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針治療下肢靜脈曲張不良反應的處理
針灸臨證,因為療效顯著,我們常常習慣以賀氏三通法治療下肢靜脈曲張。治療方法如下:采用微通法(毫針刺法)、溫通法(火針)、強通法(點刺放血)相結合的治法。治療中首先溫通法、強通法合而用之,取靜脈曲張部位為阿是穴,將直徑0.5mm、長5cm的鎢錳合金火針的淺中段燒紅,對準穴位,速刺疾出,刺破曲張的靜脈;對靜脈曲張較重者,用止血帶截扎曲張靜脈的上部,用火針點刺放血后,松開止血帶,勿須干棉球按壓,使血自然流出,“血變而止”,待血止后,用干棉球擦拭針孔。之后用微通法,以毫針刺血海,進針后捻轉或平補平瀉。得氣留針20分鐘。每次治療中三法合用,每周治療2次,4次為一療程,一個療程后觀察效果。囑患者保持局部清潔,針后24小時內不要洗浴,避免針孔感染。(以上文字引自《針灸治痛》賀普仁編著,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北京,2004.7第二版) 在針灸臨證中,一般采用火針點刺怒張的下肢靜脈時,大多會有黑紅色的血線激射而出,初時血線是一條拋物線,漸漸血線拋物線消失,靜脈中的血液順著下肢流下,此時不必按壓針孔,讓血自然流出,直到不流為止。然后搽凈血跡,局部消毒即可。 但火針治療下肢靜脈曲張,在臨證實際操作過程中,患者也會出現一些不良反應,需要引起針灸業(yè)者的重視。除了暈針此常見不良反應外,有些患者在施行火針點刺后,癥狀不僅未見明顯好轉,下肢又好似增加了幾條鼓脹的靜脈;還有的患者,會出現患處痛甚,甚而皮溫略高的現象。為會出現這種情況呢?我們一般在火針點刺后,一定要針刺血海穴(酌加三陰交穴)來活血化瘀,否則極易造成點刺后瘀血未盡,滯留血脈,瘀而化熱,患者出現局部腫脹、皮溫升高的現象。此時,為了避免感染的可能,可選身柱穴、靈臺穴和相關經脈之郗穴(大多為足太陽經郗穴金門和足陽明經郗穴梁丘)針刺,強刺激,不留針,目的是消炎清熱消腫。然后在患肢委中穴刺絡拔罐,舒通患肢氣血,活血清熱,散瘀消腫,有的也要在患處局部梅花針刺絡拔罐,吸盡殘留瘀血或者在患處圍刺,一般這樣處理后,火針后的不良反應,都可逐漸好轉。 下肢靜脈曲張的患者,有些會在下肢出現靜脈曲張性濕疹,也有些會出現靜脈曲張性潰瘍,這是另外的問題,就不在本文的討論范圍之內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