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29日 世界中醫(yī)藥促進會副會長【陳伙榮】 針灸治療頸椎病以局部取穴為主,隨證【癥】循經(jīng)遠近配穴,針刺頸部夾脊穴時,要掌握好針刺的角度和深度,行提插捻轉(zhuǎn)手法誘導經(jīng)氣傳感是取效的關健。久病入絡可刺絡拔罐祛瘀。耳針按壓可起防治作用,配合頸部活動可松解肌肉,解鎖關節(jié),緩解疼痛。頭針、拔罐、針刀、穴位注射在治療上各有長處。 針灸治療頸椎病療效顯著且無副作用。針灸治療主要適用于任何型的頸椎病。實驗表明,針灸治理可徹底根除頸椎病,而且還不易復發(fā)。 分型治療: (1)頸動脈型頸椎病:主癥以頸強為主者,可針大椎為主,配合拔罐、按摩。 (2)神經(jīng)根型頸椎病:主癥以痛為主者,針后溪為主,配合拔罐、按摩。 (3)脊髓型頸椎?。横樦饕缘诙乒穷i穴為主,配合拔罐、按摩。 針刺注意事項: 1、饑餓、疲勞、精神高度緊張者,不行針刺以免出現(xiàn)暈針與滯針:體質(zhì)虛弱者,盡可能選擇臥位,刺激不宜過強,以免暈針。 2、孕婦,針刺須謹慎。懷孕3個月以內(nèi)者下腹禁針,3個月以上者,腹部與腰骶部,及一些易引起子宮收縮的穴位如:合谷、三陰交、昆侖等,不宜針刺,以免流產(chǎn);月經(jīng)期間,如非調(diào)經(jīng)需要不宜針刺。 3、針刺應避開血管,有出血傾向與凝血障礙者,不宜針刺,以防出血或出血不止 4、面項及軀干部穴位必須嚴格按照每個穴位要求的角度與深度進針,以免造成氣胸或重要臟器損傷。 灸法: 灸法是用艾絨為主要材料制成艾柱或艾條,點燃以后在體表的一定穴位熏灼,以熱力刺激人體,是防治疾病的方法。治療頸椎病的常用灸法有艾條灸與溫針灸,均有良好的溫經(jīng)通絡、行氣活血、祛濕散寒、解痙止痛與溫陽補中、益氣固表的作用。 (1)艾條法:艾條灸使用時一般分溫和灸與雀啄灸。溫和灸是張艾條的一端點燃對準施灸部位,進行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溫熱而有灼痛。一般每處3~5分鐘,至皮膚稍起紅暈為度,雀啄食一樣一上一下的移動,也可以均勻的向左右方向移動或反復旋轉(zhuǎn)施灸。頸椎病可常灸大椎、關元、氣海、足三里,有很好的作用。 (2)溫針灸:指在針刺得氣后留針過程中,將艾絨捏在針柄上,點燃或裝上艾條點燃,使艾絨點燃后的熱力與針刺同時起作用達到治療目的。 (3)注意事項:艾條灸與溫針灸是要防止燃燒的艾絨或燃盡的熱灰脫落,引起燙傷或燒壞衣物。顏面部血管肌腱表淺的部位與孕婦腰骶部,應慎用灸法。 拔罐: 拔罐法又名吸筒法,古代稱角法。這是以一種杯罐作工具。借熱力排去其中的空氣,使吸著于皮膚,造成淤血現(xiàn)象的一種方法。 取穴: 大椎穴刺血拔罐,用三棱針快速成梅花型刺5個針點,深度以0.5厘米左右,然后玻璃罐或竹罐,拔罐。 注意事項:拔罐時注意時間,以防燙傷。 耳針: 耳針,是在耳廓部一些特定穴位上用針刺等方法來防止疾病的一種療法。從耳與經(jīng)絡臟腑的聯(lián)系表明,耳是人體整體的一部分,分布耳廓上的穴位,既是各部病癥的反應點,又可作為針灸治療的刺激點,出現(xiàn)在耳廓的陽性反應點,可以作為臨床診斷的參考。 (1)取穴:頸、頸椎、神門、枕、皮質(zhì)下、肝、腎。 (2)方法:每次選3~4穴,嚴格消毒后,以30號82.5px長的毫針刺入0.7~1cm,每穴得氣后留針20分鐘,留針過程中行針2~3次,并配合頸部活動,幅度由小變大,每周2~3次,10次為一療程?;蛞該遽樞衅?nèi)針或王不留行籽貼壓耳穴,每穴按壓3~5次/日,使產(chǎn)生酸、麻、脹、痛。每周治療1~2次,10次為一療程。 |
|
來自: txw40 > 《臨床醫(yī)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