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針孔成像 攝影,英文Photography,源自于希臘語Phos和Grapho的組合。Phos的意思是光,Grapho則是描繪的意思;顧名思義,攝影便是用光來描繪。 光,是人類生活的重要因素。古時,人們巧妙地利用光來取火、計時,甚至是導航。但人類對光的深入研究,也不過兩三百年時間。自伽利略和牛頓等人于17世紀創(chuàng)立經典物理學,光學才被作為一個學科獨立出來。而后百年時間里,物理界也對光的性質爭論不斷,以牛頓為首的粒子學說認為,光就像從光源中射出的子彈一樣,是由無數(shù)個高速移動的光子組成的;而以胡克、菲涅爾為首的波動說則認為,光和聲波水波類似,是在一種名為‘以太’的介質中移動。直到現(xiàn)代物理的出現(xiàn),才逐漸完善了對光的認知,至于中間物理大師們的唇槍舌戰(zhàn),則又是一段傳奇了。本文并不會過多的關注在科學和技術層面上,但后文依然會提及科學界對光的爭論,以及光的性質,如波粒二象性。 對于光影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國春秋戰(zhàn)國時代,墨翟,即墨子,在其著作《墨經》中大篇幅地論述了光的各種性質,如光沿直線傳播、光照射物體會產生影子,以及小孔成像的基本原理。 景,光之人煦若射。下者之人也高,高者之人也下。足敝下光,故景障內也。 (譯:影,光線照人,如果反射,其直若矢。射到下面就反射到高處,射到高處就反射到下面,因成倒影。足遮住下面的光,反射出來成影在上;頭遮住上面的光,反射出來成影在下。在物的遠處或近處有一小孔,物體為光的直線所射,反映于壁上,故影倒立于屏內。) ——墨翟 公元前350年,亞里士多德也在著作中提到光學法則,他稱每逢日蝕,日光透過樹葉空隙投射到地上,呈圓斑狀,正是當時太陽的形狀;他還發(fā)現(xiàn),孔徑越小,圖像越清晰。至此,東西方科學界都以悉知光效穿過小孔,會形成影像的光學原理。 接下來兩千年里,從使用冰或者天然水晶作為透鏡生火,引燃敵船,到近代的眼鏡,各國科學家競相發(fā)明了諸多利用這些光學原理的器物服務于生活以及戰(zhàn)爭。 針孔成像,作為相機的雛形,其理論也在科學的發(fā)展中被豐富了起來。十五世紀末期,文藝復興時代,意大利人達文西在其著作中便記錄了藝術家利用暗箱寫生和繪畫。到了1553年,意大利人玻爾塔在《自然魔術》中更加詳盡的介紹了暗箱的使用方法和作用,“”。 暗箱,(拉丁語為Camera Obscure,而這也正是英語中相機一詞的來源)是一種內部密不透光,箱壁設有一小孔的裝置。設置完成后,畫家坐在箱內,便可描繪箱外的景象。 早期暗箱 而后的一百多年里,熱愛繪畫的意大利人,對暗箱進行了大量的改進,使其能呈現(xiàn)更加清晰的影像,但方法卻不盡相同。意大利貴族丹尼爾─巴爾巴洛在小孔處安置了一個以繩子為主的機構,可以用來控制孔徑的大小,這也可以被看作是光圈的雛形。而意大利數(shù)學兼天文學家丹提和卡皮爾則提出使用多個鏡片的方式,使暗箱內的影像變得格外清晰。 到了18世紀中期,暗箱被普遍使用,并可以被隨身攜帶,但依然需要畫師將其投射的影像描繪下來。直到感光材料的發(fā)現(xiàn),人們首次擁有了直接記錄光影的能力。 影像詞典 針孔相機 光線沿直線傳播。物體反射的光線,通過針孔,在成像面形成倒立的影像。針孔與成像面的距離,稱為焦距。針孔接近成像面,可拍攝廣角照片。針孔遠離成像面,可拍攝遠攝照片。一般而言,針孔越小,影像越清晰,但針孔太小,會導致衍射,反而令影像模糊。 本文綜合網絡編輯整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