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益峰 今天上午去昌平區(qū)為東家的父親選擇陵墓,回來路上,路過明朝的十三陵的德陵。天氣很好,視野清晰,所以停留駐足很久,圍著陵墓轉(zhuǎn)了好幾圈,思考了很久,感觸頗多。 明朝十三陵、清朝東陵、西陵都是一個地理學(xué)的寶庫,是歷代地理大家精雕細(xì)琢的作品,代表了我國傳統(tǒng)地理的最高水平,每一次路過十三陵,看到那雄壯清奇的地理格局,不禁流連忘返,有時候呆到天黑,還是舍不得回家。 十三陵的地理格局,是地理師傅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學(xué)習(xí)寶庫。 明朝景陵和德陵的鳥瞰(以下鳥瞰圖片出自攝影師付宣先生,陳益峰制作) 在周圍考察時候,正好遇到攝影愛好者付宣先生,他正在操作無人機(jī)攝影,大家相談投機(jī),付先生為人大方豪爽,把所拍的照片給了我。 古代的皇陵選址,是一個非常慎重的事情,因為古人公認(rèn): 陵墓的地勢關(guān)系者后代基業(yè)的長久。 但是也有不少失敗的案例,北京昌平十三陵之德陵,就是一個典型的案例。他是明朝政權(quán),最后一個選址建陵的皇陵,其地形過于勉強(qiáng),不足以支撐一個皇陵的氣勢。作為普通家庭的用地,還是可以商量的。(后來崇禎皇帝的思陵,雖然也埋在十三陵陵區(qū),但那是清朝政府下葬的,基本上沒有擇地,只是禮節(jié)性的下葬而已) 本文筆者就德陵的龍、穴、砂、水、向做深入細(xì)致的討論。 德陵山水地理鳥瞰(鳥瞰圖片出自攝影師付宣先生,陳益峰制作) 1、孤人 中國古代把沒有子嗣的人叫孤人,去世后地位很低,無人看管,非??蓱z。春節(jié)時候,老百姓為孤人的墳加上一把土,這是可以為后代積德的。那些孤人的兄弟的后人,為孤人的墳地放炮、上香、上墳添土,也是可以積德的。 筆者親眼經(jīng)歷過一次孤人去世的情況,此人一生勤奮苦干,忙于創(chuàng)業(yè),四處奔波,心地善良,常常幫助本地的窮人,不料剛四十就疾病去世,沒有子嗣。其哥哥心疼,讓我為他弟弟選擇一個穴位下葬。 我聽聞此事,非常贊賞他弟弟的德行和品格,花了很大功夫,幫他選了一個上等穴位??墒亲詈笙略岬臅r候,家族中的其他長者說,他是個孤人,沒有必要埋一個好位置,好穴位留給其他人吧。最后在懸崖邊上最差的地塊,草率下葬了,其親哥哥也只能默不作聲。筆者每每想起此時,不禁感到可惜。 2、德陵的主人朱由校無后 常人如此,古代的皇帝也是如此。 明朝朱由校(1605年-1627年),即明熹宗,明朝第十五位皇帝(倒數(shù)第二個皇帝),年號天啟,明光宗朱常洛長子,生母選侍王氏,明思宗崇禎皇帝朱由檢的異母哥哥。 朱由校16歲即位,在位七年,1620年-1627年。
故宮南熏殿藏絹本《明熹宗坐像軸》 朱由校一生有三個兒子三個女兒,奈何那時醫(yī)療條件不好,均夭折。 長子朱慈燃,懷沖太子,生母張皇后,生下就是死胎。次子朱慈焴,悼懷太子,母皇貴妃范氏,早夭。三子朱慈炅,獻(xiàn)懷太子,母皇貴妃任氏,天啟六年(1626年)六月甍。長女朱淑娥,永寧公主,母皇貴妃范氏,兩歲早夭。次女朱淑嫫,懷寧公主,母成妃李氏,一歲早夭。三公主,早薨。朱由校生前未曾料到自己如此早夭,所以活著的時候,沒有開始建造陵墓。 3、明朝后期,十三陵確實無地可點,德陵選址有些草率 明朝早期的幾個皇陵全部在天壽山下,比如明成祖朱棣的長陵、明仁宗朱高熾獻(xiàn)陵、 明英宗?;实壑炱铈?zhèn)裕陵、明憲宗朱見深裕陵、明憲宗朱見深茂陵。后期天壽山下確實沒有穴位了,才選擇蟒山山脈下的穴位做皇陵。 明末天壽山陵區(qū),已經(jīng)很難找到合乎風(fēng)水理論的寶地。明朝最后一個皇帝,崇禎帝即位后,開始放棄天壽山陵區(qū),在京畿附近重新尋找新的陵區(qū),最后看好薊州鳳臺山一帶,現(xiàn)在的遵化的馬蘭峪。卻不想旋即國亡,所選中的區(qū)域,成了清朝的東陵。 站在五孔橋,正面看德陵和兩側(cè)龍虎 天啟七年(1627年)九月。熹宗朱由校過世不久,其弟弟崇禎皇帝繼位,兄終弟及。朝廷沒有花太多心思為他選址和建造皇陵,風(fēng)水選址有些草草了事,崇禎為其哥哥建陵,也就是德陵,撥款僅僅50萬兩白銀。而明朝其他陵花費甚多,比如萬歷修定陵時,嘉靖的永陵建,花了700萬兩白銀。 德陵位于潭峪嶺西麓,是明代營建的最后一座帝陵,是天啟皇帝朱由校和皇后張氏的合葬陵寢。德陵的營建,用了近五年的時間,于崇禎五年(1632年)二月,草草竣工。 4、明十三陵簡介
十三陵大局鳥瞰 明十三陵是明朝皇帝的墓葬群,坐落在北京西北郊昌平區(qū)境內(nèi)的燕山山麓。自永樂七年(1409)五月始作長陵,到明朝最后一帝崇禎葬入思陵止,其間230多年,先后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墓。 按先后順序,分別是: (1)、朱棣,成祖文皇帝,永樂(1403年——1424年),長陵; (2)、朱高熾,仁宗昭皇帝,洪熙(1424年——1425年),獻(xiàn)陵; (3)、朱瞻基,宣宗章皇帝,宣德(1426年——1435年),景陵; (4)、朱祁鎮(zhèn),英宗?;实郏y(tǒng)(1436年——1449年)、天順(1457年——1464年),裕陵;
十三陵大局鳥瞰手繪 (5)、朱見深,憲宗純皇帝,成化(1465年——1487年)茂陵; (6)、朱祐樘,孝宗敬皇帝,弘治(1488年——1505年)泰陵; (7)、朱厚照,武宗毅皇帝,正德(1506年——1521年)康陵; (8)、朱厚熜,世宗肅皇帝,嘉靖(1522年——1566年)永陵; (9)、朱載垕,穆宗莊皇帝,隆慶(1567年——1572年)昭陵; (10)、朱翊鈞,神宗顯皇帝,萬歷(1573年——1620年)定陵; (11)、朱常洛,光宗貞皇帝,泰昌(1620年)實際在位一個月慶陵; (12)、朱由校,熹宗悊皇帝,天啟(1621年——1627年)德陵; (13)、朱由檢,思宗烈皇帝,崇禎(1628年——1644年)思陵。
德陵羅城鳥瞰 5、德陵地理情況 (1)、后龍簡介 德陵后龍為莽山,高山出脈,兩側(cè)開大帳,中抽一脈,奔落下來,層層剝換,左右微微活動,龍身土質(zhì)肥厚,這在北方地區(qū)少見,滿山都是油松樹林,龍身充滿生氣。
德陵的后龍近看 到頭幾節(jié),形如蜘蛛的形狀,所以喝蜘蛛山,后龍細(xì)長猶如蜘蛛所吐的細(xì)絲,蜘蛛山的兩側(cè)伸出長長的枝腳,為蜘蛛的三條腿,前、中、后腿。到頭的一節(jié)開兩手,分別為蜘蛛的左右觸肢。
蜘蛛的結(jié)構(gòu) 蜘蛛吐絲鳥瞰(圖片出自攝影師付宣先生,陳益峰制作) 蜘蛛結(jié)穴近看 蜘蛛的身軀豐滿圓潤,吃得飽,喝得足,屬于吉祥的蜘蛛,后人當(dāng)有財又貴。但是此地最大的問題就是穴位在偏出脈上,位于蜘蛛右側(cè)中腿腳下,幸好穴后有樂山托了一下。 樂山托穴莫相離,如庫如屏法最奇。 唯有橫龍全在樂,樂山不到穴無倚。 自身脈氣虛弱無力,以后方的駱駝嶺的后駝峰為間龍,樂山非常漂亮,為特樂。駱駝嶺后駝峰,端聳卓立、秀麗整齊、高闊障護(hù)、開面有情、貼近穴山,不致德陵穴后過于空缺低矮。
蜘蛛結(jié)穴鳥瞰(鳥瞰圖片出自攝影師付宣先生,陳益峰制作) (2)、龍虎與朝案 墓地左右龍虎纏護(hù)緊密,左側(cè)為蜘蛛山的右觸肢,為青龍砂,右側(cè)陽翠嶺為白虎砂,穴前右水倒左,正前方為神功圣德碑,碑前的河上架有五孔石橋。橋外為陽翠嶺的余脈景陵墓,白虎過堂,做案山。遠(yuǎn)處以鳳凰山為朝山。
白虎作案鳥瞰(鳥瞰圖片出自攝影師付宣先生,陳益峰制作
明堂鳥瞰(圖片出自攝影師付宣先生,陳益峰制作) 德陵脈氣細(xì)小,兩側(cè)的龍虎過于高聳、逼壓,潭峪嶺左側(cè)的蜘蛛山,右側(cè)的陽翠嶺,構(gòu)成了穴場兩邊的龍虎砂山,兩山對稱夾護(hù),雖然環(huán)顧有情, 形體稍嫌高大,以客欺主。同時德陵穴后的石磨溝直接沖射陵墓背后。
石磨溝直接沖射陵墓背后(鳥瞰圖片出自攝影師付宣先生,陳益峰制作)
蜘蛛吐絲格局鳥瞰
站在大門前,近看龍砂
站在大門前,近看虎砂 (3)、水流 潭峪嶺(駱駝嶺)東靠蟒山,北有陽翠嶺,南有蜘蛛山,是一個向西開口的簸箕形盆地。盆地兩邊各有一道河流, 北邊是北大溝, 南邊是石磨溝。 德陵周圍水流鳥瞰(圖片出自攝影師付宣先生,陳益峰制作) 盆地中央隆起一道狹長的小山,這就是德陵的間龍?zhí)队鴰X。北大溝與石磨溝兩條流水,交匯于駱駝山前。交會之后的水流稱德陵溝流水, 右水倒左,然后往南流去。 現(xiàn)場下盤,德陵后龍為卯龍入首,穴前壬字來水,右水倒左,出辛字,穴立卯山酉向正針。
鳥瞰龍虎(圖片出自攝影師付宣先生,陳益峰制作) 6、發(fā)脈中出,枝腳結(jié)穴 德陵的后龍為中出脈,但是結(jié)穴位置,僅僅是偏出的枝腳而已。雖然枝腳端頭有陰陽轉(zhuǎn)換,吐出大坪,兩側(cè)龍虎護(hù)衛(wèi),明堂寬廣,但是終究是山間小地,不足以支撐皇家那么大的家業(yè)。 龍脈的出身,指龍脈分支劈脈的類型,有中出和偏出之分。中出,尤其是得節(jié)節(jié)中出的龍脈,結(jié)穴亦正,多是大地大穴。正脈者從祖山中抽而出,帶中正之氣,落脈曲屈生動,兩百年帶纏護(hù),必為貴龍。出身貴的龍脈,落脈之處兩邊均可看見有開面的肩脈。 近看蜘蛛山結(jié)穴 偏出之龍,所稟之氣為偏,即使貴而非正貴也。但偏出者亦有貴賤,開帳護(hù)送者,為貴,孤龍單出,露筋現(xiàn)骨者亦為賤。如果中抽之龍,在最后一節(jié)行龍落脈為偏出,則其稟氣不正,難有大地,德陵就是如此。 相反偏出之龍,在后面落脈是一直中抽,生機(jī)勃勃者,亦為正稟,常有中小地。 如果龍脈出身為全偏者,此龍不必尋,為最小的地,甚至沒有地。明朝早期的景陵墓,就是全偏出脈,雖然穴后樂山高聳,但是毫無貴氣,下葬十余年后,發(fā)生土木堡之變,大明王朝的高層被一鍋端掉。 站在門前,正看明堂和朝山——鳳凰山 7、偏出的枝龍與枝腳多是小地 大地一般不會是偏出的枝龍,更不會是偏出的枝腳。明朝后期,天壽山陵區(qū)確實選不出位置了,才湊合著在蜘蛛山下下葬,選擇了偏出的枝腳做皇陵。 偏出的枝龍或者枝腳,龍脈都太小。龍小而配大帳、龍虎高大,則仆欺主,控制不了局面。后期的崇禎皇帝只能依靠不斷的殺大臣,控制朝局,最后局面徹底失控。所以大地的龍脈,兩側(cè)的大帳、龍虎都要與龍脈本身,形成一定的比例,不宜喧賓奪主,亦不能護(hù)衛(wèi)太弱。
德陵僅僅在偏出的枝腳山而已(圖片出自攝影師付宣先生,陳益峰制作) 枝龍為旁出之龍,其護(hù)衛(wèi)一般為其自身再出,這樣的龍,就像是小富小貴之家,自身帶護(hù)衛(wèi)或家奴而已。如為干龍,以支龍作其護(hù)衛(wèi),自身又生出帳作護(hù)衛(wèi),好像是大富大貴之家,除了擁有家將奴仆外,還統(tǒng)治著外面的千軍萬馬,這樣的勢力龐大,多為大地。但如果本身龍沒有開帳護(hù)衛(wèi),借支龍來護(hù),就好象光頭司令,不能指揮千軍萬馬。故本身護(hù)強(qiáng),再外側(cè)支龍來護(hù),其勢才大。 蜘蛛山的實際上屬于景陵左側(cè)的纏護(hù)而已,而德陵只是蜘蛛的一支腳,又是蜘蛛山的護(hù)砂而已。纏護(hù)之砂本身是有起伏之勢,即使到頭結(jié)穴,也多是小地而已。就好象奴仆一樣,永遠(yuǎn)是奴仆,只是在他自己的家庭中,他可能是家主,小富貴而已。德陵好比是奴仆家里的小頭目而已,在奴仆家里也不能做主的。 8、潭峪嶺為間龍 德陵的以蜘蛛山為來龍,蜘蛛的一只腳下脈,力量實在是太小了,幸好有潭峪嶺(駱駝山)為間龍,力量稍微穩(wěn)了一下,但終究是扶不起的阿斗。
站在德陵的右側(cè)公路上,看駱駝嶺間龍
站在德陵寶頂?shù)挠覀?cè)公路上,看駱駝嶺間龍 從天壽山陵區(qū)大局來看,蜘蛛山、駱駝嶺后的祖山——蟒山,也是天壽山的護(hù)龍而已。 蟒山氣勢雄偉,脈絡(luò)分明,是陵區(qū)東部的主要山脈,就陵區(qū)整個格局面言, 北方的天壽山為主脈來龍, 西方的大裕山和東方蟒山為從脈夾護(hù),所以蟒山的尊貴程度,遠(yuǎn)不如天壽山,所以明朝前期皇帝,基本上不選蟒山為主山造陵墓。
正看德陵和樂山 9、潭峪嶺脈前沒有開大坪 潭峪嶺發(fā)脈于蟒山第二高峰中部, 由東而西, 蜿蜓而下 。中段二峰突起,酷似駝峰,當(dāng)?shù)厝朔Q駱駝山。駱駝山延伸至北大溝,山腳一片松林,郁郁蔥蔥。 遠(yuǎn)遠(yuǎn)望去, 很像一只駱駝在河邊飲水。 洛駝山長二公里余,跌宕起伏,氣勢磅礴。但是駱駝山脈氣盡頭,星峰下垂,氣脈虛浮,脈前二水交度的范圍,只有十?dāng)?shù)米的一塊平地,堂局狹小,不足以建陵宮。 駱駝山前,沒有開大坪,地形過于狹窄(圖片出自攝影師付宣先生,陳益峰制作) 德陵的穴址沒有點在駱駝山前二水交合范圍之內(nèi)的形止脈盡之處,而是點在石磨溝南岸蜘蛛山北麓山脈的右側(cè)。 有人說這種穴法是穴位平移,就是二水交度范圍面當(dāng)水沖、無法立穴的情況下,將穴位或左、或右平移,于旁山脈止之處點穴。這是瞎說,筆者研究地理穴法多年,考察南北地理穴法,從未聽說有此法度。
鳥瞰德陵明堂(圖片出自攝影師付宣先生,陳益峰制作)
德陵陵寢建筑鳥瞰(圖片出自攝影師付宣先生,陳益峰制作) 10、后人情況 實際上天啟皇帝朱由校,去世后,沒有后人,由弟弟崇禎繼位。崇禎沒有心思為其選擇風(fēng)水寶地,草草了事。朱由校雖然沒有后人,但是其位置對于國運依然有很大影響。其弟弟崇禎,對其哥哥的墓地選址不慎重,王氣下滑,終至不可收拾的地步。 崇禎五年,德陵主人朱由校下葬,12年后,崇禎17年,闖王李自成率一幫農(nóng)民攻克了北京,明朝自此衰亡。
德陵大門 三十年后,南明最后一個皇帝永歷皇帝被俘,大明基業(yè)從此灰飛煙滅。 但是明朝運行二百余年,氣數(shù)也差不多了,任何事物都有生老病死的過程,大明王朝的滅亡與德陵的選址,也撞在一起了。 但是朱家的十三陵明長陵和南京的明孝陵,兩個老祖墳,風(fēng)水依然過硬,后來依然出了很大很大,很優(yōu)秀很優(yōu)秀的人物。
五孔橋近看 德陵右側(cè)排水溝近看
欞星門石柱的望天吼 德陵墓碑,刻:熹宗悊皇帝之陵
明樓近看
月牙院近看
正面看明樓和石五供 全文結(jié)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