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金山/金陵晚報記者 朱順' 《詩》云:四月維夏,六月徂暑。鄭玄解釋說:“四月立夏矣,至六月乃始盛暑?!?3日上午10時50分,夏季的最后一個節(jié)氣——“大暑”,也就是盛暑,正式登場,迎來一年里最熱的時候。暑熱不分南北,無論古今?,F代人可以在空調室中避暑,那古人又于何處納涼? 供時有度量,異好有團方。來風堪避暑,靜夜致清涼。東漢時期班固的《竹扇詩》告訴我們,暑夜無風,把扇引涼,確是良方,充分反映了中國古人的智慧。 暑盛靜無風,夏云薄暮起。 攜手密葉下,浮瓜沉朱李。 這是魏晉時期無名氏的一首《子夜四時歌》。詩中的“浮瓜沉李”四個字,現在讀起來也能感覺到涼意,似乎暑氣消了一半?,F代人夏日里,可以吃水果、喝飲料,其實古人未遑多讓,只不過品種少一些。宋人楊萬里《月下果飲七首》中寫道:恰則天方暮,如何月正中。一年無此熱,今夕絕無風。早藕凝松雪,新菱剝釅紅。醉鄉(xiāng)堪避暑,只合著衰翁。雪白的早藕,新剝的紅菱,月下就著小酌,似乎熱一點也不是大事。 懶搖白羽扇,裸袒青林中。脫巾掛石壁,露頂灑松風。 詩仙畢竟是詩仙,避暑的方法也與眾不同。李白既不吃瓜李,也不飲美酒,甚至連扇子也懶得搖,直接把衣帽都脫了,在青林里自在清涼。不過,這不是李白的獨創(chuàng),比他年長的孟浩然也做過。“山光忽西落,池月漸東上。散發(fā)乘夕涼,開軒臥閑敞。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欲取鳴琴彈,恨無知音賞。感此懷故人,中宵勞夢想?!碑斎?,孟浩然只是散發(fā),而且是在家里,太白則是發(fā)揚光大。這也不奇怪,因為太白十分欣賞孟浩然,有詩為證——“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 何以銷煩暑,端居一院中。 眼前無長物,窗下有清風。 熱散由心靜,涼生為室空。此時身自得,難更與人同。 “心靜自然涼”這話大家耳熟能詳,細究起來,白居易怕是典型代表。憑白居易這首《銷夏》,王維“詩佛”的稱號應該送給他。而與白居易“端局院中”不同,王安石更愿意游湖消暑?!柏谀緸橹蹟嫡捎?,臥看風月映芙蕖。清香一陣渾無暑,時有驚榔躍出魚?!边@首詩題為《北山》,當是今南京的鐘山。因他寫過一首同題《北山》詩:北山輸綠漲橫陂,直塹回塘滟滟時。細數落花因坐久,緩尋芳草得歸遲。此詩作于宋神宗元豐七年(1084),王安石變法失敗后辭職退居江寧(今南京)期間。泛舟湖上,月映荷花,清香不絕,彼時的王安石應該把暑氣、煩惱一并忘卻了。 夜熱依然午熱同,開門小立月明中。 竹深樹密蟲鳴處,時有微涼不是風。 古人的物質生活顯然比不上今人,但是古人的生活態(tài)度值得今人學習,即使酷暑天,他們也能從中找到生活的樂趣。最后就以這首楊萬里的《夏夜追涼》結束,希望能夠帶去一絲清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