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江蘇省常州市金壇區(qū)指前鎮(zhèn)唐陵村在污水改造施工過程中發(fā)現(xiàn)古代墓葬,常州博物館對其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fā)掘。墓葬位于唐陵村北部樹林中,現(xiàn)場共發(fā)現(xiàn)磚室墓三座,墓葬呈品字形排列,自西南往東北方向分別編號為M1~M3。其中M1、M3保存較差,考古隊在現(xiàn)場對其進行了發(fā)掘清理。M2墓葬結構保存完整,棺體保存完好,外髹朱漆,漆面光亮如新,十分罕見。為保存珍貴文物,保護漆棺,考古人員將M2漆棺整體打包,起吊回常州博物館進行室內清理與保護。并邀請南京博物院、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等科研院所的多位考古學家、文物保護專家組成實驗室考古團隊,共同參與M2的開棺及出土文物保護。 ▲M2漆棺出土時狀況 唐陵村發(fā)現(xiàn)的三座墓葬形制相似,均為長方形券頂磚室墓,墓向為東南向,但各墓距地表深淺不一,現(xiàn)以保存最為完整的M2為例,予以簡要介紹。M2墓口呈長方形,長3.0米、寬1.5米,墓向115°,墓頂距地表1.58米,磚室長2.6米、寬0.9米。墓頂為折拱券頂,由五組斜面磚對縫相砌呈四道拱脊,墓頂與墓壁間鋪一層小磚,墓壁用大磚錯縫疊砌,墓底大磚平鋪。墓室前后兩端墓壁頂部,用磚砌出五花山墻形制。墓內有木棺一具,棺身長2.2米、寬0.7米、高1.1米,棺身外髹朱漆。棺上橫向覆蓋16塊厚木板,木棺四周填充大量青膏泥。木棺與磚壁之間插入四個柱狀木楔,以固定棺木。前端墓壁中央有一個磚拼壸門形壁龕,壁龕寬15厘米、高38厘米。 ▲M2磚室結構 M2漆棺的實驗室考古工作充分采用了現(xiàn)代科技考古的手段,開棺前對漆棺進行X光探傷掃描和內窺鏡探測,確定棺木結構和棺內文物埋藏情況;在漆棺的排液、起吊、分離、清理、保護的全過程中,分配專人負責記錄、測繪、采樣、攝影攝像;對出土文物第一時間完成科技保護,整個考古現(xiàn)場有條不紊,分工明確,自始至終體現(xiàn)了考古文物工作者嚴謹、科學、負責的工作態(tài)度。 ▲清理棺內遺物 在清理棺內文物的同時,科技保護人員也展開了對漆棺的保護工作,除采用藥物注射對漆棺表面漆層進行加固外,還采用內部充填、外部貼紙、石膏包裹保護的辦法,對漆棺進行全面封護處理。目前漆棺已處于自然脫水階段,待脫水完成后將繼續(xù)下一步的保護修復工作。 ▲對漆棺內部進行科學保護 唐陵村墓葬共出土各類器物49件,其中瓷器4件、金銀器15件、木梳5柄、竹篦2柄、鉛錫明器9件,其他各類竹木器9件、銅錢5枚。M1、M2各出土龍泉窯梅花紋青瓷盞一對,盞內底飾梅花紋,釉色瑩潤。金銀器出土于M2、M3,均為首飾,為銀質或銀質貼金,包括挖耳簪、橋梁式花頭簪、撥式簪、六棱鏤空花筒簪等,其中6件首飾上有鏨刻文字,文字內容相同,均為“明慶寺東徐壹郎”。M2出土兩柄木梳外包銀背,出土竹篦篦梁上有墨書“裴家造”字樣。鉛錫明器均出土于M1壁龕,器形包括盆、桶和匙箸瓶等。竹木器包括木筷、木錐等,M2壁龕內出土了木片8件,應為某種木制家具的構件。M2木棺棺口四角位置各鑲嵌半枚銅錢,錢文漫漶不清,M3木棺內發(fā)現(xiàn)“至大通寶”銅錢1枚。 ▲M1出土龍泉窯青瓷碗 ▲M3出土貼金撥式簪 針對唐陵村墓葬出土的三具人骨,南京博物院體質人類學專家對其進行了初步鑒定。鑒定結果顯示:M1墓主為男性,死亡年齡在35~39歲之間;M2墓主為女性,死亡年齡在51~60歲之間;M3墓主為女性,死亡年齡在27~28歲左右。 唐陵村墓葬出土金銀首飾發(fā)現(xiàn)有“明慶寺東徐壹郎”鏨刻文字,根據文獻資料查證,“明慶寺”是指當時臨安(今杭州)城內的名剎明慶寺的可能性最大?!芭峒以臁蹦珪耋?,是常州地區(qū)經考古發(fā)現(xiàn)的第一例帶有墨書文字的古代竹篦。上述出土文物所題銘文,是宋元時期比較常見的商品標識書寫格式,既反映了當時“物勒工名”的商品質量管理方式,也體現(xiàn)了商鋪注重自身品牌宣傳的特點。 ▲M3出土貼金梅花紋簪 唐陵村墓葬除M3出有元代“至大通寶”銅錢外,未出土其他紀年文物。M1、M2隨葬龍泉窯梅花紋青瓷盞與江蘇太倉樊村涇元代遺址出土梅花紋青瓷盞高度相似,其造型特征符合元代龍泉窯瓷器特點。因此,根據考古學斷代原則,唐陵村墓葬的年代應為元代。 唐陵村元代墓葬的發(fā)掘,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和學術價值: 第一,江南地區(qū)出土元代墓葬數量極少,本次常州地區(qū)集中發(fā)掘三座元代墓葬實屬難得,特別是一批特點鮮明的文物為研究這一時期經濟、文化、手工業(yè)方面發(fā)展水平提供了重要材料。 第二,M2出土漆棺體量龐大,造型規(guī)整,外髹朱漆色澤鮮艷,光亮如新,體現(xiàn)了元代“元漆尚紅”的時代風貌,歷經700余年仍保存完好,具有極高的科研價值和工藝價值,為研究這一時期漆木器工藝提供了十分珍貴的材料。 第三,常州素有“梳篦之鄉(xiāng)”的美譽,梳篦在常州有著悠久的制作、加工、使用的歷史,此次唐陵村元代墓葬中出土木梳5柄、竹篦2柄,再次展示了常州梳篦的源遠流長。特別是M2出土的“裴家造”款竹篦,是常州地區(qū)經考古發(fā)現(xiàn)的第一例帶有墨書文字的古代竹篦,對研究常州地區(qū)梳篦歷史具有重要意義。 ▲M2 出土竹篦篦梁墨書“裴家造” (常州博物館 彭輝 肖宇 馮鐵) 審核:王龍霄 本文刊登于2019年6月21日 《中國文物報》第8版 |
|
來自: RK588 > 《古玩收藏、鑒寶和文物考古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