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產(chǎn)河,地處沈丘縣兆豐大道南大轉盤,東邊一里的地方。它在四五十年前還不叫豐產(chǎn)河,而叫干河,沿上的……它由干河沿上的……演變到豐產(chǎn)河,其間有著怎樣的故事呢? 要說清道明豐產(chǎn)河的演變故事,得追溯到明朝。據(jù)縣志記載:明朝初年(黃河故道從這里流經(jīng)),惡風淫雨連年不斷地侵擾這里,肆無忌憚的洪水吞噬著黃河大堤,使之多處潰決,滾滾洪水如千軍萬馬奔騰南下侵穎入淮。沙穎河道狹窄,河床平緩,滯絆了奔騰不息的黃河水,使之流速變緩,大量泥沙被沉淀下來。洪武三十一年夏(公元1398年),洪水再次席卷而下。咆哮奔騰的洪水,由于水流受阻,就肆無忌憚地撕扯吞噬著沙穎河,橫沖直撞地四處尋口奔涌,陡然間在沙穎河故道北又劈開一條新河道——這就是民間傳說所說的“滾河”。這條新河道,既是如今的沙穎河,而原先的故道逐漸干涸為一條干河。這次滾河,把當時的項縣毀之一盡。如今的槐店是洪水過后,向東遷移重建的。 到了公元1411年(明永樂九年),黃河水復歸故道,沙穎河才復為一條清靜之河。沙穎河故道也逐漸干涸為洼地。大約在清朝中葉,有人見這里能開墾耕種,逐選一個高地安居于此,并繁衍生息開來,發(fā)展成為一個小村落。小村人在與周邊臨村人交往中,臨村人因稱沙穎河故道為干河,逐習慣地把小村人稱之為“干河沿上的人家。”干河沿上的……慢慢的被臨村人叫響了,廣傳出去了,小村人也就默認此為村名。 “干河沿上的”的名字,一直被人們叫到新中國成立后的五六十年代,才賦予出了新的意義。 新中國成立后的五十年代,黨中央、國務院很重視人民的吃飯問題。為使人人有糧吃,逐號召人民:開荒墾田,大力發(fā)展農(nóng)業(yè),提高糧食產(chǎn)量,增加耕地面積。當時的縣鄉(xiāng)政府積極響應號召,迅速行動起來,派出工作隊駐進沙穎河故道沿岸各村,指導農(nóng)民治理沙穎河故道。干河沿上的村民在工作隊的帶領下,歷經(jīng)幾年的艱苦奮斗,排干了低洼地的積水,鏟除了蔓延滋生的荒草雜樹,挖渠填土……終于平整出一方方旱能澆澇能排的良田。一方方良田沒辜負人們的期望,第二年就獲得了喜人的大豐收。 在慶豐收大會上,工作隊隊長即興向村民建議:把干河沿上的村名更為“豐產(chǎn)河”。其寓意,即體現(xiàn)出豐收的喜慶,又體現(xiàn)出村民的愿望——愿干河故道年年豐收,使村民過上幸福、富裕、歡樂的生活。豐產(chǎn)河村名保留了原村名的一個“河”字,更體現(xiàn)出對干河故道的記念,也寓意著幸福的生活像河里的流水,源源不斷的長流不息。建議一經(jīng)提出,村民們就報以熱烈的掌聲予與響應。從此,豐產(chǎn)河就替代了干河沿上的成為該村的村名,落戶于公安戶籍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