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像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博物館。博物館中的“博物”一詞,最早在《山海經(jīng)》就出現(xiàn)了,它的意思是能辨識多種事物?!渡袝芬卜Q博識多聞的人為“博物君子”。微博上那個知名的科普大V也被大家親切的叫做“博物君”。 博物館為什么而存在?它是一個城市乃至國家的文化符號。觀賞藝術、鑒賞歷史、學習知識、休閑娛樂……在適應社會發(fā)展的漫長歷程中,博物館逐漸成為了多職能的文化復合體。 我國有很多很多非常有意思的博物館,今天我?guī)銈兛匆粋€藏滿遠古珍寶的博物館——赤峰博物館。 赤峰這個名字乍一聽上去很好理解,就是紅色山峰。的確,赤峰是內蒙古自治區(qū)下轄的一個地級市,蒙古語“烏蘭哈達”,因城區(qū)東北部赭紅色山峰而得名。 赤峰擁有著燦爛的歷史和文化,共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50處,以境內陸名命名的文化8個。歷史上,赤峰地區(qū)曾是遼王朝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中心。如今,赤峰的紅山文化遺址、遼文化遺址已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chǎn)預備名單。 在赤峰博物館,你能探尋曾發(fā)生在赤峰土地上的故事。 赤峰博物館位于赤峰市新城區(qū)富河街。博物館非常好地吸收了我國唐代、遼代建筑博大雄渾的建筑特點。中軸對稱的館所,在晴好的蒼穹之下顯得古樸而典雅。遠看只有三層,但其實地下還有一層。 每一層展廳是一段精彩的歷史,分別是以紅山文化為代表的新石器時代文化;以夏家店上、下層文化為代表的北方草原青銅文化;契丹族建立的大遼帝國所創(chuàng)建的草原文化;金代及蒙元以來的蒙古族民俗文化。 運用文物與史料相結合的展陳方式,赤峰博物館全面反映了每一時段的文化特點,講述了絢麗的文化故事,形成了特有的展陳風格。 赤峰博物館內現(xiàn)有館藏文物一萬余件(組),80%為考古發(fā)掘成果,部分為征集、捐贈品。很多文物都是精品,具有重要的歷史、藝術和學術研究價值。 進入第一展廳之前,先給你們說說紅山文化。 紅山文化發(fā)源于內蒙古中南部至東北西部一帶,起始于五六千年前,是我們華夏文明最早的文化痕跡之一。紅山文化的內涵十分豐富,那個階段的手工業(yè)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形成了極具特色的陶器裝飾藝術和高度發(fā)展的制玉工藝。 因此第一展廳內,陶器和玉器非常值得一看。 紅山文化時期,社會經(jīng)濟形態(tài)以農業(yè)為主,兼以牧、漁、獵并存。工具發(fā)達,所以你能看到很多陶器的種類都是罐、盆、甕、無底筒形器等。 其中精彩的代表之一陶鳳杯,高9.1厘米,長18厘米,寬10厘米。整體造型為遠看就是一只鳳形,長冠、長喙;細看還是丹鳳眼,杯身長圓形,矮圈足,十分小巧可愛。 器壁上還裝飾有交叉的幾何線紋,以此來表示羽毛。這樣的造型將鳳的特征完全顯現(xiàn),在史前文物中還是首次發(fā)現(xiàn),因此陶鳳杯也被譽為“中華第一鳳”。 玉器中,一件叫“C型玉雕龍”的展品尤為珍貴。這塊村民無意間發(fā)現(xiàn)的圓形玉器,被評為中國出土年代最早,體積最大的龍型玉器。1971年,這條被考古界譽為紅山文化象征的“中華第一龍”——紅山文化玉龍在赤峰市紅山文化遺址出土,赤峰市也因此被譽為“中華玉龍之鄉(xiāng)”。 這條龍遠看十分逼真、栩栩如生,近看則能發(fā)現(xiàn)其他的動物元素:鹿眼、蛇身、豬鼻、馬鬃。玉龍是用一塊完整的墨綠色玉料圓雕而成,身體雖然蜷曲卻顯得剛勁有力,高高飄起的鬃毛讓人感覺這條龍正在騰飛一般。 雕刻精美,細節(jié)也很到位。尤其是身體中部有個小孔,據(jù)說只要用線穿過小孔后懸空,龍頭、蛇尾就會呈現(xiàn)在一條水平線上。真是不得不佩服當時工匠的一雙巧手竟然能雕出如此神品。 除了陶器、玉器,還有一件石雕人像,也代表了紅山文化。 石像高38厘米,寬22厘米,厚20厘米,灰色凝灰?guī)r質。光頭圓臉,非常明顯能看出脖下有一道凸起圓環(huán),代表項飾。裸體的石像大方的露出雙乳,雙手捧在隆起的腹上,呈孕婦狀。 因為紅山文化的社會形態(tài)初期處于母系氏族社會的全盛時期,主要社會結構是以女性血緣群體為紐帶的部落集團。因此他們崇拜母系和生殖,以祈求部落的繁衍和氏族的壯大。 第二展廳的青銅文化展出了許多精美的彩繪陶器和青銅禮器。一件嵌貝彩繪陶鬲非常吸引目光,陶鬲高29.5厘米,口徑22厘米。 整個陶鬲造型協(xié)調優(yōu)美、線條流暢。細看口沿上鑲嵌著四個貝殼,貝殼間還鑲嵌四個圓形蚌泡,顯得十分高貴古樸。 第三展廳是契丹——遼文化。相信看過《天龍八部》的人一定對契丹非常有印象。 這組遼代駕鷹彩繪木俑由整塊柏木雕刻而成,雖然彩繪歷經(jīng)年月已經(jīng)有些脫落,但仍然能看出刻工精細、神態(tài)逼真。 還有一件遼三彩顏色豐富,造型大氣。 契丹族的遼三彩是在吸收其他民族燒制工藝基礎上的創(chuàng)新,在我國陶器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人們也把這種陶瓷器稱之為“遼瓷”。 第四展廳主要講述的是蒙元文化。其中有一件鎮(zhèn)館之寶——珍珠團龍袍。這是康熙皇帝賜予榮憲公主的朝服。 這位公主的墓上個世紀70年代在內蒙古赤峰被發(fā)現(xiàn),發(fā)現(xiàn)時尸體保存非常完整。當時公主的頭上戴著金制鳳冠,手腕上套著金鐲,手指戴著戒指。身上穿了很多衣服,最外面的就是這件光彩奪目的珍珠團龍袍。這位公主可是史上唯一穿著龍袍下葬的女人,可見康熙帝極寵愛這位公主。 你可能會問,珍珠在哪里?其實龍袍上的八條龍,是用近十萬顆非常珍貴的小珍珠繡成,工藝精湛! 館內還珍藏著一部甘珠爾經(jīng),這是一部金字佛經(jīng),無論裝飾或是書法都堪稱佛教經(jīng)典之珍品。在室內燈光照射下,經(jīng)書上的文字熠熠生輝。 它是清光緒年間巴林左旗昭慈寺四世從青海塔爾寺帶回的。 館內還有很多珍品,若你一個個看過去,總能發(fā)現(xiàn)它們的故事。 歷史是厚重的,也是有趣的。它留給我們的東西,我們是永遠不能忘記的。記住歷史最好的方式,就是去博物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