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聽到清越流美的鋼琴聲,說不清楚為什么,內心總會有點起伏波動。 我不會彈琴也不懂音律,但是喜歡欣賞,沉醉在那一個個靈巧歡躍地跳動在黑白琴鍵上的音符。 彈奏者氣質、氣場俱佳,男的帥氣,女的優(yōu)雅,眼睛直溜溜地看著,很容易就動心。 每聽一場音樂會,我內心就會重復一遍:小時候我也學鋼琴該多好!爸媽怎么沒送我學鋼琴呢?將來一定要送我的寶寶去學鋼琴! —— 一位愛犯花癡的寶媽 觸動仿佛發(fā)生在昨天,我的寶寶轉眼間四歲了。 前一段時間,孩子的爺爺奶奶問我,以后女兒學什么才藝,小區(qū)里同齡孩子已經開始了,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我的第一反應是鋼琴。 因為不僅它是音樂之王,可以讓她接受更好的藝術熏陶,而且有一技之長。也是為了圓自己小時候的夢想,把希望延續(xù)到了女兒身上。 作為家長,我希望在孩子學鋼琴的路上可以正確地去引導她,特意上網查了相關知識和咨詢了幾家同事推薦不錯的音樂機構。 原本是為了擴充我對孩子學鋼琴方面的知識,結果了解后覺得我的膝蓋中了一箭,推翻了我之前所有的“以為”。 我一共總結了5點,特別適用準備送孩子學鋼琴或者正在進行時的家長。 01 “以為”替孩子選擇學鋼琴是正確的 現在學鋼琴已經蔚然成風,年齡也呈低齡化趨勢。大多數孩子尚處于懵懂的年齡,都是由父母做主,而非孩子本愿。 為了圓自己小時候沒實現的夢想? 人家孩子學鋼琴,我家寶貝也得學,不能讓孩子輸在了起跑線上? 參加鋼琴考級,多了一張可以展示特長的證書,還可以加分? 就是簡單為了培養(yǎng)孩子的興趣愛好、從小可以接受藝術和音樂熏陶? 很少父母是純粹地懷著第四種初心替孩子選擇學鋼琴,多多少少都會沾些前 面三種想法,家長捫心自問,是不是呢? 我是屬于摻雜著私心的那一類父母,把自己的夢想延續(xù)到了女兒身上。女兒學了就成功圓了我沒有學鋼琴的夢,還可以接受藝術的熏陶,培養(yǎng)出優(yōu)雅的氣質。 可能一些家長疑惑,有這種想法那不是很正常么?在我沒有深入了解這些之前,我也會覺得無所謂,實則不然。 然出發(fā)點都是為了孩子以后著想,但是有了這些不純粹的想法之后,當孩子對學琴產生懈怠、抵觸、排斥的時候,這類父母很容易與孩子產生摩擦。 試問哪位父母有十足的把握保證,當孩子抵觸學琴的時候,可以用平和的心態(tài)相待之呢? 家長把所有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在送他們去學鋼琴的時候,就已經事先替他們定好目標、規(guī)劃方向,而還沒有決斷能力的孩子只能默然受之。 學鋼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父母這些恨鐵不成鋼的無心之言會給孩子帶來壓力。殊不知,長此以往,得不償失。 孩子會產生逆反心理,主觀意識認為這是一項艱難的任務,而不是一種興趣、一種情緒的放松、一種情操的陶冶。 02 “以為”可以用電子琴取而代之 對于長期接觸鋼琴的家長是眾所周知的問題,新琴童家長估計模糊不清,還是很有必要擰出來強調一下。 一定不要用電子琴代替鋼琴。 說來慚愧,原先我就準備用電子琴暫時代替鋼琴。一架鋼琴中等價位均在兩三萬左右,不像其他樂器花費幾千塊上下。 不知道女兒是否能堅持下去,萬一以后不愿意學鋼琴,擱置在家不是浪費了么?就尋思先買一臺電子琴給她湊合彈著,反正兩者都一樣。 其實是大錯特錯了。電子琴和鋼琴不能因為外觀都是黑白鍵,就可以等同,實則卻是兩種不同的樂器。 電子琴起源于管風琴,只有61個鍵,而鋼琴有88個鍵。音域不同,這還不是兩者主要區(qū)別。 最主要的區(qū)別在于兩者演奏方法不同。無論從演奏姿勢、手指彈奏技法還是音樂編曲都是不相同的。 長時間用電子琴代替鋼琴練習,無法鍛煉孩子的手指基本功,彈鋼琴時便會軟綿無力。 家長的試試看,也會讓孩子試試學,反而得不償失。 03 “以為”鋼琴考級最重要 女兒還沒開始學鋼琴,我已經在心里暗暗盤算著讓她小升初之前,一定要把鋼琴十級考完。否則初中學業(yè)任務繁重,或多或少學習成績都會有所影響。 機構老師說到的一個點又戳中我,“學鋼琴”千萬不能功利心。 考級本意是讓孩子學琴有個奔頭,階段性也有個檢驗,保持興趣是最重要的目的。 很多家長為了考級而讓孩子學,且不說拿的證書有沒有用,一直“拔苗”就是一個繁重而無趣的任務。 后果:這種強制的壓迫導致很多孩子考完十級再也不愿意碰琴!因為已經被消磨掉興趣,更別談藝術修養(yǎng)和情操了。 機構上課清一色都是同一種場景,孩子上課,家長陪同。家長這種精神固然可佳。 對于孩子來說不是一種陪伴而是一種監(jiān)視,隨時在背后盯著,生怕出一點錯。要求孩子一點就通,秒懂老師講解的知識點,練幾遍考試曲目便可以考級。 一味的拔高考級,每天那點時間光去練那幾首曲目,孩子根本沒有機會真正享受音樂,能力和修養(yǎng)也沒有得到培養(yǎng),最終只是學了一些假把式而已。 作為家長,我們忽視了“欲速則不達”這個人盡皆知的道理。孩子5歲學習鋼琴,恨不得兩三年之后就可以小有所成,一考就是好幾級。 哎,我現在回想當初的想法,竟有些后怕了。 04 “以為”彈得流暢,曲子就學“會了” 做任何事情不過腦子,都會事倍功半,何況是彈鋼琴,學音樂呢?更需要動腦,手腦并用。 只出手指練,不出腦子想,到點就停,典型的“彈琴機器人”。 不少孩子在練琴的時候,總是算計時間,時間點一到,哪怕這首曲子沒彈完,也即刻停下來,覺得解放了。 說明練琴完全沒有動腦,只是機械式在規(guī)定時間內完成任務。 還有一種普遍情況,孩子練琴時,老師指出來的錯音,反復錯,好不容易改過來,一會兒又錯回去。今天改對了,過兩天又錯了。 原因很簡單,彈琴是一個動態(tài)的連續(xù)過程,彈錯音的動作已經養(yǎng)成了習慣,只要一不動腦,就會無意識地再次彈錯。 有的彈奏者可以將聆聽者帶入情感世界,時而慷慨激昂又時而心情低落。聆聽者的內心會隨著琴音起伏或高或低,潸然淚下或是內心愉悅。 有的彈奏者同樣能將曲目彈奏出來,聆聽者卻只是左耳進右耳出,感慨一句:終于聽結束了,彈得挺流暢,除此之外別無它想。 兩者就音樂的表現力,聆聽者的感受相比較,大家應該了然于心。 只有動了頭腦去想,才會理解樂曲的音樂特性,結合情感的投入,彈奏出來的旋律才會有表現力,聆聽者才會沉浸在你的音樂中。 怪不得我經常聽身邊的親戚和同事抱怨,孩子琴課一節(jié)不落,回家也在規(guī)定的時間練琴,為什么沒有進步呢?彈奏出來的樂曲為什么波瀾無驚?是孩子太笨還是沒有學鋼琴的天賦? 其實這都不是根源,歸根結底在于孩子練琴的時候沒有動腦。以后女兒彈琴,需要著重注意這方面,不只是希望她“會”彈琴,彈得正確流暢而已。 05 “以為”孩子閉關勤練琴就能學好音樂 對于孩子的培養(yǎng),說實話,我們當家長是不會吝嗇的,永遠希望把最好的都留給孩子。 老師與我談及,孩子不僅要按著學琴課程來上課,有機會還要讓孩子參加音樂演出、比賽等一些音樂實踐活動。 如果有不錯的鋼琴音樂會,家長也可以帶孩子去聽一聽。在欣賞中會無形讓孩子產生對音樂的需求,增加他對鋼琴的興趣,而不是越來越忌憚它。 學習一種樂器,只是音樂藝術之路的開始。學會彈鋼琴的演奏技能并不能讓孩子全方位地體會到音樂真正的魅力。音樂社會實踐,可以鍛煉孩子的心理素質、適應環(huán)境能力。 與更多學習音樂的人一起交流,取長補短,這樣更利于開拓孩子的眼界,對音樂學習是很有效的補充。同時還擴增了孩子的人際關系,也鍛煉了他的人際交往能力。 人類的語言是有國界的,但音樂是無國界的。只要是美妙的音樂都能走進每一個人的內心,抵達靈魂的深處,有治愈人心情的效果。 家長送孩子學鋼琴,需三思而后行,慎重決定,對于孩子將會是伴隨著他的童年。童年只有一次,應該是快樂無憂的,而不是在父母逼迫、打罵中小心翼翼度過。 家長替孩子確定了方向,那就要陪伴他們走上正確的路。 想要讓孩子學有所成,家長就必須要事先了解學鋼琴的那些事兒,自己做足功課。 因材施教,因為你們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今天小編給大家推薦一些優(yōu)質公眾號,女性氣質養(yǎng)成,美食塑身,生活收納一網打盡,千萬不要錯過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