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皇權天授,正統(tǒng)合法 《史記》記載: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統(tǒng)一華夏,自稱“始皇帝”,命丞相李斯用和氏璧制成御璽,為中國歷代正統(tǒng)皇帝的證憑,欲傳萬世。該玉璽方圓四寸,上紐交五龍,正面刻有李斯所書“受命于天,既壽永昌”八篆字,以作為“皇權天授、正統(tǒng)合法”之信物。在字周圍還環(huán)刻著雙龍戲珠圖案,最下面有三道尖波浪線代表大海,這整個圖案的寓意是:日照大海現雙龍。 秦末戰(zhàn)亂,劉邦率兵先入咸陽。秦亡國之君子嬰將“天子璽”獻給劉邦,劉邦建漢登基,佩此傳國玉璽,號稱“漢傳國璽”,就是傳國玉璽。自此以后,歷代帝王皆以得此璽為符應,奉若奇珍,國之重器。得之則象征其“受命于天”,失之則表現其“氣數已盡”。凡是登上九五之尊的開國帝王,都會秘密尋找傳國玉璽下落,否則被天下人稱為“白版皇帝”,顯得不正統(tǒng)而為世人所輕蔑。 二、風云變幻,命運坎坷 西漢末年,皇帝劉嬰年僅兩歲,外戚王莽篡權,派弟弟王舜找太后索要傳國玉璽,太后憤怒地將傳國玉璽扔在地上,玉璽摔掉一個角,王莽命工匠用黃金修補。王莽敗后,玉璽最終落到漢光武帝劉秀手里,開啟東漢政權。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傳國玉璽經孫堅、袁術、曹操后復歸漢獻帝。曹魏代漢,曹丕使人在傳國玉璽肩部刻下八個隸字“大魏受漢傳國之璽”,證明其篡位的合法性。后三國一統(tǒng),玉璽歸晉。 此后,傳國玉璽歷經了晉、前趙、冉魏、東晉、宋、齊、梁、陳等朝皇帝的手中,直到隋朝一統(tǒng)華夏,將傳國璽收入隋宮。隋煬帝楊廣被殺后,蕭皇后帶著太子元德與傳國玉璽逃到漠北突厥。 唐朝初年,唐太宗李世民因無傳國玉璽,于是刻數方“受命寶”、“定命寶”等玉璽,聊以自慰。公元630年,李靖率軍討伐突厥,同年蕭后與元德太子背突厥而返歸中原,將傳國玉璽獻給唐太宗,李世民龍顏大悅。 唐朝末年,群雄并起,傳國玉璽又幾經易手。公元939年,后晉石敬瑭引契丹軍包圍洛陽,后唐末帝李從珂懷抱傳國璽登玄武樓自焚,史書記載真正的傳國玉璽就此消失。 三、真假虛實,撲朔迷離 傳國玉璽盡管已經焚毀,但它的傳奇一直在演繹。北宋哲宗時,有一個農夫在耕田時發(fā)現了傳國玉璽,經13位大學士依據前朝記載多方考證,竟認定這就是傳國玉璽。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破汴梁,徽欽二帝被掠走,傳國玉璽也被大金國掠走,隨后便銷聲匿跡。公元1294年,忽必烈去世,傳國玉璽又神秘地在大都出現。 1372年,朱元璋以歷代傳國玉璽未得為由,遣徐達率精兵分三路追擊北元朝廷,可惜最終還是空手而返。此后,雖然明清時期,經常出現所謂“傳國玉璽”的種種傳聞,但最終確認都是贗品。隨著時間的推移,帝國江山的穩(wěn)固,傳國玉璽也慢慢淡出了人們的視野。至此,經歷了近2000年風風雨雨的傳國玉璽就此湮沒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 四、后記 傳國玉璽到底有沒有焚毀?玉石的形成條件是極其特殊復雜的。它們大多來自地下幾十公里深處的高溫融化的巖漿,這些高溫的漿體從地下沿著裂縫涌到地球表面,冷卻后成為堅硬的石頭。在此過程中,只有某些元素緩慢地結晶成堅硬的玉石或寶石,且它們的形成時間距離我們非常遙遠。從今天科學角度講,雕刻傳國玉璽的和氏璧是玉石中的“柱長石”,能耐1300度的高溫,特別是整塊的玉石,一般的火是焚化不了它的,但長時間高溫焚燒烘烤,會導致玉石脫水,外表光澤暗淡變色,甚至出現裂紋,損傷極大。也就是說,這塊傳國玉璽肯定不會焚毀的,但質地和價值肯定大不如前,說不定哪天又會重現人間,續(xù)寫它的傳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