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生卒日期不詳,我們只知道他活躍于公元前300年左右。《孟子》一書,是亞圣言行的紀錄,其中最后一章,縷敘周朝立國后700年的事跡。他出生于山東之鄒,在西安之東約700英里。 孟子生在中國歷史上一個極為動亂的時代。周朝的王室既已衰微,諸侯開始互相攻伐吞并,到最后只剩下一個秦國。當孟子在政壇活動的時候還有12國。他訪問了當中的一國——齊。齊國的國王剛在軍事上大獲全勝,打敗了北方的敵國——燕。他企圖井吞燕國,又怕其他國家干涉。孟子沒有在戰(zhàn)略上或外交行動上給齊王任何吞并或是撤退的勸告??墒撬怪鲝堊鹬孛褚?,因此他給讀者的印象則是,可能時,他會讓燕國國民自決。他在政治上不能接受現實也不能得到齊王朝廷的歡迎,于是只好前往其他國家,希望有機會效力,得以宣揚“王道”,可是毫無成果。 然則最崇慕孟子的人也不能說他在提倡現代的民主。他所說:“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乃是針對以世襲貴族治理為數以百萬計的農民的政治體系而言。即算盂子有時候好像提及人民有一種“公意”,如果把這觀念稍微延伸,好像可以視作“公眾的權力”,可是他所謂的自決,絕不是毫無條件的自決。嚴格說來,其范圍不外生存的權利。他在“樂歲終身飽,兇年免于死亡”的文句里已經勾畫著一個最低限度的保障。其提及生活程度,則以“五十可以衣帛,七十可以食肉”為標準。換言之,孟子之為政治思想家,著重“君子”對多數“小人”抱著惻隱之心,而不堅持本身之私利。他的哲學以慈悲為懷,甚至以為這種悲夭憫人的心情出自人類的天性。 值得注意的,乃是孟子和孔子一樣,認為這種施政方針始自700年前的周文王?!睹献印芬粫c孔門子弟的《論語》同為君主時代的神圣經典,直到1905年文官考試制度停止之日,同為皇帝開科取士的不二法門,構成中國歷史中持久不變的“莖干”。 以人心維持政府這一觀念,并無特別了不起之處,這觀念也非中國人所獨有,可是不論付諸實施與否,卻被中國的統(tǒng)治者當作口頭禪,前后宣唱達3000年,甚至成為公眾生活理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有似其他國家的憲法情義。這樣一來,這才值得注意了。如果說這是中國人的特征,也還未說盡此中的奧妙,因為其中尚有天候地理之因素在內。我們讀《孟子》時,挑選某些章節(jié)和周朝立國后700年的事跡對照,則當中的關系更為明顯。 |
|
來自: 昵稱41082923 > 《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