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掌面(無名沿皮穴):圖1
部位:手拇指本節(jié)后,用五分或一寸針,針深約三分,針尖順延拇指掌骨,沿皮進針3~8分。
應用:瀉胸中之熱及身體之煩熱,可治療氣管枝卡他及氣喘的特效穴。


手掌面(無名沿皮穴):圖2
部位:手拇指本節(jié)后外側(五虎穴直上本節(jié)后即是),用五分或一寸針,針尖向上,針深三分沿皮進針,針深可至八分,視病情體型而定。
應用:本穴能調肺氣、清肺熱,凡肺經實癥、胸悶喘息、氣精、仰息、胸肋痛、背痛。
手掌面(心門二穴):圖3
部位:在掌心中央點向下一寸左右(中指正中央直上一指幅半)是穴。
應用:本穴有強心定喘的作用,當病重垂危,以強心劑注射延續(xù)壽命時,宜用本穴加強,對治胸悶尤有特效。能瀉心胸郁熱、心暴痛等。
手掌面(無名穴):圖4
部位:在手指掌骨上,距重仙穴旁開五分。
應用:本穴治療慢性胃腸炎、胃弛緩及各種胃病的基本要穴,凡胃有壓痛、潰瘍癥、消化不良、反酸應取此穴。


手掌面(外側無名沿皮穴):圖5
部位:小指掌骨外側、小指本節(jié)后,針深三分,沿皮進針,3~5分。
應用:治療腰酸、腰痛、腎臟炎(瀉腎熱、精液缺乏、月經不調),有顯著效果。
手掌面(新編穴):圖6
部位:在大拇指掌骨凹陷處。
應用:凡有腰骨牽引至坐骨神經麻痹及痙攣、活動障礙等癥狀者。


手掌面:圖7
部位:食指第一節(jié)正中央偏橈外側二分、食指第二節(jié)正中央偏橈外側二分(二穴)——刺絡放血。
應用:治療小孩睪丸腫大、疼痛及成人睪丸炎有特效。
手掌面(新編穴):圖8
部位:手中指第二節(jié)正中央點是穴。
應用:本穴為治療急慢性腸炎及痙攣、胃脹、消化不良(可養(yǎng)血健胃、振作中氣,對心氣虛弱、憂傷
、煩惱癥治療有療效)。


手掌面(腕順透勞宮):圖9
部位:小指掌骨外側,距手腕橫紋2.5寸——腕順一穴。透勞宮——沿皮3~5分,視患者手厚薄定針深淺。
應用:鎮(zhèn)靜腦中樞神經或四肢神經,如手足癱瘓、手、腳掌麻木不仁,是救腦溢血的特效穴。
手掌面(新編穴):圖10
部位:手中指掌骨與無名指掌骨之間掌骨本節(jié)中央是穴。
應用:本穴有疏通筋絡之功,凡老年人目花、視物不清晰,有開竅明目作用,對治眼部疾病有良效。


手掌面(重子穴、重仙穴):圖11
部位:虎口下約1寸,即大指掌骨與食指掌骨之間(重子穴),距重子穴上1寸即是重仙穴,與手背靈骨穴正對相通。
應用:此穴為治“肺”諸病之圣穴,可瀉肺之大熱,亦有消炎之功效:肺炎、咳嗽、氣喘、感冒、發(fā)燒等病癥。
手掌面(增長二穴):圖12


部位:在手掌面手解穴直上五分一穴,再上八分一穴,共二穴。
應用:本穴有促進兒童發(fā)育之功能,主治:增高(14~18歲兒童最適合)。
手掌面(開脾穴):圖13
部位:手中指尾端處是穴。
應用:本穴對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具有治療脾胃疾病之功勞。
手掌面(新編穴):圖14
部位:手食指第一節(jié)與第二節(jié)正中央點,共二穴。
應用:本穴具有治療脾胃及腸中切痛、腹?jié)M脹痛、肚臍帶不舒服。


手掌面(新編穴):圖15
部位:手小指第一節(jié)與第二節(jié)正中央點,共二穴。
應用:本穴對任何熱病有退熱功效——偏頭痛、醒腦、鎮(zhèn)痛、頭痛發(fā)燒、脈浮急,針針見效。
手掌面(五會心穴):圖16
部位:手中指骨與掌骨接合處上五分及第上五分一穴,共五穴。
應用:本五穴有鎮(zhèn)靜調節(jié)內臟器官作用,為治心臟病及神經衰弱,在治療上有特效。針對心經熱病引起的心痛、心煩、狹心癥,為精氣神之浸入竅門。


手背面(新編穴):圖17
部位:大拇指第一節(jié),向外開二分,三分之一是穴,三分之二又一穴共二穴。
應用:本穴為治療眼睛紅腫、白眼球紅腫、血絲有特效,能瀉臟熱、疏通中氣血凝滯有卓效。
手背面、側面(腕順一穴、腕順二穴):圖18
部位:手小指掌骨外側,距手腕橫紋2.5寸,又距手腕橫紋1.5寸處。
應用:此二穴主瀉腎臟之熱,有益腎清熱開郁之特效,本穴亦能溫腎中之陽,滋腎中之陰,故能振陽行水,對炎癥退暑有卓效——腎臟炎、腎臟引起之頭昏、眼花、四肢無力、疲勞等皆有良效。


手背面(中白穴、下白穴):圖19
部位:在手背小指掌骨與無名指掌骨之間,距指骨與掌骨接連處五分是穴,又1.5寸一穴,共二穴。
應用:本穴主瀉腎之大熱,是治腎臟病、腰痛、背痛、腰酸。亦有助陽利水、補腎益氣、除濕池之毒——腳氣腫、腰痛之圣穴。
手背面(靈骨穴):圖20
部位:在手背拇指與食指叉骨間,第一掌骨與第二掌骨接合處,與重仙相通。
應用:本穴為“董氏回陽三針”之一(急救用),可使陽癥起死回生之功效,為反應最大的刺激點,故對治療臟腑病癥有:升清降濁、疏風散表、通血氣之功效。感冒咳嗽、頭痛、胸背內傷隱痛、呼吸不暢。


手背面(婦科穴):圖21
部位:在大拇指第一節(jié)之外側,距前橫紋三分之一(一穴)距該橫紋三分之二一穴,共二穴。
應用:本穴對治下腹疼痛、子宮及陰道糜爛,平時有白帶或月經不規(guī)則、無月經,都有良好效果。
手背面(新編穴):圖22
部位:手食指掌骨與中指掌骨接合處是穴,針深5~7分。
應用:本穴在治療上為急性胃腸炎、消化不良,小孩突然腹痛有效。
手背面(新編穴):圖23
部位:手無名指第一節(jié)與掌骨接合處下三分旁開三分是穴(二穴),針深3~5分。
應用:本穴主肝、脾,對上半身及頭部有排泄毒火、消炎作用,臉部、胸前腫瘍癥狀有效果。
手背面(新編穴):圖24
部位:手中指第二節(jié)正中央旁開三分,針深2~4分。
應用:主肝脾經,凡肝脾疾病引起之疲勞、肝脾弱、脾濕、全身酸痛。皆可對治之。




手背面(新編穴):圖25
部位:手中指掌骨與無名指掌骨接合處一穴;又上1寸一穴(二穴),針深5~8分。
應用:白斑、皮膚疾病、半身不遂。
手背面(新編穴):圖26
部位:手小指第一節(jié)與第二節(jié)接合骨內開三分是穴(針深2~4分)。
應用:本穴治療腰痛、股關節(jié)、坐骨神經、腰股膝腳不遂的特效穴。


手背面(新編穴):圖27
部位:手中指第一節(jié)正中央上二分旁開三分共二穴,針深2~4分。
應用:膽汁分泌不足、腹脹、消化不良、久食不饑有特效。
手背面(新編穴):圖28
部位:手拇指第一節(jié)外三分三、六分六,共二穴;針深2~4分。
應用:本穴為肺經,故能清肺之熱、治白眼球紅筋、眼睛紅腫之特效穴。


手背面(重魁穴):圖29
部位:手食指本節(jié)后內側凹陷處,針深3~5分。
應用:本穴為肺經,能瀉大熱、身體之煩熱,故能治發(fā)燒、口渴、焦慮不安。
手背面(膽穴):圖30
部位:在中指第一節(jié)兩側中央點,針深2~4分。
應用:本穴有疏筋活血的功能,由坐骨至委中線至足跟,筋緊、抽、痛、伸屈困難、疼痛有特效。


手背面(止汗穴):圖31
部位:在手中指與無名指之間,掌骨與指骨接合處上1.5寸,針深3~5分。
應用:本穴專治盜汗、虛汗,止一切汗異癥。
手背面(上白穴、立白穴):圖32
部位:在食指與中指叉骨之間,距指骨與掌骨接合處上五分(上白穴)。距上白穴上1寸在手背第二掌骨與第三掌骨接合處是穴(立白穴)。
應用:對治眼睛疲勞、眼眶酸痛、眼視無神之病患(具有長期體力疲勞、虛弱者適用此穴)。


手背面(新編穴):圖33
部位:在各叉骨本節(jié)上1寸共五針,針深2~3分。
應用:此五穴為手背五臟針法,能通五臟經脈、理氣血,有去風邪、安臟腑之功,適用于身體虛弱、元氣不足之患者。
手肘部位(新編穴):圖34
部位:手肘窩橫紋平線正中點,針深3~5分。
應用:本穴為治頭部主穴,能瀉腦中之熱、疏通經脈氣血凝滯,故對頭疼劇烈之癥有運行解熱、消腫之效。


手肘部位(新編穴):圖35
部位:手腕橫紋平線直上4.5寸,中央外開2.5分是穴,針深3~5分。
應用:本穴能瀉下焦之熱、脊椎強硬、腰背腹腔等之血瘀或腰痛不能轉側、痛無定處牽引腿部疼痛,亦治寒熱風濕引起之腰痛、小便赤黃,皆有功效。
手肘部位(新編穴):圖36
部位:手肘腕橫紋平線中央內開1寸上4寸一穴、6.5寸又一穴、10寸又一穴共三穴,針深5~8分。
應用:本穴主瀉肝臟之熱、凡肝引起眼花、視物不清白睛紅絲,絕無異態(tài)。且肝竅于目,對眼科疾病有很好療效,亦能治一切肝膽病、肝硬化、肋間神經痛、胸背部痙攣。
手肘部位(新編穴):圖37
部位:手肘腕橫紋平線上6寸處中線外開五分是穴。
應用:本穴主治婦科病之圣穴,子宮出血、子宮內膜炎、卵巢發(fā)炎,一切婦科癥有特效。



手肘部位(列缺透針療法):圖38
部位:去腕側1.5寸,在前臂橈側之下端,橈骨莖上狀突直上;沿皮透刺針深三分,沿皮針斜下扎。
應用:本穴對任何熱癥有退熱功效,治貧血性頭痛有卓效。
手肘部位(曲池丁字刺):圖39
部位:在屈肘橫紋頭處一穴、往內開一指又一穴,再往內開一指幅又一穴,共三穴。
應用:對內臟器官有強化作用,又可以發(fā)揮清熱去風涼血、潤燥作用,故治療高血壓有效。
手肘部位(腑格三穴):圖40
部位:曲池下八分一穴、左右隔八分各一穴,共三穴。
應用:主瀉胸中之熱及身體之煩熱,有去風邪又補氣之作用,重感冒之圣穴。



手肘部位(腸門穴):圖41
部位:在尺骨之內側,距腕豆骨3寸。
應用:本穴在治療上,有幫助消化、促進呼吸、理腸胃之寒,故治腸胃炎、慢性下痢有特效。
手肘部位(肝門穴):圖42
部位:在尺骨之內側,距腕豆骨6寸。
應用:本穴除了治療急性肝炎有特效外,對舒筋通絡有療效,對眼科疾病亦有卓效。



手肘部位(心門穴):圖43
部位:在尺骨鶯嘴突起之上端,去肘尖1.5寸陷中是穴。
應用:本穴對胸中瘀熱,好吐有效。有調合心臟精氣內外相應之功效,故對心臟病、心跳、胸悶有特效。
手臂部位(肩中穴):圖44
部位:當后臂肱骨之外側,去肩縫2.5寸是穴。
應用:腦癥、高血壓性中風(半身不遂),其癥狀為——手足癱瘓、口眼歪斜、血管硬化、有清熱醒腦之功,對治膝蓋痛亦有療效。
手臂部位(地宗穴):圖45
部位:在人宗穴上3寸處,距肘窩橫紋6寸處是穴。
應用:本穴是董氏回陽三針之一穴(急救用),能使陽癥起死回生,對急性心臟病及血管硬化、狹心癥等有特效。
手臂部位(云白穴):圖46
部位:在肩尖前約2寸,背面穴向胸方向斜下開2寸是穴。
應用:本穴主治下陰部之疾,有消炎止痛之功,對婦科病、陰道炎、陰道癢、陰道痛、赤白帶均有效。



手臂部位(上曲穴):圖47
部位:在手上臂后側,肩中穴后開1寸。
應用:本穴對神經性的括約肌馳緩、坐骨神經痛有良效,為肌關節(jié)之特效穴;小兒麻痹癥、小腿脹痛均有特效。
腳面部位(門金穴):圖48
部位:在第二蹠骨與第三蹠骨連接部直前陷中是穴。
應用:對治——胃潰瘍、盲腸炎、胃腔壓痛、消化不良、脹氣與腹痛。


腳背部位(木留穴):圖49
部位:在第三蹠骨與第四蹠骨之間,距蹠骨與趾骨關節(jié)上1.5寸凹陷處。
應用:本穴主瀉肝熱之癥,有舒筋通絡之功效,對治肝臟疾病、老年人目花、視物不清,取用本穴療之。
腳背部位(新編穴):圖50
部位:在足指第二趾第二節(jié)正中央外開三分處是穴。
應用:本穴為對治下腹部疾病有良效,子宮炎、陰道糜爛、白帶、月經不規(guī)則、無月經。


腳背部位(木斗穴):圖51
部位:在腳背第二蹠骨與第四蹠骨之間,蹠骨與趾骨關節(jié)后五分是穴。
應用:本穴能治水腫、健脾、振作中氣、逐漸改善機能,可以補益中氣、加強消化而增進食欲,故對脾腫大、消化不良癥有療效。
足底部位(降壓穴):圖52
部位:涌泉穴下1寸。
應用:本穴為治療高血壓特效穴,施針前后,可傾刻間將血壓降下30度左右。


足底部位(涌泉透針):圖53
部位:在第一蹠骨內側,距趾骨與蹠骨關節(jié)后1.5寸(火連穴沿皮透針至足底涌泉穴)。
應用:本穴具有退熱之特性,對熱癥所引起的頭痛、項強、脊強有卓效,同時對治中風癥、半身不遂、四肢不能者、神智不清者效果甚佳。
足面部位(無名穴):圖54
部位:足面四趾縫中,共四穴。
應用:本穴適用于點刺放血,有除濕瀉毒之功,治療腳氣病、雙足痹木不仁。


足底部位(花骨一穴):圖55
部位:在足底第一與第二蹠骨之間。
應用:本穴為治療陰虛之癥,有滋陰之意;本穴是治療目疾之要穴,有水腫、去赤、鎮(zhèn)痛、止淚之功,迎風流淚有特效。
大腿部位(無名穴):圖56
部位:膝上12寸外3寸是穴。
應用:本穴為肺臟精氣轉輸出入、流注聚結于體內指揮穴,具有內外相應作用,是為主治肺臟一切疾病要穴,也是治療喘息、內傷、胸悶最具神效。


腳小腿部位(人皇穴、無名穴):圖57
部位:在脛骨之內側后緣,距內踝骨上3寸、5寸,共二穴。
應用:本穴治療脊椎、頸項強直、扭轉不靈有特效。
耳部穴(耳珠穴):圖58
部位:耳垂點、耳珠部位。
應用:為治療醉酒之圣穴(點刺出血),可瀉熱醒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