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號稼軒,山東東路濟(jì)南府歷城縣(今濟(jì)南市歷城區(qū)遙墻鎮(zhèn)四鳳閘村)人。南宋豪放派詞人、將領(lǐng),有“詞中之龍”之稱。與蘇軾合稱“蘇辛”,與李清照并稱“濟(jì)南二安”。 辛棄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 辛棄疾善于用典,且信手拈來,書情寫意。其詞豪放蒼涼沉郁,粗獷悲憤。 永遇樂 京口北固亭懷古 宋.辛棄疾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fēng)流總被雨打風(fēng)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dāng)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yáng)州路??煽盎厥祝鹭傡粝?,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宋丁宗開禧元年(1250),辛棄疾在京口任鎮(zhèn)江知府,時年六十五歲,登臨北固亭,感嘆對報國無門的失望,憑高忘遠(yuǎn),撫今追昔,于是寫下這篇千古絕唱! 京口 北固亭 全詞豪壯悲涼,義重情深,放射著愛國主義的思想光輝。詞中用典貼切自然,緊扣題旨,增強(qiáng)了作品的說服力和意境美。明代楊慎在《詞品》中說:“辛詞當(dāng)以京口北固亭懷古《永遇樂》為第一?!边@種評價是中肯的。 而辛棄疾另一首詞是南歸以后,處處受到投降派的掣肘,報效國家的壯志難酬。這詞是他晚年家居時,碰到客人和他談起建立功名的事,引起他回想從青年到晚年的經(jīng)歷而作! 鷓鴣天 宋.辛棄疾 有客慨然談功名,因追念少年時事,戲作 壯歲旌旗擁萬夫,錦襜突騎渡江初。燕兵夜娖銀胡觮,漢箭朝飛金仆姑。 追往事,嘆今吾,春風(fēng)不染白髭須。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 這首詞以短短的五十五個字,深刻的概括了一個抗金名將的悲慘遭遇,氣勢恢宏,悲涼如冰,心傷透骨。 辛棄疾對一生民族命運(yùn)的關(guān)懷,報國無門,壯志難酬,正如陸游所說的:“報國欲死無戰(zhàn)場”,是愛國者共同的悲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