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意識到看到了某個物體的時候,其實是我們的眼睛感受到了源自這個物體的可見光所攜帶的信息,然而光的速度是有限的,大約為30萬公里/秒,這就意味著光線在傳遞信息的過程中總是會需要一點時間的,所以嚴格地講,我們眼中看到的所有事物都是過去的影像,例如當我們看到離自己10米遠的某個物體的影像時,其實是這個物體在大約3000萬分之1秒之前的樣子。 在日常生活中,如此小的時間差是可以忽略不計的,然而在巨大的尺度下,這就不可忽視了。想象一下,假如我們站在距離地球300萬公里的地方,由從地球出發(fā)的光線就需要10秒鐘才可以抵達我們的位置,也就是說在這個位置上,我們就可以看到10秒鐘以前的地球。 顯而易見的是,假如站得更遠,那么我們就可以看到地球更加遙遠的過去。于是就有了一個問題:如果我們站得足夠遠,比如說站在2200多光年以外,是否可以看到秦始皇? 西安秦始皇陵墓 因為宇宙的物質密度極低,光線可以傳播得非常遠而不會被星際物質吸收,所以在2200多年前,從地球上出發(fā)的那些攜帶著秦始皇信息的光線,到現(xiàn)在仍然還有很多在宇宙空間中傳播。由于光速的限制,它們現(xiàn)在應該是位于距離地球2200多光年以外,因此可以說,如果現(xiàn)在就站在2200多光年以外,那么從理論上來講我們是可以看到秦始皇的。 但別高興得太早,這是因為就算我們能夠運用傳說中的超空間技術瞬間移動到2200多光年以外,以我們眼睛的分辨本領,也是無法看到秦始皇的。那么如何才能夠在2200多光年之外看到秦始皇呢?答案是我們需要建造一個分辨本領特別強的望遠鏡。 關于分辨本領,可以通過一個簡單的實驗來說明,首先在一張白紙上用筆涂上兩個黑點(為了方便實驗,這兩個黑點應該盡量涂得近一點,但不要挨著),然后把這張紙貼在墻上,你可以看到這兩個點明顯是分開的,這時你開始不斷后退同時只用一只眼睛觀察這兩個黑點,在這個過程中,你會發(fā)現(xiàn)這兩個黑點會隨著距離的增加而在你的眼中不斷地靠近并逐漸變得模糊,當你后退到超過某個臨界距離時,這兩個黑點就變成了一個模糊的黑點,再也無法分辨了。 在這個臨界距離的位置上,你的這只眼睛與上述兩個黑點可以連成兩條直線,這兩條直線的夾角的角度,就是你這只眼睛的分辨本領,可以看到這個夾角的角度越小,你這只眼睛的分辨本領就越強,也就能看清更遠的事物。 望遠鏡的分辨本領與它的口徑密切相關,同等條件下,其口徑越大分辨本領就越強,這可以通過公式“望遠鏡的口徑 = (1.22 x 波長 x 距離)/觀測目標物體的長度”來計算。這里的波長我們取可光波長的平均值即 5.5 x 10^-7 米,距離為2200光年,取其近似值 2 x 10^19 米,觀測目標物體的長度取0.5米(我們要看到秦始皇,至少要分辨得出長度為0.5米的物體)。 將它們代入公式,可以得到我們所需望遠鏡的口徑 = (1.22 x 5.5 x 10^-7 x 2 x 10^19)/0.5 = 26.84 x 10^12 米,也就是268.4億公里,這大約是冥王星與太陽的平均距離的4.5倍! 就算我們有能力建造一個如此巨大的望遠鏡,也找不到足夠的材料,怎么辦呢?其實我們還有辦法,那就是引力透鏡。 愛因斯坦曾經指出,強大的引力場可以使光線發(fā)生明顯的彎曲,這一現(xiàn)象現(xiàn)在早已在實際觀測中得到證實,科學家發(fā)現(xiàn),如果在我們和某個光源的直線上有一個質量很大的天體,那么我們就可以因為光線彎曲的原因而接收到更多來自這個光源的光線,這種現(xiàn)象就被稱為引力透鏡。 根據(jù)這個原理,我們可以選擇那些與地球之間的直線上有著大質量天體的觀測點,或者干脆自己在觀測點與地球之間制造一個很強的引力場,這樣就可以接收到更多來自地球的光線,從而減小對望遠鏡口徑的依賴。 但是在我們利用引力透鏡收集到的眾多光線里,只有極少的一部分是攜帶著秦始皇信息的,這種情形就像是一小把零散的沙子混在一片巨大的沙漠中一樣,因此我們還需要一個擁有極高算力的量子計算機系統(tǒng),以便有效地將這些攜帶著秦始皇信息的光線區(qū)分出來,然后再通過復雜的計算將其成像。 綜上所述,理論上來講,站在2200多光年之外,是可以看到秦始皇的,但要在2200多光年之外看到秦始皇,我們就應該擁有超空間技術(以便瞬間移動到2200多光年之外) + 超大口徑望遠鏡 + 引力操控技術 + 量子計算機(其中第一項和第三項應該可以合并),就目前來看我們人類似乎并沒有發(fā)展出這樣的科技,因此要想看到秦始皇,我們還要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 |
|