惡 聞人 聲 , 卒 然如 死 , 昏 不知 人。瓜蒂、藜蘆、雄黃 ( 水飛 ) 、礬石 (煅 ) 各 等 分。為 細(xì) 末 , 取 少 許吹 鼻?!稘?jì)陰綱目》治產(chǎn)后血厥。 丹砂 丸 治 中 惡。方 見“癆 瘵·丹砂丸 ”。 正陽丸 治傷寒手足厥冷 , 脈 沉細(xì)。方見“傷寒·正陽丸”。 術(shù)桂干姜湯 治陰寒直中入 腑 , 手 足厥 逆 , 身 體寒 顫 , 口 嘔清 水 ,腹中雷鳴 , 腹中覺有冷氣上沖 , 則猝不知人。方見“傷寒·術(shù)桂干 姜湯”。 石硫 黃 湯 治 虛冷 , 大 便不 禁 ,氣脫神昏。方見“泄瀉·石硫 黃湯”。 四味回陽飲 《景岳全書》卷 五十 一 方。治 元 陽 虛脫 , 危 在 傾 刻。人參一至二兩 , 附子 ( 制 ) 、干 姜( 炮 )各二至三錢 , 炙甘草一至二 錢。水 二盅 , 武 火 煎 七、八 分 , 溫 服 ,徐徐飲之。 四逆加人參湯 治陽虛寒盛 , 四肢厥逆 , 脈沉微。方見“傷寒 · 四逆加人參湯”。 四逆 湯 治 少陰 病 , 四 肢 厥 逆 , 惡寒 踡 臥 , 神 疲欲 寐 , 下 利 清 谷 , 腹中 冷 痛 , 舌 淡苔 白 , 脈 沉 微 者。兼 治 誤汗、大 汗而 致 的 亡 陽 證。方見“傷寒·四逆湯”。 四逆散 治少陰病 四逆。方 見“傷寒·四逆散”。 白通湯 治少陰病下利 , 厥逆 無脈者。方見“傷寒·白通湯”。 白薇湯 治郁冒血厥 , 由亡汗 過多 , 血少氣并 , 血沖 , 氣血相爭 , 陰陽逆亂 , 昏不知人 , 目閉口噤, 惡 聞人 聲。方 見“癲 狂癇 · 白 薇 湯 ”。 瓜蒂散 治痰涎壅盛 , 不省人 事。方見“傷寒·瓜蒂散 ”。 司空 三物 備 急 散 《外 臺(tái) 秘 要》卷二十八引《古今錄驗(yàn)方》方。 治卒 死 及感 忤 , 口噤 不 開。巴 豆 (去心皮 , 熬 ) 、干姜、大黃各等分。 為末 , 服如大豆許二枚 , 以 水三合 和之。腹 脹煩 熱 復(fù) 飲水 , 能 多 飲 益佳。 芍藥湯 治傷寒下利清谷 , 里 寒外熱 , 汗出而厥 , 腹痛兼嘔。方 見“產(chǎn)后病·芍藥湯 ”。 奪命通關(guān) 散 治 中風(fēng)、中氣、 痰厥 ,不省人事 , 牙關(guān)緊急 , 湯水不 下。方見“中風(fēng)·奪命通關(guān)散”。 254 厥脫 六畫~七畫 ] 朱砂丸 功能辟諸鬼氣惡疰。 方見“瘧疾·朱砂丸 ”。 竹瀝飲子 治中風(fēng)昏不識(shí)人 , 失音不語。方見“中風(fēng)·竹瀝飲子 ”。 安息香湯 《雞峰普濟(jì)方》卷 九方。治惡疰入 心欲死。安息香 半兩。為末 , 分二服。以熱酒和服 之 ,不拘時(shí)候。 麥門冬 湯 《備 急千 金要 方》卷十方。治勞復(fù)氣欲絕。麥門 冬一兩 , 京棗二十枚 , 竹葉 ( 切 ) 一 升 ,甘草一兩。以水七升 , 煎粳米 一升令熟, 去米入藥 , 煎取三升 , 分 三次服。不能服者 ,綿滴湯口中。 《圣 濟(jì) 總 錄》卷 二 十九 方。 治傷寒壞病 , 經(jīng)久不瘥 , 潮熱不退 , 身體沉重 , 昏憒煩悶。麥門冬 ( 去 心焙) 、赤茯苓 ( 去黑皮 ) 各一兩 , 鱉 甲( 醋炙 ) 二兩 , 甘草 ( 炙 ) 半兩。為 末 ,每服三錢匕 , 入烏梅一個(gè) , 小麥 五十粒 ,水煎溫服 ,不拘時(shí)候。 《圣 濟(jì) 總 錄》卷 三 十九 方。 治霍亂煩躁 , 眠臥不安 , 逆滿不下 食 ,食即吐出。麥門冬 ( 去心 , 焙 ) 三兩 ,茅根 ( 銼 , 焙 ) 五兩 , 甘草 ( 炙 , 銼 ) 、人參各一兩。為末。每服五 錢匕 ,入竹茹彈子大一塊 , 生姜 ( 拍 碎) 一 棗 大 , 水 煎。溫 服 , 日 服 三次。 《圣 濟(jì) 總 錄》卷 七 十八 方。 治痢兼渴。麥門冬 ( 去心 ) 一兩半 , 烏梅( 碎 ) 七枚。水煎 , 空腹晚食前 分二次溫服。 《圣濟(jì)總錄》卷五十八方。 治消渴 ,喉干不可忍 , 飲水不止 , 腹 滿急脹。麥門冬 ( 去心 , 焙 )、烏梅 (去核取肉 , 炒 ) 各二兩。為末。每 服三錢匕 , 水煎 , 食后溫服 , 日服三 次。 《衛(wèi)生寶鑒》卷十二引張 文 叔方。治消渴 , 日夜飲水不止 , 飲 下小便即利。麥門冬、黃連、冬瓜 干各二兩。為末。每服五錢 , 水煎 溫服。 《圣濟(jì)總錄》卷八十六方。 治心勞熱不止 , 皮毛焦 , 色無潤澤 , 口舌 干 燥 , 心 中 煩悶。生 麥 門 冬 (去心 ) 三兩 , 陳粟米一合 , 雞子 ( 取 白) 一枚 , 淡竹 葉 ( 切 ) 三兩。以 水 五盞 ,先煮竹葉取三盞 , 去渣澄清 , 候冷下雞子白 , 再煎五七沸 , 即下 麥門冬煎至一盞半。去渣溫服 , 空 腹、日午、夜臥各一次。 《圣濟(jì)總 錄》卷九十方。治虛勞煩 躁, 夜 不 得眠 , 少氣微熱 , 口干減食。麥門 冬( 去心焙 )、前胡 ( 去蘆頭 )、人參、 黃芪 ( 銼炒 ) 各 半兩。為 末。每 服 五錢匕, 入生姜 ( 拍碎 ) 半分 , 小麥 半合水煎 , 溫服 , 不拘時(shí)候。 《圣 濟(jì)總錄》卷九 十一 方。治虛 勞 煩 熱 , 口干舌燥 , 欲得飲水。麥門冬 (去心 焙 ) 二兩 , 淡 竹 葉 ( 洗切 ) 一 握 ,半夏 ( 湯洗 , 焙 ) 二兩 , 甘草 ( 炙 , 銼) 一兩一分。為末 , 每服五錢匕 , 入生姜( 切 ) 一棗大、大棗 ( 擘破 ) 二 枚 , 糯米半合 , 水煎溫服。同書卷 九十三又治骨蒸 , 唇干口燥。 《圣濟(jì)總錄》卷九 十三方。 治骨蒸肺痿 , 四肢煩熱 , 口干渴, 不 能食。麥門冬 ( 去心焙 ) 、地骨皮各 五兩。為末。每服五錢匕 , 以水二 盞 , 加小麥一合同煎至一盞半 , 去 麥入藥 , 煎至一盞。分二次溫服 , 空腹食后各一次。 《圣濟(jì)總錄》卷一百十七方。 治口干 舌燥 心 熱。麥 門冬 ( 去 心 厥脫 七畫~九畫 255 ] 焙 ) 、栝蔞根各一兩。為末。每服 三錢匕 ,水煎溫服 ,不拘時(shí)候。 《圣濟(jì)總錄》卷五十方。治肺 癰涕唾涎沫, 吐膿如粥。麥門冬 ( 去 心焙 )二兩 , 桔梗 (去蘆頭 ) 五兩 , 甘 草 ( 炙 , 銼 ) 三分。為末 , 每服三 錢 匕, 入青蒿心葉十片 , 水煎溫服 , 稍 輕者粥飲調(diào)下三錢匕 ,不拘時(shí)候。 《重 訂 嚴(yán)氏 濟(jì)生 方 · 婦人 門》方。治 妊 娠心 驚 膽 怯, 煩 悶。 麥門冬 ( 去 心 ) 、防 風(fēng)、白 茯苓 ( 去 皮 ) 各一兩 , 人參半 兩。為末。每 服四錢 ,入生姜五片 , 淡竹葉十片 , 水煎溫服, 不拘時(shí)候。 《圣濟(jì)總錄》卷一百六十三 方。治產(chǎn)后煩悶 , 或血?dú)獠豢?。?nbsp; 門冬 ( 去心焙 ) 二兩 , 甘草 ( 炙銼 ) 、 白茯 苓 ( 去 黑 )、人參 各 一 兩。為 末。每服三錢匕 , 以水一盞 , 生姜 三片 , 棗一枚煎至七分 , 入竹瀝半 合 ,再煎數(shù)沸 ,去渣溫服。 赤丸 《金 匱要 略》卷上 方。 治寒氣厥逆。茯苓四兩 , 半夏 ( 洗 , 一方用桂) 四兩 , 烏頭 ( 炮 ) 二兩 , 細(xì) 辛(《千金》作人參 ) 一兩。為末 , 納 朱砂為色 , 蜜丸如麻子大。每服三 丸 ,先食酒送下 , 日三 次。不知稍 增之 ,以知為度。 蘇氣 湯 《辨證 錄》卷五 方。 治氣虛之極 , 背卒寒如冷水澆 , 陡 然一驚 ,手足厥冷 , 遂不知人 , 已而 發(fā)熱 ,漸漸蘇醒 , 一日三四次如此。 人參一兩, 陳皮一錢 , 枳殼三分 , 菖 蒲五分。水煎服。 還陽 散 治 傷 寒陰 毒 , 面色 青 ,四肢逆冷 , 心躁腹痛。方見“傷 寒·還陽散”。 還魂湯 《千金翼方》卷 二十 方。治卒中惡, 諸奄忽氣絕 ,口噤不 開。麻黃 (去節(jié) ) 四兩, 桂心二兩, 甘 草 (炙 ) 一兩, 杏仁 ( 去皮尖及雙仁 ) 七十枚。為末。水煎取三升 , 板齒 灌藥 ,復(fù)增, 取盡一升?!秹凼辣T?nbsp; 無桂心 ,謂通治諸卒死。 返陰丹 治傷寒四肢厥 , 脈微 細(xì)者。方見“傷寒·返陰丹”。 返魂 丹 治 中 惡 不省 人 事。 方見“中風(fēng)·返魂丹 ”。 返魂湯 治厥逆及中惡卒死。 方見“霍亂·返魂湯”。 附子湯 治傷寒四肢厥冷 , 下 利惡寒。方見“痿痹·附子湯 ”。 附姜白通湯 治暴卒中寒 , 厥 逆嘔吐 , 面青氣冷 , 瀉痢等。方見 “傷寒·附姜白通湯”。 固氣生血湯 治吐血如傾盆, 氣脫。方見“咳血吐血·固氣生血 湯”。 備急丸 治中惡客忤 , 心腹脹 滿 , 卒痛如椎刺 , 氣急口噤 , 卒死。 方見“腹痛腹脹·備急丸 ”。 參術(shù)附棗湯 治傷寒手足 逆 冷 , 惡寒 身 踡 , 躁 擾不 寧 , 脈 不 止 者。方見“傷寒·參術(shù)附棗湯”。 參歸荊芥湯 治產(chǎn)后氣虛 欲 脫 ,眼目昏暈 , 惡心嘔吐 , 額上鼻尖 微汗 , 鼻出冷氣 , 不省人事。方見 “產(chǎn)后病·參歸荊芥湯”。 星附湯 治痖瘴 , 痰涎上塞不 知人 ,聲如牽鋸 , 口噤直視 , 二便失 禁。方見“中風(fēng)·星附湯 ”。 星香散 治痰厥 ,昏迷痰塞,牙 緊似中風(fēng)。方見“諸風(fēng)·星香散”。 順元散 治傷寒手足逆冷 , 脈 沉細(xì)伏。方見“傷寒·順元散”。 獨(dú)行丸 治中食 , 胸 高滿悶 , 256 黃疸 二畫~三畫 ] 昏暈不醒, 四肢僵硬 , 但心頭溫者。 方見“傷食厭食·獨(dú)行丸”。 獨(dú)參湯 《十 藥神 書》方。 功能益氣固脫。治元?dú)獯筇?, 陽氣 暴脫 , 面色蒼白 , 神情淡漠 , 肢冷汗 出, 脈 息微弱。人 參 ( 去蘆 ) 二 兩。 水二盞 ,棗五枚 ,煎一盞 ,細(xì)細(xì)呷之。 《洞 天奧旨》卷十 四方。治 瘡瘍潰后 , 氣血虛極 , 令人發(fā)熱惡 寒 ,或見失血。人參一二兩 , 棗十 枚 ,姜十片。水煎, 徐徐服用。 姜附丸 治傷寒霍亂, 嘔吐不 止, 手足厥 逆。方見“傷 寒· 姜附 丸”。 姜附湯 治五臟中寒 , 卒然昏 暈 ,手足厥冷。方見“痰飲·姜附 湯 ”。 桂術(shù)加蔥湯 治傷寒少陰病 , 腹痛下利不止 , 厥逆無脈者。方見 “傷寒·桂術(shù)加蔥湯”。 鐵落飲 《圣濟(jì)總錄》卷六十 七方。功能除煩 下氣。治陽厥善 怒。鐵落。用重湯內(nèi)溫一盞飲之 , 食后服。 益陽散 《壽世保元》卷八方。 治小兒吐瀉不止 ,或攻伐過多, 四肢 發(fā)厥 , 虛 風(fēng), 不省 人事。天 南星 為 末, 每服三錢 ,入棗二枚 ,水煎溫服。 通關(guān)散 治痰厥 , 人事 不省 , 牙關(guān) 緊 閉 , 面 色 蒼 白。方 見“傷 寒·通關(guān)散 ”。 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 治汗 出而厥 , 四肢拘急不解 , 脈微欲絕 者。方見“傷寒·通脈四逆加豬膽 汁湯”。 通脈四逆湯 治少陰病 , 手足 厥逆 , 脈微欲絕者。方見“傷寒· 通脈四逆湯”。 通脈散 治傷寒病極 , 脈沉厥 逆。方見“傷寒·通脈散”。 救腑回陽湯 治陰寒直中 入 腑 ,手足身體皆冷 , 口嘔清水 , 腹中 雷鳴 , 腹中覺有冷氣沖上 , 猝不知 人。方見“傷寒·救腑回陽湯”。 博金 散 《重 訂 瑞 竹 堂經(jīng) 驗(yàn) 方·羨補(bǔ)門》方。治脫證自泄。人參 (去蘆)、龍骨 ( 略煅 ) 各一兩, 白茯苓 (去皮 )、絡(luò)石各二兩。為末。每服三 錢,空腹米飲調(diào)下,臨臥再一服。 雄黃丸 治卒中、飛尸等。方 見“溫病·雄黃丸 ”。 犀角 湯 治 卒中 惡 , 心 腹 刺 痛。方見“傷寒·犀角湯 ”。 蒲黃湯 《醫(yī)碥》卷七方。治 薄厥。蒲黃 ( 炮褐色 ) 一兩 , 清酒十 六盞( 熱沃之) 。溫服。 解毒雄黃丸 治纏喉風(fēng) , 急喉 痹 ,卒然倒仆 , 不省人事。方見“咽 喉病·解毒雄黃丸”。 麝香散 功能去惡 氣。治 卒 中惡 , 心腹刺痛。方見“水腫· 麝 香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