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璧是一種中央有穿孔的扁平狀圓形玉器,為我國傳統(tǒng)的玉器器型之一,其使用年代之久、品種之多是其他玉器不能相比的,從考古發(fā)現(xiàn)看玉璧始于新石器時代中期,此后一直延續(xù)到清代,至今已有五六千年的歷史。 玉璧的用途有以下四種: 1、祭器:用作祭天、祭神、祭山、祭海、祭星、祭河等。 2、禮器:用作禮天或作身份不同的標(biāo)志。 3、佩系器:這種玉璧一般較小,往往璧身有穿孔或系痕。 4、葬器:大量的新石器到漢代的墓葬發(fā)掘證實了這一點。 玉璧早期多素璧,商多弦紋璧,西周多龍首、鳳首紋璧,春秋多剔地龍首璧、云紋璧,戰(zhàn)漢時期是我國玉璧的巔峰時期,做工精致、紋飾多樣、形制多變,紋飾有龍紋、鳳紋、谷紋、蒲紋、云紋等,形制有浮雕、高浮雕、鏤空、出廓型等。 小型璧多為佩系器,古代君子講究的是玉不離身,佩系的玉璧多為當(dāng)年君子隨身佩戴之器,用料講究、做工精致。 上圖中玉璧,和田白玉,籽料,有潤光,局部有雞骨白和褐色沁。璧身飾減地谷紋,谷粒飽滿,排列有序,內(nèi)外緣起邊,為戰(zhàn)國晚期西漢早期之精品。用18K金包邊,上面裝飾回形紋,中有扣頭,便于佩戴。金鑲玉,既保護(hù)了玉璧避免磕碰,又襯托了玉璧之美。 玉璧 外徑2.9厘米 內(nèi)徑1.1厘米 厚0.38厘米,重5克(不含金) 注:回形紋以紋樣如“回”而得名,線條作方折形卷曲?;匦渭y是由古代陶器和青銅器上的雷紋演化而來一種幾何紋樣,寓意吉祥,常被作為器物的邊飾出現(xià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