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歲通天帖》又稱唐摹《王羲之一門書翰》、《王氏寶章集》,是唐代流傳下來的王羲之家族書法的臨摹品,也是唯一接近王羲之真跡的書法珍品。因卷尾有王方慶小楷署“萬歲通天”年款,故稱《萬歲通天帖》。 寫盡瑯琊王氏的悲歡離合 《萬歲通天帖》其實是王羲之等人的十封書信、手札。文字內容都很短,每篇只有幾十個字,像他們的微信、朋友圈。從中我們不但能欣賞到神妙的書法,也能看到瑯琊王氏的悲歡離合。作者們不曾想到,他們不經意書寫的一些手札,竟成為了后世流傳的佳作。 王志《喉痛帖》 其中,王志的《喉痛帖》(又稱《一日無申帖》)講述的是作者感覺喉嚨不適隨手寫的札記。 臺灣學者蔣勛在《手帖:南朝歲月》一書中,如此描述《喉痛帖》:“《一日無申帖》(《喉痛帖》)是《萬歲通天帖》的壓軸之作,比起王慈的書法,弟弟王志更緊斂俊挺,短短一篇書帖,像一瓣一瓣花片綻放,燦爛奪目,他從王獻之得到鼓勵,可以更揮灑出生命的青春之美了。冬日寒涼,拿出《一日無申帖》會特別細讀幾行字——‘正屬雨氣方昏,得告,深慰?!峙c字間許多牽絲連貫,是獻之‘一筆書’的精神?!嵋箒砘己硗矗瑧|憒’八個字,線條的爽利速度,變化萬千,仿佛千百年前身體上的痛,心境的喟嘆,都在紙墨中。” 武則天愛不釋手 今天我們有幸得見最接近“書圣”王羲之風采的書法作品,還要感謝武則天。 據史料記載,武則天精通文史,熟諳藝術,尤其愛好書法,對于王羲之的字帖,更是愛如至寶,曾遍尋王羲之真跡。 就在武則天苦求王羲之真跡而不得之時,鳳閣侍郎王方慶在御前站了出來,他向武則天奏道,自己是王羲之的十世孫,愿意獻上王氏一門書法真跡。武則天得到真跡后,自然是喜出望外,為此特別在武成殿召集群臣,共賞王氏書法真跡,并且命中書令崔融作《寶章集》,記錄了這件大事。 武則天雖然非常喜愛這件作品,但并沒有將之據為己有,而是在萬歲通天二年,命內府弘文館善摹拓者以王氏一門書帖原作為底本,用上等的黃蠟紙雙鉤填墨,復制了摹本。并將王方慶進呈的原件加以裝裱錦褙,重新賜還給王方慶。她還囑咐王方慶,這是祖先的手跡,后代子孫應當善加守護。 臨摹版本成書法珍品 后來,王氏后人沒能守住先祖的真品遺跡,反倒是武則天命人臨摹的版本成為唯一接近王羲之真跡的書法珍品。 此卷勾摹精妙,書畫鑒定家楊仁愷先生就曾在《國寶沉浮錄》中,對《萬歲通天帖》給出了至高的評價——“下真跡一等”。從中可以看出魏晉南北朝之間書風的傳承關系,為研究我國書體的發(fā)展演變提供了極為珍貴的資料。 僅存的摹本傳承也是非常艱難,在流傳過程中兩次遭火劫,一次是明代著名書畫收藏家、藏書家華夏真賞齋大火,一次是清乾隆年間乾清宮大火,火燒痕跡猶存。 在朝代更迭和戰(zhàn)亂中,它得以幸存,被掩埋在一堆部隊用的作戰(zhàn)地圖和計劃檔案里,直到1954年,才被送到當時還叫東北博物館的遼寧省博物館,結束了顛沛流離的生涯。這件國寶入館時的“身份證”上寫著“估價2億元”,現(xiàn)在當然是無價之寶。 重裝后,《萬歲通天帖》次序錯亂,僅存王羲之、王薈、王徽之、王獻之、王僧虔、王慈、王志七人十幅書法摹本,卷幅上尚有火焚痕跡。卷后有南宋岳珂、元代張雨、明代文徵明、董其昌等人題跋,俱稱其鉤摹精到。 高清全帖 (請將手機橫屏欣賞) 《萬歲通天帖》目錄 現(xiàn)存: 第一帖:王羲之《姨母帖》,行書; 第二帖:王羲之《初月帖》,草書; 第三帖:王薈《癤腫帖》,行草書; 第四帖:王薈《翁尊體帖》(《郭桂陽帖》),行草書; 第五帖:王徽之《新月帖》,行書; 第六帖:王獻之《廿九日帖》,行楷; 第七帖:王僧虔《太子舍人帖》(《王琰牒》、《在職帖》),行楷; 第八帖:王慈《柏酒帖》,行草書; 第九帖:王慈《汝比帖》,草書; 第十帖:王志《喉痛帖》(《一日無申帖》)行書。 共七人十帖。卷尾有“萬歲通天二年王方慶進呈原跡”的銜名。 【1】 王羲之《姨母帖》 姨母去世了,好傷心 ▲王羲之《姨母帖》 行書 【釋文】十一月十三日,羲之頓首、頓首。頃遘姨母哀,哀痛摧剝,情不自勝。奈何、奈何!因反慘塞,不次。王羲之頓首、頓首。 【大意】十一月十三日,羲之頓首、頓首。突然遭遇姨母哀事,心中被哀傷摧迫,悲痛之情難自禁。奈何、奈何!因為(哀痛傷感)反復涌現(xiàn),凄慘之情充塞(胸間),以至于語無倫次。王羲之頓首再頓首。 【評價】王羲之的筆法多搖曳多姿,而《姨母帖》卻因他的姨母去世,心中哀痛,字跡現(xiàn)出凝重、古拙、質樸的面貌,作品有古樸高華的藝術魅力。 【2】 王羲之《初月帖》 我生病了,不想寫信 ▲王羲之《初月帖》 草書 【釋文】初月十二日山陰羲之報:近欲遣此書,停行無人,不辦。遣信昨至此。旦得去月十六日書,雖遠為慰。過囑,卿佳不?吾諸患殊劣殊劣!方涉道,憂悴。力不具。羲之報。 【大意】初月十二日山陰羲之報:近期一直想寫這封信,但因沒有郵差,沒法寄信(所以耽擱到現(xiàn)在)。昨天到達這里,加之收到上月十六日的來信,即使相隔遙遠,但也十分感激。冒昧地再次囑托您,近來還好吧?我突然生病,身體十分差。剛剛踏上路程,身心憔悴,就寫到這里吧。王羲之。正月十二日。 【評價】書法風格逸筆草草,自然天真,率意暢達,有晉人倜儻任誕的氣息。 【3】 王薈《癤腫帖》 我癤子腫了,好疼啊 ▲王薈《癤腫帖》 行草書 注:癤,一種化膿性毛囊及毛囊深部周圍組織的感染。 【釋文】薈頓首,□□□□,為念。吾癤腫□□,甚無賴,力不次,□頓首。 【大意】我身上長了癤子,越來越大,還腫了,干什么都沒有力氣,感謝你的關心…… 【評價】書法筆鋒剛健挺拔,極有力度,神韻清和秀雅,獨具一格。風格與其恬虛守清、不慕榮利的人品相表里,是“書如其人”的又一例證。 【4】 王薈《翁尊體帖》 我說得沒錯吧 ▲王薈《翁尊體帖》 行草書 【釋文】翁尊體安和①,伏慰侍省,小兒并健。適遣信②集澤山村,自當令卿知吾言之不虛也。郭桂陽③已至,將甲甚精。唯王臨慶④軍馬小不稱耳!以病告公差耶,秋冬不復憂病也。遲更知問。七月廿七日。 【注解】①安和:平安,安好。②遣信:猶傳信。④郭桂陽:人名。④王臨慶:人名。 【評價】《郭桂陽帖》起首數字尚為行書,愈后愈放,轉為草書,縱橫揮灑,一發(fā)不可收拾。第一、二行上端與第三、四行下端,反差極大,視覺效果強烈。王羲之的書法“縱復不端正者,爽爽有一種風氣”,以此衡量《翁尊體帖》,亦能相符,可見王氏家風之流衍。 【5】 王徽之《新月帖》 女兒去世了,你要保重身體啊,要好好吃飯 ▲王徽之《新月帖》 行書 【釋文】二日告:□氏女新月哀摧,不自勝,奈何奈何。念痛慕不可任。得疏,知汝故異惡,懸心。雨濕熱,復何似,食不?吾牽勞并頓。勿復數日還,汝比自護。力不具?;罩葧?/p> 【大意】對友人某氏女的亡故表示痛悼,對友人身體不適而擔憂。多雨濕熱,詢問對方飲食情況如何。并告自己因疲勞而身體欠佳。 【簡介】王徽之,字子猷,王羲之第五子。自幼追隨其父學書法,在兄弟中惟有“徽之得其勢”,書法成就僅次于其弟王獻之。王徽之生性卓犖不羈,即使是做官,也是“蓬首散帶”,“不綜府事”。有“雪夜訪戴”“聞桓伊吹笛”等趣聞,亦善畫。 【6】 王獻之《廿九日帖》 沒能送你,別怪我哈 ▲王獻之《廿九日帖》 行楷書 【釋文】 九日獻之白:昨遂不奉別,悵恨深。體中復何如。弟甚頓勿勿,不具。獻之再拜。 【大意】二十九日獻之拜上:昨日竟沒有同你話別,很是悵然和慚愧。你近來身體恢復如何。我則很乏頓,匆忙間就不再敘了。獻之再拜。 【評價】《廿九日帖》是東晉王獻之致其一位同輩兄長的信札,信中所寫是王獻之為自己未能送別而致歉,并問對方身體狀況的內容。展現(xiàn)了王獻之新創(chuàng)書體“破體書”(大令體)的書風。王獻之的作品多為行草書,此帖有些字接近楷書,尤其難為可貴。 【7】 王僧虔《太子舍人帖》 這是我朋友的簡歷,他很不錯的 ▲王僧虔《太子舍人帖》 行楷書 【釋文】太子舍人王琰牒。在職三載,家貧,仰希江郢所統(tǒng)小郡,謹牒。七月廿四日臣王僧虔啟。 【評價】所書內容是為太子舍人王琰向皇帝求取官職。對上呈書又有求于人,故而書寫認真拘謹,不是率情任性之作。規(guī)整秀雅,端莊柔和,楷中帶行,靜穆純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