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在文房四寶中,雖居亞位,但在書畫之中的重要性仍是無可比擬的。人們用墨進行書寫、記錄、交流、傳情,古人智慧閃爍的光芒便隱藏在黑夜般的墨色之中。 制一錠墨 還未有人工墨時,人們可能是通過研磨礦物,調(diào)制出各色顏料和墨。后來,巧手能匠從別的途徑煉制出墨,于是便出現(xiàn)人工墨。 制造一錠墨,燃燒的原材料很重要。中國最傳統(tǒng)的墨有兩種,一種是松煙墨,一種是油煙墨。 松煙墨最重要的燃料是松枝。選取雞肉絲般含油量高的松枝,燃燒后得到的松煙制成墨,濃烏無光,質(zhì)細易磨。黃賓虹在《論造墨》中曾描述: 松蟠山谷,冷光翠色, 富含脂肪,細結(jié)輕煙。 松煙墨 油煙墨中最富代表性的是桐煙墨。桐煙墨通過燃燒油桐籽榨出的油來獲得油煙,制出的油煙墨烏中帶光,墨質(zhì)油潤。 油煙墨 人們從燃燒后的煙中獲得煙灰,按比例混合膠料、金箔、珍珠等材料,拌勻后反復(fù)捶打均勻,形成烏黑柔軟的墨團。大墨團按照分量分成若干小墨團,放入墨模中加壓成墨胚。 制成的墨胚,還需要進行至少半年的陰干,才能制成密實堅硬的墨。倘若心急,將墨胚放在太陽下曝曬或烘烤,會導(dǎo)致開裂或變形。 最后將墨塊進行修整、描金,最終便形成我們今日看到的墨塊。 李廷珪墨 墨中上品,首推李墨。 李廷珪,原姓奚,父親也是造墨師傅。兩人對墨有很深的造詣,他們采用黃山松制煙,以鹿膠拌之,制成的墨塊“其堅如玉,其紋如犀”。渾身充滿藝術(shù)細胞的李煜同學(xué)對此墨視若珍寶,連寫詔書都要用這種墨,甚至將國姓“李”賜給奚廷珪父子,因此他們做的墨也被稱為李墨。 可惜的是,李氏的制墨工藝卻沒有很好的傳承,現(xiàn)今李廷珪墨傳世量極少,與澄心堂紙遭遇相同的尷尬境地。
沉甸甸的一錠墨,細細研磨出文人的風骨與情感,書畫從此走向更加繁盛的時期。 參考資料:央視紀錄片 《中國文房四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