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詩詞實際上就是一種韻文。押韻的作用是:一是使詩句富有音樂美感;二是韻字的位置一般有規(guī)律,使詩句充滿節(jié)奏感;三是使詩句讀起來瑯瑯上口,易記、“口感”好; 傳承下來的是:近體詩要求一韻到底,且只能押平聲韻(首句可押可不押韻,其余單數句不許押韻,只能在偶數句押韻)。為什么格律詩是要用平聲韻的?前人們?yōu)槭裁匆o出這個要求?細細分析,應該是這個個原因: 應該是由聲音作用于聽覺而產生的審美情趣和審美需要決定的。格律詩之所以要押韻,是因為要產生一種循環(huán)往復的韻律美(聽覺美)。這是因為人們發(fā)出的聲音是有清濁之分的,平聲字發(fā)出的聲音為清,仄聲字發(fā)出的聲音為濁。清聲高昂,音調悠揚;濁聲短促,音調沉悶。人們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發(fā)現了也可以說是捕捉到了聲音的這一特性,于是就由不自覺地到自覺地運用起來,并最終約定俗成。 舉個例子:人的名字(姓氏除外)若是平聲字,念起來較“順”、也好聽些,尤其是男子。湊巧的是,歷史上成功的領袖人物中平聲的人名較多!如: 項羽(仄仄) 與 劉邦(平平), 劉備(平仄)與孫權(平平); 還有很多現代的領導人的名字也是如此(因審核限制,不能具體說出來)。 歷史事實是這幾組競爭對手間,所有的仄聲者都落敗了,所有的平聲者都贏得了最后的勝利。這說明了什么呢?從語音是講,以平聲作人名時,發(fā)音高吭響亮,余音悠揚,其親和力感召力更強,更易引起人們的關注和好感,因此也就更適合于做領袖,呵呵!建議男子取名字時,即使不能全部為平聲(因為姓氏的平仄是由不得你選擇的),最至少也要最后一個字為平聲,呵呵! 前人們作格律詩時之所以選擇平聲韻,其實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結果,是一種語音自然選擇的的結果。也就是說,平聲韻相對于仄聲韻來講,會產生更好的音韻效果! 當然,格律詩并沒有禁止用仄聲韻(唐詩中也有,只是數量少),不過寫格律詩還是盡量用平聲韻,少要用仄聲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