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自同谷到成都十二首紀(jì)行詩的第八首《桔柏渡》,是行進(jìn)在今四川省廣元市昭化區(qū)昭化古城外的嘉陵江渡口時所作。這里是白龍江、嘉陵江兩江匯合處,秦漢時期的金牛道走白龍江,唐宋之后的金牛道走嘉陵江,因此這里是戰(zhàn)國以來古驛道連接南北的重要渡口。在秋冬水少的季節(jié),古人在此架設(shè)浮橋,架橋的材料以竹子為主;春夏水多的季節(jié),浮橋則不能使用,必須靠船渡。 《桔柏渡》 青冥寒江渡,駕竹為長橋。 竿濕煙漠漠,江永風(fēng)蕭蕭。 連笮動裊娜,征衣颯飄飖。 急流鴇鹢散,絕岸黿鼉驕。 西轅自茲異,東逝不可要。 高通荊門路,闊會滄海潮。 孤光隱顧眄,游子悵寂寥。 無以洗心胸,前登但山椒。 自譯: 清幽兩岸寒江渡,連索架竹為長橋。 竿濕霧冷煙漠漠,竹滑江涌風(fēng)蕭蕭。 中流橋擺動裊娜,馬嘶人驚衣飄飖。 浪打礁石鷗鳥散,絕壁深潭大魚跳。 吾行車馬自此西,嘉陵江別不再邀。 流水東逝荊門路,大江闊會滄海潮。 孤影脈脈暗回首,游子依依悵寂寥。 無以滄浪洗心胸,前登相隨唯山峁。 杜甫離開利州城(今廣元市老城),沿嘉陵江南側(cè)的金牛道向西行進(jìn),來到了今昭化古城外的渡口“桔柏渡”。幾天以前他曾在今略陽白水江鎮(zhèn),從西到東渡過嘉玲江并寫下《水會渡》,現(xiàn)在他又將重新回到嘉陵江的西邊。桔柏渡這里有用竹子架設(shè)的浮橋,但急流中擺動的橋面濕滑難行。好不容易過了浮橋的杜甫,想到自此將作別嘉陵江,頓時心生惆悵:嘉陵江水南下匯入長江,再東流過三峽出荊門,最后到遼闊平原與東海之水聚合,而自己卻要向西去進(jìn)入偏于一隅的蜀地,距離中原地區(qū)則越來越遠(yuǎn)了。 桔柏渡旁的昭化古城,在秦漢時期為葭萌縣,三國時為漢壽縣,晉時為晉壽縣,隋唐時為益昌縣,北宋時改名為昭化縣,“昭化”之名一直沿用至今。這個古蜀道上的交通重鎮(zhèn),在兩千多年的歷史中一直都發(fā)揮著水路交通中轉(zhuǎn)樞紐的作用,一直到清末民初,隨著橋梁建設(shè)和新道路的開通,特別是1936年川陜公路的建成,桔柏渡和昭化城才漸漸歸于沉寂。南宋詩人陸游在公元1172年任職漢中時,曾幾次經(jīng)過此渡口浮橋,他晚年寫有一首《夢至小益》: 夢覺空山淚漬衿,西游歲月苦骎骎。 葭萌古路緣云壁,桔柏浮梁暗櫟林。 坐上新聲猶蜀伎,道傍逆旅已秦音。 荷戈意氣渾如昨,自笑摧頹負(fù)壯心。  杜甫自同谷至成都十二首紀(jì)行詩的寫作地點(后七首)。 杜甫從利州城(今廣元市老城)到桔柏渡是沿嘉陵江南側(cè)的金牛道行進(jìn)。 
昭化古城航拍,桔柏渡位于白龍江、嘉陵江兩江匯合處。 
從嘉陵江對岸看桔柏渡。

桔柏渡街是昭化古城東門通向渡口的街道。
桔柏渡街上的 “葭萌牌坊”。 昭化古城東門名為“瞻鳳”。 
昭化古城中的過街亭,名為“葭萌亭”。 
昭化古城西門名為“臨清”,也稱“葭萌關(guā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