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歷史的小朋友,是不是都有過這種被支配的恐懼。一會兒是漢武帝,一會兒是唐太宗,一會兒又是康熙,怎么看都覺得這幾種稱謂沒啥前后邏輯關系???難道是皇帝想叫啥就叫啥?還有王法嗎?還有法律嗎? 其實中國封建社會對稱謂非常講究,是一套完整的禮法,總結就是謚號、廟號、年號,漢武帝中的“武”就是謚號,唐太宗中的“太宗”就是廟號,康熙自然就是年號。本期給大家講講謚號。謚號:謚號是對死去的帝妃、諸侯、大臣以及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跡進行評定后,給予或褒或貶或同情的稱號,始于西周。以上是百度百科的介紹,從中可以發(fā)現(xiàn)如下特點: 1、謚號是逝者才能享有的,于是電視劇《康熙王朝》中孝莊太后自稱“孝莊”是貽笑大方了,“莊”就是謚號。但是也有特殊情況,比如明正德年間內閣首輔李東陽,行將朽木,但遲遲不閉眼,直到使臣說給他擬的謚號是“文正”,封建文臣第一謚號,才心滿意足地離去。所以善意提醒,如果有機緣穿越回去,千萬別大大咧咧地站在劉徹的朝堂上高呼漢武大帝,給朕拖出去砍了。 2、普通人是沒有謚號的,道理很明顯,沒啥成就別人也不好給你評論啊,況且普通人連個名字都不周全; 3、謚號是一個人一生的寫照,讀歷史時如何快速判斷這個人的功過是非,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看謚號。舉例,武圣關羽,三國演義中神一般的存在,但是歷史上的關羽是否有溫酒斬華雄的勇猛,千里走單騎的義氣呢?關羽,謚號壯繆,何解?武而不遂曰壯,即關羽是有領軍的能力,但實際上這個能力并不強。名與實爽曰繆,即關羽名不副實。相比較,諸葛亮謚號“忠武”,即文武雙全,所以古代文臣的偶像諸葛丞相并不是靠三國演義吹出來的,而成圣的關羽似乎就有點戴高帽了。 4、謚號分為美謚、惡謚、平謚,歷史上既有岳飛岳武穆這樣的忠良,也會有秦儈秦繆丑這樣的混蛋了,所以謚號就要區(qū)別對待了。我們常常稱岳飛為岳武穆,《射雕英雄傳》里也有《武穆遺書》,其實“武穆”這個謚號并不是岳飛的最終謚號,當初宋孝宗繼位為岳飛平反,但是并不徹底,所以賜謚號為“武穆”, 折沖御侮曰武,布德執(zhí)義曰穆,即岳飛抵抗外族侵略,為人品性高尚。但是這并不能與岳飛的歷史地位契合,所以到宋寧宗時,岳飛追謚為“忠武”,知識點,岳飛的謚號與大名鼎鼎的諸葛丞相是一樣的,足以體現(xiàn)岳飛的偉大。 5、謚號是可以追贈和剝奪的,追贈謚號如上文所說的岳飛,冤屈昭雪后,朝廷賜予第一等謚號;謚號剝奪最著名的例子是張居正,明萬歷年間,張居正改革,使明朝中興,死后謚號為“文忠”,但因為生前太強勢,攫取了萬歷皇帝太多權力,又得罪了很多豪族,于是死后被抄家清算,剝奪謚號。直到天啟年間,不斷有大臣上書肯定張居正功績,天啟二年,謚號得以恢復。 6、最開始的謚號都是一個字,后來慢慢增加,最后到清朝,已經增加到令人發(fā)指的二十幾個字,如康熙謚號: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功德大成仁皇帝,小朋友們慢慢念吧,這也是漢朝等朝代以謚號稱謂皇帝,到清朝就沒辦法的直接原因。 7、著名人物的謚號: 文天祥:忠烈(真實寫照) 范仲淹:文正(范文正公,文臣典范) 蘇軾:文忠(地位并不像詩詞中那樣不如意) 李白:沒有謚號(可惜啊,沒有居廟堂之高) 吳三桂:開天達道同仁極運通文神武高皇帝(驚訝吧!他建立了吳周政權,雖然很短暫) 辛棄疾:忠敏(一代文豪,卻是個武官)。 |
|
來自: 金色年華554 > 《高處不勝寒/榮譽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