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紹基 (1799年—1873年),字子貞,號東洲,別號東洲居士,晚號蝯叟,湖南道州(今道縣)人。何紹基出身官爵世家、書香門第,雖18歲應京兆試,但其仕途多舛不順,數遭讒言所害,屢被降官調職,遂辭官從文,遠離官場。也許正是仕途無望,故其一生豪飲健游,多歷名山勝地,拓碑訪古,吟詩揮書,且以書法著作自娛,創(chuàng)立草堂書院,講學授徒,潛心書齋,自課甚勤,將書法各體熔鑄古人,終使書法著稱于世,自成一家,被譽為“清代第一”。 何紹基是一位十分勤奮的書法家。自稱“學書四十余年,溯源篆分。楷法則由北朝求篆分入真楷之緒”。其早年學書由顏真卿、歐陽通入手,上追秦漢篆隸,漢魏名刻,無不深研熟究。他臨寫漢碑極為專精,《張遷碑》《禮器碑》等臨寫益多,尤以《張黑女墓志》用功最勤,不求形似,但出己意。 據史料載,《張黑女墓志》(黑女,此處應讀hèrǔ)原名全稱為《魏故南陽太守張玄墓志》,簡稱《張玄墓志》。魏故南陽太守名張玄,字黑女,因清代為避清圣祖康熙皇帝愛新覺羅·玄燁名之諱,故清人通俗稱《張玄墓志》為《張黑女墓志》。此墓志碑刻于北魏普泰元年(531年)十月,據傳志為圭首小碑形,無志蓋。真書,二十行,共計三百六十七字。原碑石久佚不見。道光五年(1825年)春,時年26歲的何紹基在隨侍其父何凌漢督學山東期間,于濟南訪得奚林和尚所藏剪裱舊拓孤本《張黑女墓志》,遂終身奉為枕秘,并傳刻有“黑女庵主”“黑女碑室”諸印,且屢有歌詠題跋云:“肄書搜盡北朝碑,楷法原從隸法遺。棐幾名香供黑女,一生微尚幾人知?!睆拇?,《張黑女墓志》拓本乃著世至今,現(xiàn)藏于上海博物館。 《張黑女墓志》書法、刻工俱佳。其書法精美遒古,峻宕樸茂,結構扁方疏朗,內緊外松,古質典雅,多出隸意。用筆方圓結合,既有北碑俊邁靈氣,又含南帖溫文爾雅;既有北魏的神韻,又有唐楷的法度,堪稱北魏書法之精品、碑拓之佼者。何紹基在跋語中贊曰:“化篆分入楷,遂爾無種不妙,無妙不臻。然遒厚精古,未有可比肩 〈黑女〉者。”康有為對此碑亦十分推崇,稱“峻宕則有《張黑女》”,“《張玄》為質峻偏宕之宗”。 毋容置疑,《張黑女墓志》志文書法精美遒古,峻宕樸茂,為北魏書法之精品。故此,深得何紹基的珍視和偏愛,與其結下不解之緣,將其“捧為枕秘”,“日在筪中”,以致“棐幾茗香供《黑女》”。何紹基一生臨寫最多的也是《張黑女墓志》,用工最勤超百遍,用力極深知精髓,用心臨寫得古意。對《張黑女墓志》碑的解讀領悟深刻,見解獨到,并能創(chuàng)造性地將自己的書寫特征與《張黑女墓志》的個性特征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做到形神并重,既求形似,更出己意,進而“熔為一爐,神龍變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